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思想到底以什麼為主?實際應用又是什麼

時間 2021-08-30 09:33:19

1樓:匿名使用者

王陽明強調對真理的探求必須以自身誠意,切實篤行,要知行並進。 他認為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作者呂崢認為,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行合一就是指人內心深處真實的需求,和外在的行為實踐是高度統一的——你是怎麼想的,就是怎麼說的,你是怎麼說的,就是怎麼做的。

實際應用我摘抄了知乎一個比較通俗的應用:第一 心即理萬事萬物的規律只在你的心裡,心外無理!以前,做事會遵照領導的指導來做事,因為他是前輩,是權威。

但是相同的方法,我做確起不到好的效果,幹不成事。然後是相互指責與埋怨,可想而知,以後工作的是怎樣的不順利。通過分析,領導的指導是他的心(對事物的理),而我的心對他的指導是排斥的,但是選擇屈服於管理而執行,導致不好的結果!

以此以後,我選擇遵從自己的心,做事果然有啦改觀,能幹成事!然而,能幹成事,也有壞處!好心就幹成好事,壞心就幹成壞事!

第二 致良知能幹事後,就有一定的能力!在社會上做事會碰到很多的問題,很多幹才被人利用,被人蠱惑,對社會造成很大的破壞。這時就需要,認清事實,仔細分辨,做事要摸著良心做!

王聖告訴我們,良知會指引我們正道!但很多時候,知道事情怎麼辦,實際確辦不好。那又如何?

第三 知行合一有時候我們答覆領導說:「知道了。」但是做完後,確不是領導想要的!這個知道,就是知行分離啦!是個假知道!只有說到做到,做啦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2樓:匿名使用者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3樓:平安

明代的王陽明,以退為進,隱忍,善謀,一大批明代的**,有名的大學儒,都是他學生

4樓:小磚頭咚咚咚

我個人理解:心學的核心是每個人都有成為聖賢的本能,按照自己理解的聖賢準則要求自己,就能成為聖賢。這個就比較模糊,也是為啥王陽明死後門徒迅速**為兩派,都說自己得到心學真傳。

現在很流行知行合一的處世準則。有好有壞吧,好的一點是能夠為以知推行,又能以行促知。能夠靈活調動各種資源把事情做好,壞的一點是自認為自己堅持的就是聖賢之道,最好的例子是日本明治維新一直奉行心學,雖然國力強盛了,但對侵略中國一直沒有懺悔的意思

5樓:善奕葉孤

知行合一。一生伏首拜陽明

6樓:笨希爾頓員

劉備演員 ---配音 李立巨集劉備(161-223),字玄德,蜀漢的開國之君,涿郡(今河北涿州)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少年孤獨貧困,靠織蓆販履為生,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

東漢末年因剿除黃巾有功,任安喜縣尉,卻因不滿當權者的腐朽,憤然辭官。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後領兵解陶謙之圍,陶謙臨死時將徐州託付劉備。三顧茅廬後,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力量不斷壯大。

與孫權聯合,大敗曹軍於赤壁。後又得了荊襄九郡,繼而取益州、漢中,稱漢中王。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後為報弟仇東征孫吳,被陸遜打敗,223年病逝於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他百折不撓,終於成就了一番事業,是個當之無愧的英雄,也是歷史上禮賢下士的楷模。

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核心思想是什麼? 100

7樓:雨雪霏霏天蠍

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

一、致良知

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3616236。

具體內容:

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

「理」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承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擴充套件資料:

心學的分歧:

一、「理」的分歧

1、朱陸都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的終極本原。但是陸九淵藉助的是儒學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以為「心即理」,萬事萬物皆由心而生髮。「

2、《自雜談》,其與朱熹所說的「理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於宇宙而存在」明顯不同。結果,朱熹主張由道問學,強調格物致知,即窮物理,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以為人的道德水準必將隨著知識的增長而增進。

3、陸九淵說「明心」,要尊德性,強調為學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增進知識,而是為了實現道德的至高境界。儒家經典的學習與研究、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與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於實現增進道德境界的目的。

三、「氣」的分歧」

1、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或生理狀態。他認為,人的這種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會行為之間雖有聯絡,但並不是必然的、唯一的關係,即人的氣質並不能決定人的善惡賢愚,並不能決定人的最後歸宿,學能變化氣質。

2、朱熹之氣是和理相對的概念,既指宇宙萬物生成的基礎,構成萬物的物質材料,又指形**物之別的內在因素。

三、「心」的分歧

1、朱熹認為心是分為「人心」與「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體現,是「原於性命之王」,是義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氣質的表現,故而必須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統領,此即「心統性情」。

2、陸九淵認為人心道心只是從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質狀態,如果將二者對立起來,則分明是「裂天人為二」,心是人的本質所在,是倫理本能。

8樓:來時路口下車

陽明心學的宗旨是:「龍場悟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簡單說,就是「致良知」。

9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復2012·新課標)理學家王陽制

明說:「士以修治,農以具養,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焉,以求盡其心,其歸要在於有益生人(民)之道,則一而已……四民異業而同道。」在此,王陽明闡發的根本問題是正心誠意。

王陽明的心學核心思想是什麼?對現實有什麼意義

10樓:匿名使用者

1、王陽明的心學核心思想:

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2、對現實的意義:

這警示人們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

但是有時候人的判斷會出現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此時的心已經被私心和物慾遮蔽了,不是天理,這時就要反求諸己。

11樓:cjhy禪境花園

每個人自己都是聖人,要發明本心,探索出心中好的一面,致良知。啟示是要努力自我修煉,提升自己精神境界。

王陽明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什麼?

12樓:山川蟲魚

王陽明的主要思想主張是: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

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拓展資料

王守仁(2023年10月31日—2023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2023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極眾,世稱姚江學派。

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13樓:怪口歷史的k先生

三分鐘讓你搞明白王陽明的心學究竟講了什麼?你也可以做到

14樓:嘲笑三步顛

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致良知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

(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王陽明心學的當代意義,王陽明的心學在當今社會是否具有積極意義?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柴源chy 王陽明的心學,在過去的哲學教科書中,通常是作為 主觀唯心主義 哲學而受到批評的,其實,作為一種思想體系或哲學,王陽明的心學是明代中葉之後中國思想界的主流思潮,其影響之廣大,遠極於日本等國,從而使王陽明成為一位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思想家與哲學家。王陽明的學說,大致由三...

關於王陽明和心學 30,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

明朝前期,在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學。明中葉後,由於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封建危機加深,地主階級思想家感到有必要在哲學思想上變換新的形式,用以維護明王朝的反動統治。這是王守仁心學產生的背景。王守仁提出一個著名的哲學命題 心外無物。他認為 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沒有人的意念活動,就沒有客觀事物。他說 ...

你看過王陽明的心學嗎

看過,感悟頗深,知行合一是真理是定論而不是一種方法措施知行合一是天然存在的,就好比你聞到香味就感到香,而不是聞到香味後才覺得香,對於致良知還不是很明白,無善無噁心之性,有善有善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除惡是格物,不是很懂,致良知是強調分清善惡,知行合一然後自然格物,但是怎樣才能致良知呢,既然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