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人,並談談對古代歸隱現象的看法

時間 2021-08-13 14:16:06

1樓:一紙寡言

陶淵明在自己的作品裡描繪了「桃花源」般的美好情景,在桃園深處則有如仙境一般的景色。很多人都認為:陶淵明是一位心存高遠的詩人,不會為五斗米折腰做官,因此,他辭官歸田是因看不慣官場俗世而做的決定。

當然,這在其自述裡也提到了這一點。

這裡,我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了解一下陶淵明先生對自己當的三個月官是怎麼定義的。

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

公田悉令吏種秫稻,妻子固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

文中明確指出了:他做官是為了討生計,否則,陶先生實在有著捉襟見肘的經濟困難。再者,陶先生非常坦誠地談及了自己的官職,是其族中的叔叔陶夔通過自己的關係向「諸侯」求情,這也就公然說明自己的官職是怎麼得來的了。

但是,沒過多久,陶先生就發現當官不適合自己,畢竟,自己是個文人,心存天下,小小的縣令發揮不出多少才能,所以,他感覺不是很自在,乾脆就辭官回家了。此時,恰逢妹妹喪夫,也給了陶淵明辭官的契機跟理由,所以,他就此自動辭官。

而且,他自己在文中還談到,為官八十多天,並沒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上層領導到下層查工作的事情他更是壓根沒提。

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讓我們仔細審閱陶淵明的自述情況,彷彿每項理由都很難讓其辭官。如果,僅是因為上級來檢查工作,感覺有些不自在就辭官,親人去世就辭官,那麼,還有人能一直當官嗎?這也太強調客觀理由了。

而且,陶淵明在任職縣令期間,與其說在為官為百姓做事不如說是一場個人秀。

尤其是他與妻子倆人間商議的種地之事,如果,不是他自己寫出來,世人**可知?怕是他故意效仿劉玄德種地一般,故意給世人散播煙霧彈的吧。他的文筆之間彷彿向世人昭示著:

我那三頃薄田雖不大,但是,也是一方天地,礙於官職所限,我能發揮的實在不多。

就算是他心心相念的三頃公田,其實,歸根結底也是不屬於他們夫妻二人的。

根據史料記載,陶淵明先後出仕共計五次:第一次起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軍幕,第三次為鎮軍參軍,第四次為建威參軍,第五次任彭澤縣令。可以說,早年間陶淵明有著深遠的政治抱負,尤其是在398年的時候,他投身於桓玄幕府,那時他認為晉朝必敗。

沒想到,結果不盡人意。不久,劉裕舉北府兵起義,桓玄敗逃江陵重整軍力,遭西討義軍擊敗。桓玄試圖入蜀,卻被益州督護馮遷殺死,時年三十六歲。

而前文我們也說過,陶淵明一生前後共計五次做官,做彭澤縣令則是他最後一次當官。公元402年的時候,桓玄派兵南下,攻下了京師,設立了包括丞相在內的很多官職。而彼時,陶淵明因其母親去世在家服喪,而錯失了這次機會。

但是,他對桓玄在京師的官職是一直很是嚮往,他甚至認為:如果,當時自己在京師的話,那麼,肯定也能獲得一個官職。三年後,陶淵明擔任建威將軍,東晉末年將領、鎮北將軍劉牢之之子的劉敬宣的參軍與桓玄有著密切關係,之後,劉敬宣更是為陶淵明搭起了一座橋樑。

因與劉裕關係親近,陶淵明大可以出任大官,但是,他僅當了八十多天小官就徹底歸隱田園了。此後,劉裕建劉宋屢次請他出山任職都被拒絕,因為,此時曾經效力於桓玄這件事對於陶淵明而言就是一個定時炸彈。

無論是晉朝的皇帝,還是劉宋王朝的皇室,他們都可以拿這件事來要挾他,這就相當於一臣曾侍過二主。陶淵明當然知道這很危險,所以,乾脆不再當官,也不再站隊,以此保自己一條命。這在政治場來說,算是一個明智之舉了。

