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暮夏淺眠
侗族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別崇拜女性祖先「薩母」,許多地方都建有「薩母祠」。有的地方也信漢族的一些神。佛教、**新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較少人信奉。
侗族的語言是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侗語有兩個大方言:一是南方話,二是北方話。
以貴州錦屏縣境內的苗漢雜居一線劃分。侗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各土語中聲調有些差異,有的地方有9調,有的地方有6調。
侗族善**。侗族民間**最有名的是「鼓樓大歌」,它是一種無伴奏的多聲部合唱。2023年貴州侗歌合唱團赴法國演出侗族大歌引起轟動,扭轉了國際上關於中國沒有復調**的說法。
牛腿琴是侗族的傳統絃樂器。
侗族人的服裝多用自制的「侗布」製成,色調以青、藍、白、紫為主。邊遠山區的男子多穿右衽無領的短衣,包大頭巾,有的頭留頂發。
婦**束各地稍有差異,上身有大襟無領無扣上衣,也有的衣長至膝,下穿百褶裙或管褲,多束腰帶、綁裹腿,衣襟、衣滾等處繡有花紋。婦女多梳盤發包頭,喜愛佩戴銀等飾品。
侗族飲食沒什麼禁忌,品種豐富,甚至包括一些昆蟲、蠶蛹。
侗家菜醃製食品特別多,包括各種醃酸菜、醃肉、醃魚。另有獨特的米酒,口味不凶,但據說喝多了容易摔跟頭。米酒多由當地產糯米或玉米釀造,度數不是特別高,但經常混合蜂蜜、冰糖等,口感甜,容易喝多、喝醉上頭。
喝醉後容易快速入睡,長時間不醒。
2樓:匿名使用者
侗族(侗語作 gaeml)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三穗、鎮遠、劍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芷江,靖 州、通道,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龍勝、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豐等縣。侗族在寮國也有一個分支,叫「康族」。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百越、幹越。有研究指出江西的簡稱「贛」即來自古代侗族自稱。隋唐五代宋朝時期的「僚」、元明清時期的「峒人」,後來又有許多漢族人來到他們的居住地,與當地人混合而成。
侗族的名稱來自「溪洞」,這是當地人傳統的行政單位,今天當地還有許多地名叫「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這些地方居民統稱為侗族。。根據2023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侗族人口數為2960293。
侗族自稱gaeml(發音近似於漢語的「幹」、「佄」或「更」字),依據聯合國倡導的「名從主人」原則,國際標準譯名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見於宋代文獻。明、清 兩代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稱。
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使用侗語,屬壯侗語系,分南、北部兩個方言。原無文字,沿用漢文,2023年設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
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以生產魚粳稻為主,選育栽培有本民族獨特優質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養魚,創造和傳承了以「稻魚鴨共生」為特點的侗鄉有機農業文化遺產。
有自己的民間戲曲——侗戲。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標誌。風雨橋因橋上建有長廊式,可遮蔽風雨的橋屋而得名。
三江著名的程陽風雨橋,被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橋上建有五座多腳寶塔,通道兩側有欄杆,形如遊廊。橋樑結構不用一根鐵釘,只在柱子上鑿穿洞眼銜接,斜穿直套,結構精巧,十分堅固,令人歎為觀止。
侗族的簫與笛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臺、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
3樓:水彩墨塊
侗族(一)
族名 公元6-9世紀在今侗族居住地的專管少數民族的州對所轄地區稱「峒」或「溪洞」。這是管理少數民族的行政單位,並加以編號。現在該地區的一些村寨仍叫「洞」。
此名慢慢變成對他們的稱呼,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侗族」。
人口分佈
截止2023年侗族人口總數為251.401萬人。
分佈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交界地區。
