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翻譯當仁不讓於師,論語《當仁,不讓於師》的翻譯 語文選修第一單元的第二課

時間 2021-08-11 17:31:11

1樓:116貝貝愛

翻譯: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原文: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子曰: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子曰:「有教無類。

」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子曰:

「辭達而已矣。」

白話譯文:

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孔子說:

「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於小信。」孔子說:「事奉君主,要認真辦事而把領取傣祿的事放在後面。

」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孔子說:

「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孔子說:「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

」此文出自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

寫作背景: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和再傳**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慄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2樓:一世安

面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當仁」有兩解:一為面臨仁德;一為擔當實現仁道之重任。

朱熹注:「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論語集註》)

類似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師」字一般訓解為「師長」。近人錢穆訓為「眾人」。那就是孟子「雖萬千人吾往矣」的意思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

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評析】

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這是在一般情況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

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

4樓:阿喲

面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5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老師不知道而你知道的話 就要告訴老師

論語《當仁,不讓於師》的翻譯 語文選修第一單元的第二課

論語《當仁,不讓於師》的翻譯 語文選修第一單元的第二課

論語的全文翻譯,論語原文及翻譯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雍也 翻譯 懂得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樂。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泰伯 翻譯 讀書的人不可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3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子罕 翻譯 三軍中可以奪取統帥,但是不可能強迫改變一個...

《論語為政》翻譯

李吳傑 譯文孔子說 周君 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孔子說 詩經 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 思想純正 孔子說 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 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

論語十則翻譯 5,論語十則翻譯

原文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 文 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 文 也。子曰 默而識之,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