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周公之禮裡的 周公 指的是姬昌嗎

時間 2021-08-30 10:14:42

1樓:匿名使用者

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他一生經歷了文王、武王、成王三代,曾輔佐武王滅掉殷商。

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他攝政,出師東征,平定叛亂,分封諸侯,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

輔佐武王滅商

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他從小就孝敬父母,誠實忠厚,多才多藝,聰明伶俐,深得文王的喜愛。文王在世的時候,周公和他的哥哥姬發(後來的武王)常在他的左右,幫助處理政務。

文王為周代的發展和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他沒有來得及滅掉商朝就死去了。

周武王繼位後,周公成為武王的助手。這時候,周公的地位和老臣姜太公相當,都是武王左右最得力的大臣,共同籌劃滅商大計,完成文王未完成的大業。

兩年後,周公和武王一起在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和聯合伐商的各國諸侯訂立盟約,檢閱軍隊。盟津距商朝的首都很近,在這裡演武檢閱,就是向商朝的試探和示威。盟津會盟後的第二年,武王在周公等人的輔佐下,統率戰車300輛,勇士3000人,士卒4萬5千人,渡過盟津,在牧野集眾誓師,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

《牧誓》是周公所作。全文分作兩段。第一段痛斥商紂王只聽婦人(妲己)的話,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連自己同祖兄弟都不任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讓他們暴虐百姓,導致**人怨,招致殷紂王滅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罰,宣佈作戰紀律,鼓勵戰士勇猛殺敵。

商紂王派出的兵是一批臨時抓來的奴隸和俘虜。這些人對商朝早已心懷怨恨,和武王的聯軍剛一交戰,就掉轉槍頭,往回衝殺,紂軍潰敗。武王順利佔領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

從此,商朝滅亡,周朝建立。

滅商後,如何處置殷商奴隸主和上層貴族,武王徵求大臣的意見。太公望——姜尚表承:這些人統統殺掉,不留後患。

周武王不同意,又找來大臣召公商量。召公說:「有罪的殺,沒罪的留下。

」武王心裡想:舉凡有罪者,不分輕重一律殺掉也不行。於是,武王又找來周公。

周公說:「讓殷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爭取殷人當中有影響有仁德的人。

」周公這種給降者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讚許。武王命令召公釋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關押的貴族;修整商容故居,並且設立了標誌;讓閎夭修整了被紂王殘害的大臣比干的墳墓;命令南宮括散發了鹿臺的錢財,開啟鉅橋的糧倉,賑濟飢餓的殷民。這一切措施都表明要反殷紂之道而行之,給受殷紂殘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爭取殷人之心。

2樓:☆天星孤月

相傳西周初年,世風澆薄,婚俗混亂。輔佐天子執政的周公為整飭民風,親自制禮教民。周公格外重視婚禮,從男女說親到嫁娶成婚,共分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細緻的規定,合稱「婚義七禮」、「士婚義七禮」,為讓「士」人理解如何執行「七禮」,周公遂與妻子一起演禮,現身說法。

可演試到「敦倫」一節時,周公之妻拒絕了。敦倫,即敦睦夫婦之倫,含有指導新婚夫婦依禮行事的用意。但妻子不同意演試「敦倫」。

躊躇間,周公見到兒子伯禽擺弄的幾個葫蘆瓢,試合兩爿能重新合為一個葫蘆,他靈感頓生。次日,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學校),講解「婚義七禮」,說到「敦倫」時,他拿出一對原配的葫蘆瓢來,以此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體,剖開之後如男女有別,敦夫婦之倫,就如同把葫蘆瓢重新合為一體,其儀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載的萬物推原之理,於是陰陽合諧,乾坤有序,維綱常而多子孫。

從此新婚夫婦均據「七禮」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蘆瓢也在婚禮上被奉為禮器:用根繩子拴住兩個瓢柄,表示夫婦二體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擺在新房內,象徵男俯女仰及子孫繁衍。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周公制定的婚儀亦漸廢弛,孔子遂重修禮典。

修到「士婚義」中「敦倫」一節時,他認為時過境遷,可以省掉。「六禮」於是產生。不過民間照舊把世代相傳的葫蘆瓢置於婚儀中。

孔子又順遂民意收葫蘆瓢入禮書,稱為「合巹」,不算婚儀中的正規禮器,而是夫婦「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後以酒漱口的器具。時間一久,不少人認為這是喝「同心酒」的器具;也有人仍學前輩的做法將其一仰一合地放著,**還知曉它的本義呢?