其實,陶淵明做劉敬宣的參軍,已然拉近了他與劉豫的關係,而後,再遠離政治漩渦,從而,保住了性命。因為,陶淵明之前是桓玄政治勢力的一分子,為了剝離他的這一身份,所以,他需要妥善處理自己與劉豫以及皇室的關係,如若不然,說錯一句話就很可能人頭落地。

所以,陶淵明迴歸田野後寫一些田園詩。

但是,也不得不說,他的政治才能跟其文學造詣都是讓人驕傲的,更是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其實,他能夠免於荼毒,還要感謝族中叔叔陶夔的庇佑。沒有親人的蔭庇,也就是所謂的朝中無人,沒人給他洗白的話,也就無法回鄉過上一陣隱居寧靜的生活。

從公元407年開始,劉豫皇帝對桓玄餘黨繼續殲滅,這期間,很多人死於非命。從這一點看出,陶淵明歸隱,徹底避開桓、劉兩黨的鬥爭,尤其是像他這般身份特殊的人,能逃過獵殺劫難,屬實政治有遠見。

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人,並談談對古代歸隱現象的看法

2樓:777笑話

他曾滿懷激情,一腔熱血,擁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壯志。可現實與夢想往往相差很遠,面對戰亂不斷的國家,他也曾想過去積極面對,超越自我,可最終只能無條件地服從封建**的**統治。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性的扭曲,不願一味的趨同,於是迴歸田園,風吹衣襟,聽鳥兒歌唱,無憂無慮,怡然自得。他,一個知識分子的身份,去體驗農民的貧苦生活,創作大量的詩文,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

他就是陶淵明,他用不朽的詩文體現了自身的價值。

古代歸隱人士多被社會現狀所迫,常常不能拍案而起,也不能奮起反抗,偉大的理想逐漸被現實化為泡影。最後只能隱退來實現自身的價值。雖悠然卻不平庸;雖閒適卻不消極;雖避世,卻深知百姓疾苦。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

3樓:匿名使用者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時所作,以示其歸隱決心的。正文前的序言交代棄

專官的原因,因「耕植不屬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為維持生計而出任彭澤令,不久「眷然有歸歟之情」。「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

飢凍雖切,違以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原擬莊稼成熟再「斂裳宵逝」,後因「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其實,陶淵明歸隱田園,是在現實沉浮中權衡利弊後的無奈只舉,黃徹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其樂田畝,乃卷懷不得已耳」。

(《碧溪詩話》卷八)他的歸隱是社會、階級、思想潮流等諸多因素共同的結果。真正純淨的靈魂不會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不斷地濾除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清的。

4樓:匿名使用者

「方宅十餘畝,草屋**間,榆柳蔭後簷,桃李滿堂前。」又是一首陶淵明文豪的田園專

詩。陶淵明屬文豪的詩世來受到人民的讚揚,可是我卻對此另有一番見解。

根據史書記載,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不仕,原因是他對汙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從正面看來他是一個不慕榮利,潔身自好的君子。可是此外,這也是一種消極的做法。

陶淵明的才華無容置疑,但正是因為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他就更應該站出來,和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抵抗惡勢力。如果每一個棟樑之才都像他一樣歸隱山林,國家還有人才嗎?這個社會又何時才能得到解救?

人民何時才能過上和平安樂的生活?

我也甚是不喜歡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那種和平安靜,與世隔絕的生活,或許是許多人心目中的仙境。可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人民只會安於現狀,缺乏理想,不求上進。與世隔絕只會讓人們思想落後。

如果陶淵明的桃花源真的實現了!那最終只會導致國力衰弱,國情落後。

人生在這個社會裡,就對這個社會有責任。如果當時像陶淵明一樣的文人志士都站出來,為國家效力,那麼,中國歷史將要改寫了吧~!

5樓:匿名使用者

作為一個官來說,不bai負du責任,甚至是自私,真正的父zhi母官寧可自己

dao受委屈也要為百姓謀福內

利,他為了自己快活置容一縣百姓不顧,要是當時中國品德好點的**都抱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念頭跑去隱居,天下怎麼辦,相交與他我更喜歡李鴻章,以屈曲之道,行為民之事,何等的忍辱負重,為了百姓連自身名譽都不要才是號官嘛!一己只見,見笑見笑

6樓:

學生bai二選一回答,言之有理du即可。參考zhi答案:(1)我贊成這dao種說法。因為:「天專

下興屬亡,匹夫有責」。 (2)我反對這種說法。a.

