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清平樂賞析,清平樂 李煜 黃庭堅

時間 2021-07-20 17:29:26

1樓:匿名使用者

劈頭一個「別」字,領起全文,結出腸斷之由,發出懷人之音。「砌下」二句,承「觸目」二字而來。「砌下」即階下:

「落梅如雪」,一片潔白。白梅為梅花品種之一,花開較晚,故春已過半,猶有花俏。「如雪亂」,是說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盡為冷色,畫面的冷寂,色調的愁慘,不正是寓示著人生的哀傷、離情的悲涼麼?「亂」字尤語意雙關。此時思緒之亂決不亞於落梅之亂。

「拂了一身還滿面」,亦以象徵手法表達自己掃不盡的離愁。梅花越落越多,而離愁亦拂去仍來。一筆兩到,於婉曲迴環中見出情思。

這兩句,詞人巧妙地將感時傷別的抽象之愁緒,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天真純情的藝術造型。花下久立戀戀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潔白,是個深情的懷人形象,境界很高潔,拂了還滿, 而又潔白如雪,十分純潔。《花間集》中就難以找到這樣的詞境和格調。

下闋仍承「別來」二字,加倍寫出離愁。古人有雁足傳書的故事。「雁來音訊無憑」是說雁來了,信沒來;雁歸了,而人未歸。

「路遙歸夢難成」,從對方難成歸夢說起,是深一層的寫法。極寫離人道途之遠,欲歸未能。信亦無,夢亦無,剩下的只有情天長恨了,於是逼出結尾二句: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把懷人的情思比作遠連天邊的春草,正在不斷地繁衍滋生。《楚辭.

招隱士》雲:「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樂府《相和歌辭.

飲馬長城窟行》雲:「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則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詩家習慣用春草以賦離情。

李煜則用以入詞,用了「更行」、「更遠」、「還生」三外簡短的詞句,將復迭和層遞等修辭手法交織於一句,以春草的隨處生長比離恨的綿綿不盡,委婉,深沉,餘思不盡。「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隨著它的「更行列遠」,向天涯之盡頭,拓開了人的視野和時空的距離。

人走得愈遠,空間的距離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視野盡處那一片虛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間。詞人的滿腔離愁別緒,也隨之化入了漫漫大氣,離情之深,無可言狀了。這種虛實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時空,促人深思聯想,與《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秦少游《八六子》詞所寫的「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就是化用李煜此詞。

另有賞析為:

詞的首字為「別」,全詞在寫離情。

詞的開端點明事由和季節。「春半」本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之時,皆因一「別」字讓人舉首觸目間柔腸寸斷,觸目之景則是:梅蕊繽紛,零落如雪,鴻雁南歸,錦書無著。

睹景傷情,徒增愁恨。「路遙歸夢難成」又翻出一層意來。夢之成否,與「路遙」何干?

偏是無理之句,見至誠之情!後主之詞,素以白描見功力,淡筆勾勒,簡淨真淳,流走如珠,自然天成,毋庸贅語多釋,此處想從意象角度拈出兩處說說。

其一是,「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似純在寫景,寫自然界的梅落如雪之物狀。可細味此二句,卻感到一個「痴」字,正悄悄向我們走來,並逐漸瀰漫全詞,而抒情主人公正佇立於斯。「砌下」「還滿」寫出了落花之多,佇立之久,表現出詞人無限憐惜傷悼的情懷,這裡既有對落花的憐惜之意,又有對生命的傷悼之情。

「如雪」二字寫出了那份純淨和無瑕,整個畫面空靈脫俗,毫無沾滯,意境清冷靜寂,「亂」字又與「柔腸斷」呼應,這便形成了意象的構建——字字寫物,字字寫實;卻字字寫人,字字寫意。將意與象離析又重合,形成了象外之意,從而使全詞氤氳起別樣的情韻。

其二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無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愁別恨,形象可感。此處的春草,既可是詞人眼前的實景:愁恨齊湧心上之時,正是草色無邊,一碧無情之景籠於目前!