歷史由來
侗族**於秦漢時期的「駱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來居住在廣西梧州一帶,後來一部份向東移動到貴州、湖南一帶;另一部份移至廣西定居下來。12-13世紀,江南一些漢族人因亂戰而遷到侗族地區;14世紀,從江西遷移來大批的漢族農民;14世紀末,又在侗族地區屯軍,軍人多為江西籍的漢族人。
以上這些移民和屯軍,以後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
語言文字
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南北兩方言區,但差異不大。現在多數人能說漢語,有的地方完全說漢語。
侗族原來沒有自己的文字,2023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方案,但沒推行起來,現在基本通用漢語
侗族(二)
宗教文化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別崇拜女性祖先「薩母」,各寨都建有「薩母祠」或神壇供奉她。有的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漢族的一些神。相信靈魂不死。
佛教也有流傳,有庵堂寺廟,但信奉的人不多。**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稱。侗族大歌、哆耶舞、蘆笛舞、侗戲、鬥牛會是傳統的文化娛樂活動。
習俗及社會
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來的訪的男青年多為榮。男青年去時,每人都手提一個燈籠,晚上誰家的燈籠掛的多,說明誰家的女兒出眾,其父母也很得意。
過節時,男女青年唱對歌表示愛情。
男人穿對襟或右衽無劣諤衣,包大頭巾;婦女穿大襟無領上衣,穿百摺裙,束腰帶和綁腿,包頭帕,留長辮。
以大米為主食,山區多吃糯米。好飲酒,嗜好酸辣味。打油茶、魚生、醃魚為自食和待客的上等佳餚。
多數地區的侗族過春節,也有的地區***或十一月擇日「過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為祭牛節,節日讓牛休息,供以鮮草、糯米飯等食品。吃新節多在七月,屆時以新米和魚祭祖,預祝豐收。
老人去世,男子須剃髮。無論男女,均要汲水沐屍,而後裝束打扮,含口銀,忌銅鐵附身。喪期孝事忌葷吃素,實行土葬。
經濟方面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也有一些林業,所產杉木非常有名。民間工藝較為發達,鼓樓和風雨橋是獨具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新中國成立後,與苗族聯合建立1個自治州,單獨建立了3個自治縣,與苗、瑤、壯族聯合建立1個各族自治縣。
參考資料:**中華文化資訊網
4樓:一個廚師
侗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 植水稻為主,特產糯谷,以香 禾糯最享盛名。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
侗族擅長建築。
侗 族詩歌韻律嚴謹,題材多樣
侗族的服飾,以居住的地域劃分,可大致分南北兩種型別,各具特色。北部地區由於水陸交通較為便利,生產水平較高,文化較發達。因此,男子服飾的演變與漢族服飾基本相似。
唯婦女的服飾除縣城外,仍保持著傳統的特色。以錦屏縣平秋侗族服飾為例:平秋地區婦女服飾的盛裝,其穿著的布料從種植棉花,紡紗織布,種靛印染、縫紉織繡都是婦女一手操作,展示了她們的勤勞與智慧。
外衣大多為青色,右衽圓領,鈄襟開扣,託肩彩色滾邊,衣長至大腿中部、衣腳有紅色內套露出。衣袖平手膀,袖口鑲花邊。腰繫彩色腰帶的背後有兩條帶幛,隨著人物走動而翩翩起舞。
內衣為白色或月蘭色,袖長超過外衣袖口露在手碗上。下身穿青色褲子,腳踏翹鼻繡花布鞋。
頭飾和銀飾是平秋婦女最講究的裝飾品。她們擅留長髮,用紅頭繩扎發盤在頭上再包黑紗帕,腦後別上銀簪、銀梳,頭戴銀盤花、銀頭冠,耳吊金銀環;領口兩組銀扣對應排列,外加鈄襟扣兩組;頸戴五隻大小不同項圈;胸佩五根銀鏈和一把銀鎖用以鎮魔壓邪;手腕戴上銀花鐲,四方鐲等。銀飾品中有雕龍畫鳳,鳥蟲花草等圖案,均為當地匠人所製造。
此裝古樸繁雜,銀光閃閃,叮噹作響。
5樓:稱雁桃媯納
侗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甘」。分佈在貴州、湖南、廣西毗連地區。語言屬漢藏語系,侗語吸收了不少漢語成分。
2023年國家幫助其創造了文字。侗文采取拉丁字母的形式,受到人民群眾歡迎。侗族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盛產水稻和菸葉、棉花、茶等經濟作物。
侗族地區林業發達,有「杉海」之稱。侗族有優良的建築技術,侗寨依山傍水,杉樹造的二至五層吊腳樓房很有特色;鼓樓和「風雨橋」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婦女善於紡織、刺繡。
侗族服飾多用自制的棉花,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穿青、藍、紫、白等顏色的衣服。侗族服飾用作裝飾用的花邊、腰帶和頭巾,多由侗錦織成。它是由黑、白兩色棉線或用棉紗和綵線交織,花紋有鳥獸、幾何圖案等。