陶淵明歸隱是對汙濁的現實社會絕望後作出的一個超脫的選擇。他不願同流合汙,堅持高尚的志趣是對黑暗官場的反叛。看法:

古有「學而優則仕」之說,本來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職。若從這個角度看,陶淵明似乎是消極避世的。然而「世與我相遺,復駕言兮焉求?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陶淵明歸隱是對汙濁的現實社會絕望後作出的一個超脫的選擇。他堅持高尚的志趣是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的意義。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7樓:匿名使用者

有人說,陶淵明不僅是田園詩人,而且還是理想主義者。想必這位仁兄定是對陶淵明作了一番研究,才下此定論。先且不說這位仁兄對陶淵明所下定論是否正確。

咱也來先研究研究陶淵明,再說這位仁兄的定論如何。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東晉詩人,文學家。潯陽柴桑人。

他幼年失去父親,家道中落,少年的陶淵明生活在貧困之中。由於社會動盪,早年一直沒有出仕,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後為貧窮所迫,陸續做過州祭酒、參軍、縣令等一些小官。任江州祭酒,不久歸隱。

後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四十一歲再出為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從這段有關陶淵明的文字中,可以看出陶淵明的仕途並不順達,可謂是坎坷。也許仕途的失意就是陶淵明歸隱的原因。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卻才是他仕途失意的根源。

誰不希望自己的仕途顯達,順風如意呢?陶淵明亦是如此。可是渾濁的官場的阿虞我詐,卻讓一心想要報效國家,施展抱負的陶淵明心灰意冷;不願同流合汙更是讓他心如死灰啊!

無可奈何只要決意不再出仕,到荒郊野嶺中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樂土。

可見陶淵明的歸隱充滿了些許的無奈,幾多悲痛。

當現實的社會與自己格格不入時,任何人都會對現實滋長絕望,對理想的狀態充滿渴望。然而陶淵明的「理想主義」是否是他從來就是有的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是社會的渾濁逼迫陶淵明變成「理想主義」者,逼迫他去歸隱,逼迫他去幻化出一個個似真如幻的「桃園」;而他只是想讓自己動盪的心得到絲絲的慰安而已!

所以陶淵明並不是理想主義者,而是一個追夢者;一個苦苦尋覓屬於自己的世界的追夢者。所謂「文品出於人品」。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和他對清澈的世界的追求;也使他的作品充滿了平淡,自然,清新恰與田園的景緻相和相契。

所以我認為陶淵明頂多就是一個田園詩人,不是什麼理想主義者!當我們在吟誦「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感覺到的只是悠然嗎?而在這「悠然」的背後又誰人能知陶淵明的無奈呢?!

倘若世態安寧,官場清澈。陶淵明真的就願意待在田園之中,飲酒作詩,賞花寫文嗎?

陶淵明辭官歸隱的原因,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有人說,陶淵明不僅是田園詩人,而且還是理想主義者。想必這位仁兄定是對陶淵明作了一番研究,才下此定論。先且不說這位仁兄對陶淵明所下定論是否正確。咱也來先研究研究陶淵明,再說這位仁兄的定論如何。陶淵明 365 427 一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東晉詩人,文學家。潯陽柴桑人。他幼年...

陶淵明想不想做官呢,歸隱田園的陶淵明真的不想做官嗎?

我的見解是他是很矛盾的,很想做官,像老子說的功成身退那種。想有一番作為。這是中國古代文人的一個普遍心理。但是當時的亂世還輪不到他這樣的文人去有所作為。在劉裕那裡做官,可能是因為那點薪水,也可能是抱著幻想去實現理想的。但是他自己的性格決定了他是不適合做官的。從他自己的自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可以...

對陶淵明的總評的詩句是,讚美陶淵明的詩句有什麼?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李白 九日登山 九日登山 唐代 李白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築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赤鯉湧琴高,白龜道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