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漢景帝對劉徹說過的話~~
正心: 為人正直,心不偏袒~
修身: 身體健康,沒有壞毛病~~因為天子康健則天下靜~~齊家: 獨尊一家思想,罷黜百家雜學,以期思想治國~~基本上是指老子的法家(無為而治)和孔子的儒家(大有為之治)
治國: 以天子獨尊的思想來治國,這裡的治國是指修正國家的過失和疏忽~~還有發展國家~~
平天下: 國家沒有內憂外患~~
最好的例子就是漢孝武皇帝和漢孝景皇帝~~反例:宋徽宗 心不正~偏袒親信~~排除異己~~難修身~自己沒事轄找女人~~喜歡琴棋書畫~~不務朝政~~亂治國~~荒廢朝政~~亂加賦稅~~不平天下~~外有金國時思進犯~~國內暴動起義連連~~
2樓:孔明出山
謝安正心:不貪財、不好名
修身:20多歲就隱居東山(如果不是兄弟在當官時犯錯,可能會使家族衰落,還不會出山呢)
齊家:父母兄弟早亡,還留著的,都在外做官.家裡的所有子侄都是他教育的(謝道蘊就很有其叔謝安的風範)
治國:東晉唯一一個半太平時期、唯一一個半強盛時期就出現在他當政時期(當然之前的王導主政也算半個)
平天下:他初與權臣周旋時,從不卑躬屈膝,不違背自己的準則卻能拒權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當政的時候,又處處以大局為重,不結黨營私,不僅調和了東晉內部矛盾,還於淝水之戰擊敗前秦並北伐奪回了大片領土;而到他北伐勝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時,還能激流勇退,不戀權位;因此被後世人視為良相的代表,「高潔」的典範。
可謂之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好例子
3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的認為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是指 先做人 再 有個家 家中 做好了事 再管理國, 再 平定天下 其實真正不是這含義, 真正的含義是:
家是 大夫的 國 是諸侯王 的 整個 土地是 帝王的
真正能做到 當過庶民 又當過 大夫 又當 過 諸侯王 最後當皇帝 的 好像沒見過
4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朱元璋,趙匡胤不是嗎?
如何理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5樓:苦味精味苦
《四書•大學》原文:「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齊家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的行為。
致知:致:求得;知:知識。即「獲得知識」之意。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治國:管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四方叛亂(實現祖國統一)。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6樓:加菲郎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
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
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
7樓:君豪廣告
修行含義
正確註解: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從你的心上改起,從你的念頭改起。
錯誤的行為包括:想錯了,起心動念。說錯了言語,身體做錯了造作,你改過來。
你照著聖賢的教育改,他不讓你做得你別做,他讓你做得你做。
算命不如認命 認命不如修命
正確註解:修命的根本是修心,心是人的行為舉止等各種生命表現的根源。心善則行必善,心惡則行必惡。修心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的命運中不好的一切。
平天下含義
正確註解:就是天下太平。
8樓:哥依然是帥
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我們大家都知道,過去儒家教育講「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實際上就是「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個意思是什麼?我們做人首先要把人做好。
做人做好靠的是什麼?靠的是自己的心要正。心正,這個人美德明白於天下。
整頓好自己的人,才能整頓好自己的國家。整頓好自己的家,再整頓好自己的家人,那麼自我修養很重要,所以要端正思想,自我完善。
我們不管做事做人,講到底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一句話:要懂得不管你在世界上做什麼事情,心要平、意要正。要懂得心平,氣才能靜;心不平,人的氣就不靜,很多人經常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很多人經常做錯很多事情。
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要有很好的修養。不管你做什麼事情,一切從你的心開始,要正心,就是你明白自己的心要幹什麼,你的心才會正。比方說,我們每天要懂得跟自己的心一直在打交道,不是錢財。
跟心打交道,其實講到底就是你在找尋一種感覺。你的錢財有多少,也是你的感覺;你的物質得到了和失去,也是你的感覺;事業的成與敗,還是你的感覺。所以物質在你的手裡是臨時的擁有,你擁有的物質只是你的心認可。
你說「我有這個東西在心裡」,但是很多人忘記了這個東西的存在,你說你還有嗎?所以我們開心也是心理活動,傷心也是心理活動,有時候用心來使自己滿足,你就不會嫌棄人間的一切。要認知自己的心,認清自己的心,因為心和你所接觸的五欲六塵有關係。
心不動,一切都是原樣;心一動,你的人就會動。
我們每天用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界,使自己心中產生了分別心、執著心,而這些分別、執著就是你的心中已經形成一個相了。大家想一想:我們過去得到了多少,失去了多少;我們擁有了多少,後來又沒有了多少;我們成功了多少,後來失敗了多少。