結合初民婚配的發展史實來考察這類民間傳說,似乎不無道理。考古發現,如半坡和馬家窯型別的文化遺存中,都有模擬葫蘆整體和縱剖面的陶製器物,有人就認為這是人類原始的交媾符號;而在漫長的風俗實踐中,葫蘆也經常扮演男女結合象徵物的角色,如有些地區在男女新婚之夜,婆婆要向媳婦贈送葫蘆形狀的「禮饌」,上面既有蓮花一朵暗示女性,又有突起物一個表示男性;有些地區姑娘出嫁時,要佩戴繡有葫蘆的織物;還有些地區流行著在洞房樑上懸掛木勺的習俗,也可看作是葫蘆瓢的演變。此外,後人常稱夫婦**為「周公之禮」,雖然帶有戲謔意味,但也能說明古人對此事之倫理性質的看重。

古代,「周公之禮」是什麼,行「周公之禮」都有哪些過程?

3樓:

「周公之禮」其實是周公旦制定的一系列禮儀規範,並不單單指的是婚姻禮儀和男女之愛。它的過程一共分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但是這個禮法的制定卻為了制止男女濫情的這種現象,規定讓男女雙方完成婚姻禮儀之後才能**,於是也就把「周公之禮」簡單的解釋為婚姻禮儀和男歡女愛。

首先,在西周初期的時候,人們對禮儀的認知還比較單薄,男女之間婚姻關係比較混亂,周公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決心制定禮法教化民眾。他特別重視婚禮,強調男女雙方一定要舉辦婚禮之後才可以**。而「周公之禮」也為中國傳統的男女關係提供了一個依據的模法。

其次,「周公之禮」中的敦倫也有指導新婚夫妻在婚禮之夜依據禮儀行事的意思在,因為禮法剛剛成立,周公需要親自演示,但演示到敦倫的時候,他的妻子就不願意再繼續了,周公只好取一對葫蘆,假作葫蘆剖開即為男女,敦倫就是把葫蘆依原樣合起來,達到陰陽和諧的目的。

而本來用以教導「敦倫」的葫蘆就成了婚禮中的禮器,用繩子牽引住葫蘆柄,代表夫妻二人從此合為一體。若再一仰一俯地擺在新人的房間內,則又表達男俯女仰和繁衍後代的意思。等到春秋時期,孔子又取消了葫蘆禮器的地位,而是將他們用作夫妻「共牢而食」之後以酒漱口的容器,稱作「合巹」。

4樓:匿名使用者

在生活中,許多人都會說到周公之禮,通常聽到這個詞,你會想到什麼?大概不少同學第一反應就是男歡女愛之事,沒錯!的確是有不少人將「房事」戲稱為行周公之禮,可是你真的知道「周公之禮」的真實含義嗎?

《大學》開篇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為了明德親民,西周時期的大賢周公旦制定了一套禮儀規範,對人們的各種行為做出了指導,其中就包括男女之愛,史稱周禮。

相傳在西周初年,男女濫情十分嚴重,似乎已經成了普遍現象,周公對此非常的憂慮,他在制定周禮的時候首先就把婚姻的相關禮儀進行了梳理和改革。對男婚女嫁的禮儀步驟進行了詳細的劃分,包含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六禮,六禮完成之後夫妻才能敦倫。也就是說,從那時候起,周公就規定了男女在婚前不允許有性行為。

但婚嫁之禮只是組成周禮,也就是周公之禮的一部分,完整的周禮可遠遠不止於此。

而到了東周時期,各諸侯國烽煙四起,戰亂頻仍,進入了一個禮崩樂壞的時期。周禮不再被那些諸侯們遵守,倫理道德文化的日漸散失導致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而聖人孔子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克復周禮」,在孔子的努力之下,一部分周禮重新被人們所尊崇,這也是婚嫁六禮後來能夠延續的原因所在。