又可是離恨的象徵,憂愁本是不可名狀的無形之物,卻借春草之葳蕤延展,寫愁思的廣闊之際。此處的春草既是景象,又是喻象,滲透了作者情志,還是心象。這種奇特的意象由於作者賦予深情,自然產生出情與景合,思與境偕的藝術效果,這樣的例子在古詩文中俯拾皆是。

譬如《楚辭》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樂府中「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別賦》中「閨中風暖,陌上草薰」,唐詩中「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皆是描摹春草以抒心曲,為情設景,又在體物吟詠間,因景生情,從而情景合一,交融

2樓:匿名使用者

李煜[yù](九三七——九七八),字重光,五代時期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公元九六一年繼位於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歷史上稱他為南唐後主。他在位十五年。公元九七五年,宋滅南唐,他被俘虜到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過著囚徒一般的生活。

他擅長**、書法、繪畫,尤以詞著名。他前期的詞,主要寫宮廷的享樂生活;被俘以後,大都抒寫失去昔日生活的悲痛。他的詞,語言清新,形象豐滿,藝術性相當高。

這首《清平樂》,表現了作者在惱人的春色中,觸景生情,思念離家在外的親人的情景。

分別以來,現在已進入了春季過半的時節,舉目所見,沒有一處不勾起他難過的心情,使他覺得好象肝腸都快要斷了。作者就這樣開門見山地寫出了特定的環境和心情。使他最為觸目傷情的莫過於那臺階(砌)下的落梅了。

那白色的梅花從樹上紛紛飄落,令人心煩意亂。而他站在樹下,陷入沉思已經很久了。他就象是站在花雨之中,一會兒身上就撒滿了落花,剛剛用手拂拭乾淨,隨即又披滿一身。

」砌下落梅」兩句,既寫了時當春半,使人腸斷的景緻,也寫了久立花下,離愁滿懷的情緒。紛亂的落花,使人聯想到愁緒的煩亂,落花拂了還滿,又使人聯想到離愁縈懷,排遣不開。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了一個「亂」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盡,突出了一個「還」字,這就在看來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感情。

他為什麼久久地站在花下呢?他在思念遠方的親人。「雁來」兩句把他的思念具體化了。

原來他在盼信,並希望能在夢中見到親人。古代有大雁傳書的故事。西漢時,蘇武出使北方,被匈奴扣留多年。

但他堅貞不屈。漢昭帝派使臣要匈奴釋放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死。使臣知蘇武未死,假稱皇帝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繫有蘇武的書信說他正在匈奴的某地。

匈奴聽了,只得將蘇武放回。所以作者說,他看到大雁橫空飛過,為它沒有給自己帶來書信而感到失望。他又設想,和親人在夢中相會,但「路遙歸夢難成」,距離實在是太遙遠了,恐怕他的親人在夢中也難以回來。

古人認為人們在夢境中往往是相通的。對方作不成「歸夢」,自己也就夢不到對方了。夢中一見都不可能,豈不叫人更思念萬分嗎?

這就強烈地表現了作者的思念之切。

他懷著這種心情,向遠處望去,望著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發現,「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卻如」,正象的意思。「更行更遠」是說無論走得多麼遠,自己心中的「離恨」不就象那無邊無際、滋生不已的春草嗎?

無論你走到**,它們都在你的眼前,使你無法擺脫!這個結句,比喻淺顯生動,而且通過形象給人以離恨無窮無盡、有增無已的感覺,使這首詞讀起來顯得意味深長。

公元九七一年秋,李煜派弟弟李從善去宋朝進貢,被扣留在汴京。九七四年,李煜請求宋太祖讓從善回國,未獲允許。據說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

這首詞有可能是從善入宋的第二年春天,李煜為思念他而作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此詞系後主乾德四年(966)其弟從善入宋久不得歸,因思念而作。

==簡析==:

上片點出春暮及相別時間,那落了一身還滿的雪梅正像愁之慾去還來;而下片由彼方措意,說從善留宋難歸,託雁捎信無憑,心中所懷的離恨,就好比越走越遠還生的春草那樣無邊無際。兩者相形,倍覺愁腸寸斷的悽苦和離恨常伴的幽怨。歇拍兩句從動態寫出離恨的隨人而遠,尤顯生動,為人所稱。

清平樂 李煜 黃庭堅

4樓:酒入橫波

李煜與黃庭堅的《清平樂》賞析

清平樂[南唐]李煜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賞析】

李煜,是南唐最後一個皇帝。他有書畫、**等多方面的文藝才能,他的詞作清麗雅緻,感情真淳,具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高中二年級的課本選了李煜的一首《虞美人》,今天我們欣賞他的另一首作品《清平樂》。

