《論語》這樣的書應該怎麼讀,《論語》的「論」字為什麼要讀二聲?

時間 2021-07-15 11:16:17

1樓:匿名使用者

于丹說:「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的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

」簡直太哲理了。比如對於她的《論語》心得,我們別無選擇,不讀都不行。居家,于丹正在電視裡聲情並茂地揣摩孔子的思想;上班,公司統一購置的《于丹〈論語〉心得》就在案頭脈脈含情;在路上,「于丹說」也是直灌耳鼓。

這樣一來,果真就應驗了易中天的「灰色的孔子」、「普適的理論」之論斷了。

我不知道孔子有多快樂。但于丹的立論是:「《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以我的淺薄,是讀不懂《論語》的,遑論知曉它的真諦了。但在我極有限的理解裡,《論語》的真諦絕不會簡單如斯,或者說,絕不會如此普適——僅僅只是咱們普通老百姓「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論語》是儒家思想精華之彙集,它是我們苦難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正統,且不說它的主要功能在於「治天下」 (就連於丹自己也講過,誰誰誰說過的,憑「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即便依了于丹之言,那麼,站在封建統治至高點的每一任皇帝,豈不是天底下最開心的人?

可歷史卻告訴我們,皇帝不快樂的時候挺多的。

由求得「心靈快樂」這個立論,于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七個方面進行了挖掘,每一「道」都直指當今世人的心態,每一「道」都貫穿著 「快樂」、「簡單」、 「當下」、「實用」、「順應」等等語句與思想。在這裡,于丹運用了一個技巧,以「順應現實」作為理想的起點和終點,只談「心靈」,不說行動。從這一層面上來講,如此解讀《論語》,確實有點兒委屈了孔子他老人家。

眾所周知,孔子一生,大多數時光都處於顛沛流離之中。《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載:「孔子貧且賤」,有好幾次都差點喪生,乃至臨河而嘆:

「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但是孔子從不氣餒,仍然為他的思想身體力行,所以,我們才看到了一個不僅是思想之聖人的孔子,更是一個行動之聖人的孔子。

心靈是什麼?它是一個人思想與精神的內心世界,是私化空間的指稱,是純粹個人的事情,是誰也說不清摸不透的原生地帶。《論語》影響人的心靈,在於《論語》其本身,而非某一種解讀。

何況,《論語》本身就是哲理,各人有各人的思考,各人有各人的解讀,硬要把一己之讀鋪天蓋地地傾倒給眾生,恐怕很有些霸道的嫌疑。看看往昔大師們對《論語》的解讀,大多也僅僅止於集註而已。

易中天在《于丹〈論語〉心得》的序言中,謙虛地總結道:「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學者的孔子,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歷史的孔子,更不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孔子。但我知道,這是我們的孔子,大眾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

我們需要這樣的孔子,我們歡迎這樣的孔子。」 但是,話又說回來,于丹置傳道、授業、解惑等基本責任於不顧,而一味為了迎合大眾的需要,就如此這般地去解讀儒家思想之精華的《論語》,去解讀本是學者、歷史與真實的孔子,是不是有點兒過於簡單?

2樓:匿名使用者

1. 不太明白你的意思。

請幫忙推薦幾本講解論語的書籍

3樓:匿名使用者

《于丹論語心得》中華書局

《論語解讀》安德義 中華書局

《傅佩榮解讀論語》線裝書局

《論語禪》中國當代第一本從禪和佛法角度解讀《論語》的書 曾琦雲,倪新兵 文化藝術出版社

《論語解讀正要》宮玉海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東風破》(《論語》之另類解讀)石衡潭 山東畫報出版社

4樓:黑白世界的雨

論語二十講 張居正講解論語 于丹論語心得 論語詳解

都是講解論語的好書,望您喜歡

5樓:匿名使用者

南懷瑾的 孔子他說

為什麼讀《論語》

6樓:端木吟天

在中國歷史上,身份起伏最大,被人利用最多的人大概是孔子了.這位生前就周遊列國,教學授徒的哲人或被冠以「素王」、「至聖」的稱號或被貶為「孔老二」、「喪家狗」……中國歷史的變換輪迴、中國人性格的「內斂」多變、中國政治的骯髒陰險,使得這位老人被人肆意歪曲塗改.那些原本受他精神滋養的人反過頭掘他的墳墓;那些表面尊重他、封賞他的人其實正在內心暗笑,慶幸找到了一個可滋利用的工具!

歷史總讓人嘆息,人性亦讓人無語.然而,聖人何言!相比而言,我更傾向於用後一種思維來理解我心中的孔子,因為從記載他言行的書籍《論語》中我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形象:

心懷天下,憂道不憂貧!所以,在給學生講述他的事蹟時我只說,他其實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和那些叱詫風雲、開疆拓土的君王相比,他少了一份霸氣;和那些蠅營狗苟、利益為上的**相比,他少了一份機智;和那些困守書齋、白首為學的學者相比,他少了一份堅守;和那些獨善其身、笑傲悠遊的隱士相比,他少了一份灑脫……總之,他的一生是侷促的一生,遠不如歷史上的很多人那樣淡定而從容.

侷促也就侷促了,卻總有一些人忘不了他.孔子死後,**皆服心喪三年,子貢甚至在三年心喪完畢後,築室於其墓前,再次陪伴師傅三年……每次讀《史記》到這一段,總覺眼眶溼潤,想一想,這是一種何等強大的道德力量感召!為了紀念老師,也為了讓讓老師的思想不知淹沒,眾**乃相與記述老師言語,這些言語後來經孔門後學整理乃成《論語》一書,或許編纂者自身都不曾甚至不敢想,這部書以後竟深深影響了一個民族的性格和文化.