侗族姑娘佩戴銀飾以多為美,以重為貴,銀飾的種類繁多,工藝精緻。侗家熱情好客,文明禮貌,團結互助,熱心公益事業。侗家有特殊的迎賓儀式——攔路。
主方在路旁門樓邊設定板凳、竹竿等障礙物,擋住客方,一唱一答,歌詞詼諧逗趣。侗族好唱歌,以「鼓樓大歌」著稱。
「鼓樓大歌」不需藉助話筒,也不需樂隊伴奏,因為它有非凡的韻律感。
別有風格的鼓樓和花橋,不用一釘一卯,均用杉木挖榫銜接,大小木條斜穿套,縱橫交錯,分毫不差。同時還巧妙運用槓桿原理,採取掛枋吊柱的形式並配以雕樑畫柱,造型奇特,工藝精美,飛簷重閣,蔚為壯觀。
6樓:匿名使用者
答:侗族大歌、哆耶舞、蘆笛舞、侗戲、鬥牛會是傳統的文化娛樂活動。侗族有風雨橋和鼓樓。侗族人愛吃酸魚和酸肉。
7樓:小小晉寶
侗族**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等地。
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醃成酸菜。如:酸黃瓜、酸蘿蔔、酸刀豆、酸蕨菜等。
侗族日常菜餚以酸味為主。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醃酸菜始於宋代。
8樓:何處還鄉
沁凶我世界超00遲史醉孩醉
9樓:石大良人
男的長得帥 女的長得美
侗族民歌的特點
10樓:匿名使用者
模擬自然。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侗族大歌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模擬自然是它的演唱特點之一。
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復調**歌曲,這在中外民間**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
侗族大歌常常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這是侗族大歌演唱的特色,也是產生侗族大歌的自然根源。在侗族的「聲音歌」中模擬蟲鳴鳥叫的歌腔音型是常見的,如「嘟咕、嘟咕」等這些蟬鳴、布穀鳥的叫聲,讓你感受到侗族人民對自然界的親和。
擴充套件資料
1、鼓樓大歌
這類大歌是主客雙方在鼓樓中對唱。如果客隊是女的,主隊必須是男的;否則反之。內容以長篇敘事詩(神話、傳說、故事、讚歌等)為主。因為鼓樓大歌系男女雙方對歌,其內容也有不少愛情故事。
2、聲音大歌
這類歌式以表現歌曲的曲調和歌隊的聲音為主。可調一般較短小。曲調多是對蟲鳴、鳥叫、流水等自然音響的模仿,所以聲音變換多,基本上是一首詞一個曲調。
這類歌的演唱,一般是穿插在鼓樓大歌的演唱中進行。
3、敘事大歌
這類大歌一般是歌隊出寨走客,應主人的邀請而唱。歌較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著名的敘事歌有《珠郞娘美》、《莽歲流美》、《元東》等。
4、禮俗大歌
一種是每年正、二月間祭祖母堂時,手拉手或手搭肩踩堂唱的歌。另一種則是當有外寨客人來時,主人在村口攔路,主客相互盤問對唱的歌。
侗族木樓的建築有什麼特點,建築學是什麼專業科類別
蕭紅棉 獨樹一幟的侗族文化,是勤勞勇敢的侗族人民智慧的成果。最鮮明的標誌就是侗族木樓。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侗族人民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用智慧建造出侗族世代生存依靠的木樓。侗族木樓最獨特的地方就是保護自然。在侗寨中流傳著一個關於房子的故事 古代,有一對戀人來到山中,他們用竹子做支架,用竹篾和茅草做房頂...
侗族的生活習慣有哪些?還有習俗,侗族的生活習慣有哪些?有哪些習俗
侗族風俗習慣 月也 是這一村 群眾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 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閒鬥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鹹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 塞寨門 行歌坐月 又稱 行歌坐夜 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北部侗族地...
侗族的聚居地區,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
聚居地 侗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區主要在貴州 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在寮國也有一個分支,叫 康族 風俗習慣 1.月也 是這一村 群眾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 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閒鬥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鹹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