但到了西漢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議得到漢武帝的支援之後,儒家學說與周禮漸漸變了質。由此而發展出來的封建禮教,逐漸成為某些讀書人沽名釣譽的工具,和束縛百姓的枷鎖,頗多欺世盜名之輩。

5樓:玉兔一捧雪

「周公之禮」通俗指夫妻**,**,發生性關係。「周公之禮」是漢語中關於性關係的一種委婉說法,有點戲謔的意味。相傳西周初年男女濫情,但是周公發現這樣不行,於是規定:

男女在結婚前不能隨便發生性關係,除非到了結婚當天才行。後來人們管這個叫「周公之禮」。西周初年,世風日下,民間婚俗混亂不堪。

為明德新民,周公親自制定禮儀。周公從婚禮入手,對當時男女交接混亂的狀況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他把男女從說親到嫁娶成婚,分為了七個環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並且對每個環節都進行了細化,作了具體細緻的規定,這些合稱「婚義七禮」。

這第七禮——敦倫,即敦睦夫婦之倫,含有指導新婚夫婦依禮行事的用意。其儀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載之理,於是陰陽和諧,乾坤有序,維綱常而多子孫。

6樓:

相傳西周初年男女皆縱慾,但是周公發現這樣不行,於是規定:男女在結婚前不能隨便發生關係,除非到了結婚當天才行。後來人們管這個叫「周公之禮」。

行周公之禮,敦睦夫婦之倫

就其組成部分言,主要包括假定、處理兩個部分,而很少明確規定製裁(現代法理學用語)。這說明西周的「刑」與「禮」是分離的。「刑」、「禮」之辯,很早就成為法律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據我認為,二者不是同一概念,但二者也不是對立概念。

如果說法應該由假定、處理和制裁三個部分組成的話,那麼,春秋以前,中國歷史上的禮、刑實是一致的,二者是邏輯關係、因果關係、先後關係,是同一範疇的兩個組成部分(和刑相平列的還有「兵」)。刑、禮分離的法律特徵,在西周史籍中表現特別明顯。

7樓:

男女周公之禮就是男女之愛。就是男女在結婚之前不準有性行為。後來人們就把這個稱為周公之禮

8樓:

在古代的時候,周公之禮就是男女之事,因為在古代是非常的保守,而這個過程在成親之前,都有專門的人負責來教,而且還有很多的圖畫可以來學。

9樓:

在古代,周公之禮,指的是禮法和禮制,行周公之禮的過程一般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禮制,比如就有根據等級來規定杯具的規格、衣服的服飾、樂器使用什麼規格的

10樓:百尺竿頭

周公之禮 [ zhōu gōng zhī lǐ ]生詞本基本釋義

[ zhōu gōng zhī lǐ ]

夫妻**,**,發生性關係。「周公之禮「是漢語中關於性關係的一種委婉說法,有點戲謔的意味。

周公之禮出自什麼典故,周公之禮是什麼意思啊?

相傳西周初年,世風磽薄,婚俗混亂。輔佐天子執政的周公為整飭民風,親自制禮教民。周公格外重視婚禮,從男女說親到嫁娶成婚。共分納采 問名 納吉 納徵 請期 親迎 敦倫七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細緻的規定,合稱 婚義七禮 士婚義七禮 為讓 士 人理解如何執行 七禮 周公遂與妻子一起演禮,現身說法。可演試到...

被後世稱為聖人的周公,指的是什麼人?

其實是周王朝的創始人,他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儘管在位兩三年,但也能夠讓周王朝發揚光大。中國歷史人物,有幾個可以稱為聖人的 中國古代14聖人。一 酒聖杜康。二 文聖孔子。三 史聖司馬遷。四 詩聖杜甫 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1326364 五...

「成康之治」是什麼時期的?周公輔政做了哪些事情

小蘭說的那些事 周武王建立周朝僅僅兩年就因病去世了,留下了年幼的兒子周成王繼位。由於周成王才13歲,難以獨自管理國家,於是由周成王的叔叔周公旦輔佐。在周公的輔佐之下,周朝實現了強盛,於是歷史上就把從周成王親政到他兒子執政的幾十年的一段時期稱為 成康之治 周公在輔佐成王的時候盡心竭力,他在輔佐期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