我想,有了這種回報,自身的生前身後名又算得了什麼?不難想象,和孔子命運一樣,《論語》一書也屢遭批判,起起伏伏.尤其是近代,《論語》也被列入孔家店的商品之一,在被打倒之列.

後來形式稍有好轉,但《論語》一書仍被束之高閣、鮮有人讀.變化發生在於丹在」百家講壇「講授《論語》之後.一時間神州大地,有關《論語》的書鋪天蓋地,而憑藉一本《論語心得》于丹更是賺得鍋滿盆平.

其間事情不想多說,我只感到悲哀.因為我發現,就像一陣風、一股潮,人們對《論語》的興趣也是來也互焉、去也互焉.並且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僅僅是《論語心得》而非《論語》本身.

且不說于丹所闡釋的有有多少合於孔子本意,單是這種集體性的經典閱讀興趣的喪失就讓人感到難過.況且,《論語心得》的大行其道正說明我們這個時代對於經典的陌生和需要.一個沒有經典閱讀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一個有了經典卻從不珍惜,不知閱讀的民族是可嘆可悲的民族!

幸好,在我們學生的課本里,頗選了幾則《論語》中的句子,雖然很少,但總勝於無.況且,我總覺得,對學生而言,你給他們一個火星,或許他就能點亮一支火把;簡短的幾則,帶動的可能是學生了解孔子,閱讀《論語》的興趣.實際情況確實如此,這兩天,我看到班裡好幾個孩子,在捧著《論語》看,這讓我不禁欣然而有成就感了!

提到這裡,我不禁想起《孟子》當中的一則故事,說的是孟子去見梁惠王,一見面,梁惠王就問他:「叟,不遠千里而來,必將有利吾國乎?」對於這個問題,孟子嗤之以鼻: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今天,對於這個類似的問題,我也有同樣的感覺.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又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倘你以獲得利益的大小來選擇自己所讀之書的話,你本身就已經很悲哀了.又或許,自己拼了命去鑽研的東西並非自己所樂.

夜深人靜,空對著華屋雕棟感覺到的卻是不盡的精神孤獨.曾經給高中學生講《老子》、《金剛經》,頗找了些裡面的句子跟他們交流.我告訴他們,如果把讀一些經典作為考學、發財、做官的工具的話,我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

「不亦謬乎!」經典的魅力和作用不在於此,它們很難讓你在升學中拔得頭籌.然而,我告訴他們,倘若你們想做一個精神富足的人,一個心態坦然的人,一個能洞穿社會、人生種種虛像,固守自我信仰的人,那麼你就去讀這些經典.

孔子教給你的是一種樂觀向上、永不言敗的精神態度,他用自己的行為為後世樹立了一個雖棲棲一生卻飽滿充實的形象.所以,孟子說:「自天地聖人,未有如孔子者也」;司馬遷說: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李白說:「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我想,這些人所佩服尊崇的並不僅僅是夫子的學問,更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道德典範和昂揚的生活態度,積極的進取精神而這種精神,恰恰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所以,今天,我們仍讀《論語》,因為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尋根,是一次豐腴自我精神的高貴旅行.

7樓:你也敢配姓趙

《論語》作為基礎教育教材的價值,在於有三個體系。

第一,《論語》是知識體系。《論語》包含豐富的、密集的、精練的、非常純粹的文化知識,文化含量非常高。舉例說,一本《論語》五百多則,一萬六千字,有一百多個成語,成語是最原始的出處,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語字典裡的教條。

《論語》裡幾百則終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這種知識體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讀《論語》一年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試證明。

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往山上走,走得有點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輕鬆,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往上走還是往下走,結果不一樣,一個在山上,一個在山下。

現在的孩子,甚至讀到博士、博士後了,工作了,還是心智不成熟。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個方面:一,正確認識自己;二,正確認識他人和環境;三,正確處理自己和他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規矩,同時溫良恭儉讓。

8樓:筆有千秋業

1、這是文化尋根的一種必由之路;

2、有關的名人評價如下:

古人評價

北宋政治家趙普稱:臨死時對宋太宗道,臣有《論語》一冊,一半可用來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來助君治天下。

今人評價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曾宣稱其可以用半部《論語》創王品。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於2023年11月1日出版于丹論語心得一書,引言「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的「論」字為什麼要讀二聲?

9樓:李家思

●bai 論

lún◎ 古同「倫」,條理。du

◎ 〔~語〕中國古zhi書名,內容主要是dao記載回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答。

◎ 古同「掄」,挑選。

● 論lùn

◎ 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斷。~點。~辯。~據。~者。議~。討~。辯~。

◎ 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論和言論:理~。輿~。專~。社~。

◎ 學說,有系統的主張:系統~。

◎ 看待:一概而~。

◎ 衡量,評定:~罪。~功行賞。

◎ 按照:~件。~資排輩。

◎ 姓。

《論語》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符恕燕春 論語,是孔子的 以及再傳 記錄的孔子和其 的言行的一本書.對於現今做人生活有重要作用! 論語 由孔子 及再傳 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 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 倫理思想 道德觀念及教育原...

論語中許多精彩的句成了成語,請列舉幾個和論語十二章相關的成語

天子傳說 原文 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4.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中的無友不如己者應怎樣解釋,如何解釋《論語 學而》中 「無友不如己者」如何解釋

無友不如己者。解釋 無 同 毋 不要 禁止之意。友 名詞作動詞用,交朋友。出處 論語 學而第一 子曰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又 論語 子罕第九 子曰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孔子說 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也不會固守。做人重要的是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