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萬年曆的由來,要追尋到遠古時代的西周。一名叫做萬年的樵夫,在一天上山砍柴休息時發現地上的樹影已悄悄地移動了方位。萬年靈機一動,想到利用日影的長短來計算時間。
萬年為此設計了一個「日晷儀」。可是遇上陰雨天,日晷儀又失去了效用。萬年又受到崖邊泉水有節奏的規律的滴水聲的啟發,設計了一個五層的漏壺,利用漏水的方法來計時。
經過長期的歸納,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執行的規律,就不用擔心節令不準。萬年帶著自制的日晷儀及水漏壺去覲見天子祖乙,說明節令不準與天神毫不相干。
祖乙大加讚賞,令萬年專心致志的研究時令。又經過了數十個寒暑,萬年精心制定的太陽曆終於完成了,他也因心力交瘁變成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祖乙深受感動,把太陽曆定名為「萬年曆」,並封萬年為「日月壽星」,「萬年曆」由此而來。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始有曆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但真正的日曆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曆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
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於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檯曆」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曆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曆,這些日.歷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曆。
至於月曆以後又發展成掛曆、檯曆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儘管日曆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曆的格局。
3樓:
日曆會以大字顯示上當日日期,並有當日的節氣、運情等**。 真正的日曆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
皇曆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於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檯曆」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曆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曆,這些日.歷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曆。至於月曆以後又發展成掛曆、檯曆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隨著時代的發展,·儘管日曆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曆的格局。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4樓:
收藏本文 分享
日曆的由來日曆在我國歷史悠久,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德宗貞元21年便在宮中出現了。不過當時的日曆與現在的日曆有所不同,它分為12冊,每月一冊,每冊頁數與當月天數相等,每一頁的上半部等有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下半部空白處供記載皇帝言行用。每月月底交皇帝過目,然後送史官存檔。
史官再根據日曆所載內容編等「國史」。後來,朝廷中的許多大臣覺得這種日曆很方便,既可檢視日期,又能幫助自己記下每一天的活動情況,於是便紛紛效仿,編制供自家使用的日曆。印刷術發明以後,日曆逐漸發展,但舊社會最通行的日曆是「黃曆」,即從正月初一至十二月底訂成一本,每日一行,記載「宜」「不宜」之類,以便老百姓選擇「黃道吉日」辦事。
此後,日曆花樣不斷翻新,已有掛曆、檯曆、卡片歷等多個品種,成為人們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用品。
5樓:故人素衣
日曆,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那麼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6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人類最早認識的第一個時間單位不是年,也不是月,而是日。
在原始群居的漁獵時代,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像黎明降於大地的光明和溫暖,以及日落帶來的黑暗與寒冷更影響人類的生存。太陽東昇西落,周而復始,迴圈出現。這一次日出到下一次日出,或這一次日落到下一次日落,這樣天然的時間變化週期,使人們逐漸產生了日的概念。
有了「日」這一概念之後,人們便開始計數日期。計數日期是古人同大自然作鬥爭的需要,也是認識史上合乎邏輯的發展。但是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條件下,要計算日子並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
正如前面已介紹過的那樣,傳說古人最初是用「結繩記日」以及「刻木記引」等方法來計算日子的。這些傳說反映了古人對日出日落最初期的直觀計數,並非臆測,即使在今天,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例如獨龍族和佤族)的習俗中,也還能夠找到類似的痕跡。
我國有據可考的最早的記日方法是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干支表。幹,指天干。它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字組成。
支,是地支,它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字表示。一個天干配上一個地支。就組成一對干支。
如天干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按這樣順序組合,可得六十對干支,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選取某一天為開頭,以後的日子就都可以稱呼了。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它出現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代,不能不說是一大創造。
據史料記載,我國從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起就開始連續記日,直到清代宣統三年(公元2023年)止,共2600多年,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長的記日資料。
干支還被用來記月,但時間不長就廢止了。用干支記年大約始於東漢初期,以後從未間斷過。直到今天,例如2023年,我國的日曆上還印有「癸亥年」字樣。
這就是說,公元2023年,農曆是癸亥年。
7樓:匿名使用者
