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4.翻車
翻車是一種由輪轉動的提水機械,明清以來稱為龍骨車。
有人認為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了翻車的雛形,但這種說法沒有確鑿的證據。一個名叫畢嵐的人曾於186年作過翻車,這是首次見諸史書記載的,若據此推算,翻車在中國的歷史至少有1700多年。而在西方,類似的提水工具直到300多年前才出現。
三國時,魏國一位名叫馬均的發明家曾對翻車進行過改進。據說,當時魏國京城洛陽城內有一片坡地,地勢較高,無法引水灌溉,因而始終荒廢著。深感可惜的馬均遂想法設法尋求解決該地引水問題的辦法,經過努力,最終造出了一種新式翻車。
該翻車的效率很高,連兒童都可以轉動,可見其結構之精巧。
2樓:
蘭州水車,又名天車、翻車、老虎車。為名嘉靖年間進士段續所造。據《皋蘭縣誌》載,蘭州人段續,博學多才,進士及第,曾宦遊南方數省,多有惠政。
致仕歸裡後,參考南方所見「創翻車,倒挽黃河水以灌田,致有巧思。沿河農民皆仿效焉。」蘭州水車,與南方的龍骨水車不同,外形酷似巨大的古式車輪,輪輻直徑大的有20米左右,小的也有10米,可提水達15—18米高處。
輪輻中心是合抱粗的輪軸,圓輪四周斜裝有40—50 個長1米,寬、高30—40釐米的木鬥,以及比木鬥多一倍的橫板。急流衝擊圓輪上的橫板,車輪便緩緩沿逆時針方向轉動。這時沒入水中的木鬥便盛滿了水,待它上升至圓輪頂端時,河水就會傾入事先置好的槽內,流入農田,然後空鬥又隨圓輪返回水中,進行下一個迴圈。
參考資料:http://pub.
html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
龍骨葉板用作鏈條,臥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
如此連續迴圈,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參考資料:http://zhidao.
翻車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製造的?翻車是怎樣灌溉農田的?請你想一想,使用什麼裝置對翻車進行改裝呢?
3樓:酷儒
三國時期馬均改進翻車
歷史條件:戰亂頻繁,勞動力匱乏,農作技術水平提高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臥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
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迴圈,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
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利用筒車對翻車進行改裝
4樓:炎八帝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
龍骨葉板用作鏈條,臥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
如此連續迴圈,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蘭州水車
又名天車、翻車、老虎車。為明嘉靖年間進士段續所造。據《皋蘭縣誌》載,蘭州人段續,博學多才,進士及第,曾宦遊南方數省,多有惠政。
致仕歸裡後,參考南方所見「創翻車,倒挽黃河水以灌田,致有巧思。沿河農民皆仿效焉。」蘭州水車,與南方的龍骨水車不同,外形酷似巨大的古式車輪,輪輻直徑大的有20米左右,小的也有10米,可提水達15—18米高處。
輪輻中心是合抱粗的輪軸,圓輪四周斜裝有40—50 個長1米,寬、高30—40釐米的木鬥,以及比木鬥多一倍的橫板。急流衝擊圓輪上的橫板,車輪便緩緩沿逆時針方向轉動。這時沒入水中的木鬥便盛滿了水,待它上升至圓輪頂端時,河水就會傾入事先置好的槽內,流入農田,然後空鬥又隨圓輪返回水中,進行下一個迴圈。
「翻車」技術製造的發展史
畢嵐創造的「翻車」,據考證就是我國鄉村中一直至現代還使用的龍骨水車的前身(見王楨《農書》),基本原理與結構並無多大變化。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畢嵐不僅負責鑄造了「銅人」、巨「鍾」,會「吐水」的「天祿」(神話傳說中的獸名)、「蝦墓」(即**),還負責製作了「設機車以引水」的「翻車」和「以氣引水」的「渴烏」。況且,東漢早有宦官監工製作器械的先例。
所以,畢嵐創制翻車是完全可能的。 誠然,身為宦官的畢嵐是不可能親自去製造翻車的。然而他負責製造的翻車,且能大量引水,開我國水車歷史之先河,這在距今一千八百年前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的偉大發明。
畢嵐所創造的翻車,雖未直接運用於農業生產,但「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故對於國計民生也是有一定貢獻的。 我們知道,漢靈帝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在位時宦官繼續專權,**腐化成風,公開實官鬻爵,天下田畝增稅十錢,大建宮室等等。階級矛盾激化,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
因而畢嵐的發明創造就只能用於宮廷遊樂,根本不可能用於發展生產力。到了曹操統一北方後,魏國的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要求當時的科學技術也能夠適應生產的需要而有所發展,這時「發明家馬鈞」便應運而生了。 馬鈞在前人創造用來吸水灑路的翻車的基礎上,設法加以改進,製造了既輕巧又便於操作的翻車。