我們一個人的好和壞,善和惡,福和禍,大與小,黑與白,長與短,其實都是心裡想象出來的一種心相,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如果你死抓住不放,就叫「著相」;如果你能放下這些感覺,你就脫離了「眾生相」;如果你什麼事情都不把「我」放在前面,那你就是「無我相」。
我們做人,很多人一輩子把煩惱都寫在了臉上,他們過得非常難受,庸庸碌碌的。為什麼很多大人的臉不好看?因為整天板著臉。
小孩的臉為什麼好看?因為天真。所以想要讓自己變得更美,先要從內心將煩惱去除——用一個方法,那就是自己要懂得心相,你就能去除我相,知道心和相的關係,你就可以放下。
其實,我們人一輩子就是個心的安慰,很多人很苦,就是心得不到安慰。實際上,人不需要太多的東西,而真正需要的是心,治理心就是治理了你的家。所以,學佛、做人就是要從正心開始。
心好了,家庭就好了;家庭好了,社會就好了;社會好了,國家就好了;國家好了,世界才會平安太平。要懂得這個道理,就是無論如何要學會端正自己的思維。我們的心為什麼會得不到滿足、空虛呢?
因為我們找不到自己的感覺。因為人是快樂的少,痛苦的多,所以怎麼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感覺,就開始慢慢地失去了安樂心和知足心,住得再好也感覺自己環境不好,心中壓抑;生活得再好,還是覺得不滿足。
我們人從生到死,每天不間斷地產生各種各樣的相,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一個境轉到另一個境,人的心沒有一時一刻的清淨。人的心不清淨,你的相就會不乾淨,你就會著相。所以要懂得這些道理,不管在人間碰到多少煩惱,要懂得心不轉,境轉而心不轉,你才不會給自己製造各種各樣的慾望。
所以不管別人怎樣,你自己管好自己,因為我們是受過佛陀教育的人,因為我們是真正地符合宇宙執行規律的人,因為我們懂得什麼是正、什麼是邪。我們每個人要按照這個真理去認真實行,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倫理道德、觀念的培養,實際上就是要大家懂得佛法界中常講的「心」和「相」。
----恭錄:白話佛 法 心正是根 離相為要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代人「修身」要怎麼做
9樓:準提法網路學院
修身,是指修養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講修身,但內容不盡相同。儒家自孔子開始,就十分重視修身,並把它作為教育八目之一。
修身的過程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本,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末。
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順應自然;墨子則要求做到「志功合」興利除害、平天下。現代人修身除了要具備人文素養和道德水準,還要不斷提高身體素質和專業技能,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10樓:未息末惜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為何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準則
11樓:快樂科學大師
因為儒bai家是要靠維護統治者階級的
du利益、尤其是討好統治zhi者來滿足自己的dao寄生生活或實現回內心種種需求答的(如升官發財、光宗耀祖等)。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十分有助於培養一個人成為適合於統治階級服務的專門人才。四者當中,前者主要是為自己如何過好基本的日子的,而後面兩者則是在自己過好基本的日子的基礎上如何來體現為統治者(當然也可以是為了社會的和諧穩定)服務的目的的。
所以無論如何,它們對一個人的個人還是國家的興旺發達都是有理論和現實的指導意義的!
也很歡迎對本問題或是其他哲學問題想做更多、更廣泛**的朋友到「心靈科學群(群號:八八0二三四四五)」一遊。本群主要研究的內容有分子心理學、萬物靈魂學、萬物平衡學、快樂幸福學、人生智慧學、倫理學、價值哲學、自然科普......等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12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禮記.大學』,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獲得知識.
這是人教版教科書九年級課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裡的解釋,應該比較準確.
13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格物致知"一詞出自《大學》。格,至也。物,猶事也。
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對於朱熹的的解釋,我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即做個真正的明白人,為人行事決不湖塗。
希望 能幫到你 同時也增長了我的見識 我們共同進步啊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是什麼意思
暖萱紫菱 格物 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的行為。致知 致 求得 知 知識。即 獲得知識 之意。誠意 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正心 端正心思。修身 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齊家 整齊家政。治國 管理國家。平天下 平定四方叛亂 實現祖國統一 儒家重要經典 大學 提出的 八條目 簡稱 修齊治平 禮記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步步來的還是一起的
當然是一步步來。這句話出自 禮記 大學 原文是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