歷是一種日常使用的出版物,用於記載時間。每頁顯示一日的叫日曆,每頁顯示一個月的叫月曆,每頁顯示全年的叫年曆。有多種形式,如掛曆、座檯曆、年曆卡等,近年又有電子日曆。
月曆常會配以影象作為裝飾,月份牌就是月曆的其中一種裝飾畫。
現在,以後我們每家必備的掛曆和檯曆就是由日曆發展來的,但是這不過近百年的歷史。至於日曆從何時出現的,誰也說不清,只是據史料記載,大約在2023年前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在使用日曆了。當時的日曆又稱皇曆,不僅記錄著日期,而且是編修國史的重要資料。
那時候的日曆與現在對於點兒相似。
各種日曆**(21張)
把一年分為12冊,按每月的天數來確定每冊的頁數,並將月份和日期寫在每一頁上,然後交給服侍皇帝的太監暫時保管,待太監在每日的空頁上記下皇帝的言行並在每月月終交皇帝過目,批准後,送史官存檔。史官再將日曆的內容與朝廷,國內各地區的大事結合起來,經提煉,潤色後,記錄下來,便成為國史。以後,由於日曆給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就逐漸地進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經過一番變動,編製成自家的日曆。
再往後,隨著日曆向大眾化,家庭化的發展,人們也就把曆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曆上,並留下供記事用的的大片空白。
日曆的由來
8樓:盡是強顏歡笑
真正日曆的產生,大約在2023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那時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曆。那時的日曆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相等,每一頁上寫上月份和日期,交給服侍皇帝的太監。
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曆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
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著記事,和現在的檯曆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曆的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就叫日曆。這些日曆以後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許多**覺得這樣的日曆不錯,於是紛紛效仿,編制供自家使用的日曆。也有人把曆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曆上,並留下空白處以備記事。
擴充套件資料
掛曆的雛形是一種「討債本」,隨著歲月的流逝,「討債本」逐漸演變成為當今的掛曆。掛曆由皇曆、日曆、年畫逐步演變而來,是曆書與年畫相結合的藝術品。
中國掛曆(月曆)誕生於20世紀40年代。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彩色印刷技術的發展,掛曆也得到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出版社、人民中國出版社等新聞出版單位大都把「掛曆」當成一種對外宣傳品,文字是中英文,有的全部是外文,畫面內容有建設成就攝影、祖國風光、古代山水畫和電影劇照等,對外贈送,對內很少發行,當時對內發行的是年畫。
9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始有曆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但真正的日曆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曆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
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於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檯曆」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曆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曆,這些日.歷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曆。
至於月曆以後又發展成掛曆、檯曆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儘管日曆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曆的格局。
10樓:匿名使用者
歷是一種日常使用的出版物,用於記載時間。每頁顯示一日的叫日曆,每頁顯示一個月的叫月曆,每頁顯示全年的叫年曆。有多種形式,如掛曆、座檯曆、年曆卡等,近年又有電子日曆。
月曆常會配以影象作為裝飾,月份牌就是月曆的其中一種裝飾畫。
現在,以後我們每家必備的掛曆和檯曆就是由日曆發展來的,但是這不過近百年的歷史。至於日曆從何時出現的,誰也說不清,只是據史料記載,大約在2023年前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在使用日曆了。當時的日曆又稱皇曆,不僅記錄著日期,而且是編修國史的重要資料。
那時候的日曆與現在對於點兒相似。
各種日曆**(21張)
把一年分為12冊,按每月的天數來確定每冊的頁數,並將月份和日期寫在每一頁上,然後交給服侍皇帝的太監暫時保管,待太監在每日的空頁上記下皇帝的言行並在每月月終交皇帝過目,批准後,送史官存檔。史官再將日曆的內容與朝廷,國內各地區的大事結合起來,經提煉,潤色後,記錄下來,便成為國史。以後,由於日曆給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就逐漸地進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經過一番變動,編製成自家的日曆。
再往後,隨著日曆向大眾化,家庭化的發展,人們也就把曆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曆上,並留下供記事用的的大片空白。
在風和日曆的日子大海是什麼樣的,在風和日曆的日子大海是什麼樣的
胡說大本營 白日裡,碧波萬頃 月夜裡,波光嶙峋。平靜的海面,顯得溫順如處子。輪船在海面上犁開一條白色的浪花,海鷗清脆的歡唱,十分愜意。 大海不回因風和日麗而改變自己的本色。永遠是自己的特色,琢磨不透。一隻蜜蜂掛在日曆上 風和日麗 蜂和日曆 你對這樣使用成語有什麼看法 湖中的紫色花瓣 風和日麗 對這樣...
剪紙的由來,剪紙的由來是什麼?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資訊,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 道德觀念 實踐經驗 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
元旦的由來?元旦的由來是什麼?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 一詞最早出現於 晉書 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 介雅 詩中也有 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 的記載。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即1月1日 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