這種翻車,連小孩都能轉動,且能連續提水,可見有很大改進,所以很快流傳民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後來逐漸推廣使用,提高了抗旱能力」,在今天也還有一定的作用。 馬鈞雖「巧思絕世」,但出身貧苦,加之封建統治者對科學技術創造發明的極端不重視,他的革新與創造,往往遭到只會說空話的達官貴人的譏笑和非難,故多不見經傳;畢嵐雖見諸史冊,但卻是宦者,加之東漢的宦官多數橫行不法,故也被世人所不齒。
5樓:淚漣漣
1:歷史條件:戰亂頻繁,勞動力匱乏,農作技術水平提高2:
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臥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
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迴圈,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
3:風力:加個傳送帶就ok,至於怎樣裝,就是你的問題了水力:
原理同風力,只是多了一步,就是要加裝個水輪機畜力:還是一樣的原理,讓它拉磨盤,磨盤不就相當於一個風車或者水輪機嗎?
6樓:
蘭州水車,又名天車、翻車、老虎車。為名嘉靖年間進士段續所造。據《皋蘭縣誌》載,蘭州人段續,博學多才,進士及第,曾宦遊南方數省,多有惠政。
致仕歸裡後,參考南方所見「創翻車,倒挽黃河水以灌田,致有巧思。沿河農民皆仿效焉。」蘭州水車,與南方的龍骨水車不同,外形酷似巨大的古式車輪,輪輻直徑大的有20米左右,小的也有10米,可提水達15—18米高處。
輪輻中心是合抱粗的輪軸,圓輪四周斜裝有40—50 個長1米,寬、高30—40釐米的木鬥,以及比木鬥多一倍的橫板。急流衝擊圓輪上的橫板,車輪便緩緩沿逆時針方向轉動。這時沒入水中的木鬥便盛滿了水,待它上升至圓輪頂端時,河水就會傾入事先置好的槽內,流入農田,然後空鬥又隨圓輪返回水中,進行下一個迴圈利用筒車對翻車進行改裝
7樓:舉起手鶆
在三國時期魏國發明家馬鈞製造的
翻車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製造的?三國時期魏國發明家馬鈞發明的翻車是怎樣灌溉農田的?
8樓:匿名使用者
馬鈞在魏國的都
bai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du
,後來zhi就一直住在洛dao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版
老百姓想權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覆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裡,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
龍骨葉板用作鏈條,臥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上端將水送出。
如此連續迴圈,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為什麼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只有改善黨的領導才能堅持
樂觀的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關鍵在於堅持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就是要堅持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 發揮黨總攬全域性 協調各方 的作用。堅持黨對國家大政方針和全域性工作的政治領導 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黨 對人民民主 的國家的領導 堅持黨管幹部原則 堅...
七八會議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召開的隆會議的召開有
康康侃球 1927年8月7日,中共 在湖北省漢口祕密召開緊急會議 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著重大轉折意義的 八七會議 1927年,蔣介石 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中國革命處在一個十分緊急的關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 大革命 是1924年 甲子年 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國...
簡述中國民族工業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發展的
1什麼狀況 一戰前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外國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阻礙與剝削,使其發展緩慢。1914 1918年也就是一戰爆發的時候 世界列強把他們本國的軍事力量和物資都投入到歐洲戰場無暇顧及對中國民族工業的阻撓,中國進入了4年的民族工業大發展的 時期。一戰結束後,世界列強又調頭再一次開始對中國民族工業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