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術的貢獻

時間 2021-08-30 10:26:27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孔子開創了我國人本哲學發展的先河。人類自從脫離動物而成為人類以來,就不斷地認識自然、認識歷史、認識自身。人類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處在人與自然、萬物與自我不分的混沌狀態。

當人類的自我意識和物件意識逐漸形成之後,人們逐步有了認識自然的能力,但是,人類在認識自然初期的一個相當長曆史階段中,人們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極其低下,總是處在原始神話和原始宗教的半矇昧狀態之中。我國在夏帝時代的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天命神學佔統治地位,人的活動必須通過巫師向「帝」、「上帝」或「天」請示,巫師以上天的名義以為許可作的事就可以作,以為不許可作的事就不能作,人們把未來的吉凶禍福寄託在「上帝」或「天命」之上。這種傳統的、愚昧的、非科學的、根深蒂固的觀念嚴重阻礙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

如果這種傳統的神學觀不打破,中華文明就不可能有新發展。在這種「天命」神學佔統治地位的社會環境中,孔子以他大無畏的膽識,繼承和發展前人關於「天命靡常」,「敬德保民」的進步思想,提出了「輕天命,重人事」的研究旨趣,把認識的物件從天命轉向人間世界,這一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變革,也是孔子對我國思想文化研究的創新,它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孔子在「輕天命,重人事」這個哲學命題的基礎上,提出的關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問人不問馬」;「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唯其像人而用之」(《孟子·梁惠王上》);「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殆於用人乎哉!

」(《禮記·檀弓下》)的思想以及「庶、富、教」的主張,開創了中國人本哲學發展的渠道。這一「重人事」的人本哲學宗旨,使我國哲學成為世界三大哲學流派之一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仁」這個概念是早已有的,它只表示若干品德的一個普通概念。把「仁」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範疇,把它提高到對各種道德起統帥作用,作為諸德之首是孔子的創新。

孔子把「仁」的基本含義定義為「愛人」(《論語·顏淵》),以「仁者,愛人」的核心建立起儒家的全部學說。一、把「仁愛」之德作為每一個人自我修養的基本道德取向。孔子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通過修養,具備忠誠、誠信、勇敢、恭敬、寬恕、銳敏、剛強、果斷、樸實、不花言巧語等美德。

二、以「仁者,愛人」為核心,引伸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成己成物」(《中庸》),「博施濟眾」(《論語·雍也》),「泛愛眾,而親人」(《論語·學而》)。孔子還認為,不但要愛人,還人愛物。於是,他主張「鉤而不網,弋不射宿」(《論語·述而》)。

三、以仁為基礎,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政治學說。孔子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惠民利民」,「富之教之」等思想和主張。

孔子以「仁者愛人」為標準,進而反對不仁道的苛政和**,反對見利忘義的損人利己的不道德行為,因而使孔子的思想具有鮮明的人本主義特徵。

2樓:匿名使用者

學術貢獻

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共二十篇,一萬一千餘字。《論語》就是孔子的語錄,也有一些是對孔子**言行的記錄,是孔子及其再傳**對孔子言行的追記。此書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仁」是一切理論的中心,所有的關於「仁」、「樂」的規範,都不過是手段,是為實現「仁」這一道德的最後完美服務的。

《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日本〈大寶令〉還指定它為日本學生的必修課。2023年,傳教士利瑪竇將它譯為拉丁文後,它又被轉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範:「克己復禮為仁」。

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深。

說到治理國家,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實誠信的態度對人,以恪盡職守的態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君子**之美,不**之惡」。

在為人處世上,孔子提倡自愛和愛人。孔子對天命持謹慎態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切要看個人後天的努力。

當然,〈論語〉中也有一些思想是與歷史潮流相背離的,如他政治上的復古傾向,他對等級、秩序的過分強調,他的內斂的人格價值取向等,這一切都不可否認的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需要我們用現代意識對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類文明剛剛露出曙光的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讓我們這些後人為之驕傲的。

孔子的學術成就,孔子所處的年代和主要成就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修訂 詩 書 禮 易 等經典文獻,孔子是一個教育家 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孔子所處的年代和主要成就 孔子的成就 孔子的事蹟和取得的成就 孔子的事蹟和成就 孔子的成就在後代,他身後兩千多年的封建史主流文化均與他聯絡在一起。一種思想延續了兩千多年至今還在影響著,...

作為教育家的孔子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 知之為知之的學習態度 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 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 都是孔子作為教育家的大貢獻 如果從中非要選一個的話,應該是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因為那個時候讀書是貴族的事情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讀書的。我們返回到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時想孔子等人都是在周天子辦的官方學校中任教,而且只有貴族子弟...

孔子為中國古代歷史做出了哪些貢獻

孔子 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 zouyi,今山東曲阜東南 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是個大思想家,首先,他提出 仁 的學說,即要求統治階級能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 孔子又是個大教育家,在那個時代,只有貴族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