這首詞聲情並茂地抒寫了憶念其弟的離別之情,也是極能代表他創作風格的一首詞。

李煜採用了錯落有致的筆法,於情景交融中抒發深切的離情。"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春天本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應該是處處陽光明媚,生機盎然,可是皆因一個"別"字,使人觸目皆傷,柔腸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是緊承上一句,具體寫"觸目"之傷。梅花若雪,本來也是極其美妙的景色,可是因為"別",使得人心也亂了--不是花亂,是心亂,那拂不去的,也不是花瓣,而是離愁。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古有鴻雁傳書的故事,可是眼前卻是雁歸人未歸,更添傷感。進而人未歸,夢亦不成,怎不叫人傷心呢?這二句似虛似實,輕柔縹緲,形成了強烈的審美情感的張力。

最後以一個精典的譬喻做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詞意傾注,流走如珠。

李煜詞最精妙之處在於他善於運用譬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這首《清平樂》通篇都在抒寫"離恨",可是"離恨"是非常抽象的一個東西,要怎樣才能做到把自己心中由離恨引發的愁苦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呢?除了氛圍的營造,情緒的渲染,最精典的莫過於那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春草比喻愁思,直接影響到後來賀鑄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一則言其多,二則言其廣,三則言其不盡,比喻新穎貼切,令人拍案叫絕。而李煜在其他詞作中亦有類似情況的佳句:如他在《烏夜啼》裡說: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又把心亂如麻,牽腸掛肚的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耐人咀嚼。

還有那首流傳千古的《虞美人》中的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春水比喻愁思,也寫出了愁思深、長、不盡的特點,而更顯惆悵迷濛。這些都是李煜善於運用譬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好例子。

這首詞多采用白描手法,語言清新淡雅,不飾雕琢,恰如清水芙蓉,天然成姿。這首《清平樂》沒有用任何典故,也沒有堆砌華麗的辭藻。只是藉助落梅、鴻雁、春草等意象來直抒胸臆,卻達到了扣人心絃的藝術效果。

字字寫物,句句寫景,可是我們卻能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在寫人心。用清新淡雅的語言表達迂迴曲折的複雜心情,故能取得清而不淡的動人魅力。

清平樂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評析]

這是一首構思新穎、格調清奇的春之短歌。上片以發問起調。作者沒有描寫落花流水春殘景象,也沒有表現悼紅惜綠的傷春情懷,只由問春而至尋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態,希冀駐日回景之衷腸已躍然紙上。

下片以反詰句承接,將上徵下痴語奇想輕輕宕開,而將惜春尋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黃鸝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能知道春天的蹤跡。何不住問之?但人情鳥語難通,尋春願望終成泡影。

不僅春之芳蹤仍無處尋覓,且黃鸝也乘風振翼,一去無跡,眼下只有春去夏來,薔薇花開,詞人的一腔芳菲之思,亦隨鳥飛春盡而不知所終。

鑑賞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徵。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於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裡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裡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於清醒地意識到:

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

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後,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

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黃庭堅的《清平樂》和李煜的《憶江南》的翻譯

a真實的自我 清平樂黃庭堅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翻譯 春天回到何處?留下一派清靜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歸去之處,請叫它仍舊回來的我同住。可是春天去得無影無蹤什麼人會知,除非你問一問黃鸝。它的叫聲十分婉...

宋詞清平樂解釋,清平樂解釋

摩霞嘉寅 房子是用茅草蓋的,屋矮簷低 門前有一道溪流,岸邊長滿青草,綠水青草相映,更顯得碧清可愛。不知是誰家的老夫妻喝過幾杯酒後,醉醺醺地用地道的方言對話,互相取悅。大兒子在河東的豆田裡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子,只有我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爬著臥著剝蓮蓬玩。清平樂解釋 10 清平樂 詞牌名,又...

清平樂 村居 30,清平樂 村居

茅草屋又低又小,茅屋一旁的溪邊長滿青青的草。聽見屋裡有人帶著醉意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髮老夫妻。老夫妻的大兒子在小溪的東面豆田裡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子。可愛調皮的小兒子最討人喜歡,他正在溪邊趴著剝蓮蓬。譯文2 草屋的屋簷又低又小,溪邊長滿綠綠的青草,滿頭白髮的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