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而字的用法,古漢語 乎 的全部用法

時間 2021-09-07 14:45:47

1樓:匿名使用者

〈名〉頰毛,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像兩腮的鬍子,內層像生在嘴下的鬍子。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而,頰毛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九.而部》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周禮·考工記·梓人》

〈代〉(1) 你(們);你(們)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經·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早繅而緒,早織而縷。——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而翁-----你的父親

(2) 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這個人。

〈連〉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可不譯

(1) 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2) 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幹嚴譴而不悔。――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3) 表示順承關係,相當於「就」、「才」。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鄉(通「向」)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萬鍾則不辯(通「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4)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荊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

(5)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6)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7)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相當於「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8) 表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議,而新舊兩城屹立如金湯。——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9) 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助〉(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3)語氣助詞,相當於「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論語·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

(4) 語氣助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5) 結構助詞,用於介賓結構修飾的狀語之後。

應收股利是指企業因股權投資而應收取的現金股利以及應收其他單位的利潤。(「的」式定語從句結構中,介詞「因」構成的狀語表示動詞「應收取」「應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輔助狀語對動詞的修飾。)

〈動〉(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2) 另見 néng, 通「能」

①能夠。

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

②才能。

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參考資料:

2樓:

「溪深而魚肥」,表示並列關係;

「日出而林霏開」,表示承接關係;

「雜然而前陳者」,表示修飾關係;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遞進關係。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表示轉折關係。

古漢語 乎 的全部用法

3樓:獨我徘徊

①《介》相當於「於」。⒈介紹處所、方向、時間。譯為「在」、「由」等。

《赤壁賦》:「相與枕藉乎舟中。」《師說》:

「生乎吾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浴乎沂,風乎舞雩。

」⒉介紹比較物件。譯為「與」、「對」、「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異乎三子者之撰。」《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⒊介紹依憑的條件。《庖丁解牛》:「乎天理,批大郤。

」⒋介紹動作行為的物件。《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乎己。

」《捕蛇者說》:「吾嘗疑乎是。」

②《助》語氣詞。⒈在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嗎」。《唐睢不辱使命》: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鴻門宴》:「壯士,能復飲乎?

」⒉用在句末,表示反問,相當於「嗎」、「呢」。《鴻門宴》:「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陳涉世家》:「王候將相另有種乎?」⒊用在句末,表示推測,相當於「吧」。

《餚之戰》:「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莊暴見孟子》:

「則齊國其庶幾乎?」⒋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當於「吧」。《馮諼客孟嘗君》:

「長鋏歸來乎﹗出無車。」⒌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相當於「啊」、「呀」。《歸去來兮辭》: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捕蛇者說》:「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⒍用在句中,表示停頓或舒緩。《召公諫厲王弭謗》:

「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始得西山宴遊記》:「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③《詞綴》用於形容詞、疊音詞後面。《庖丁解牛》:「恢恢乎其於遊刃有餘矣。

」《赤壁賦》:「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五人墓碑記》: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4樓:護膚老師阿楠

乎也,用磚乎,忘死裡乎

古代漢語,舉例說明「而」字做連詞的主要用法

5樓:隨風飄散

「而」字作為連詞用法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6樓:匿名使用者

"而"作連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表示並列,遞進或承接關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並且","而且","就""然後",其中表示並列關係時,一般不必翻譯。

例如:(1)舌一吐而(不必翻譯)二蟲盡為所吞(2)學而(然後)時習之;溫故而(然後)知新(3)任重而(並且)道遠2、錶轉折關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但是""可是""卻"。例如:

(1)人不知而(卻)不慍(2)學而(但是,卻)不思則罔(3)而(但是)日中時遠3、表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謂語,表示行為的方式,手段,原因等,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地」"著",有時可不翻譯。例如:

(1)既而(可不翻譯)盡奔騰五陣之勢(2)雜然而(表修飾,地)前陳者(3)傭者笑而(表修飾,著)應之曰

7樓:匿名使用者

「而」字做連詞的主要用法有4種:

1. 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有時可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十則)

2.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並且」、「就」,有時可不譯。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3.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4. 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例:康肅笑而遣之。(《賣油翁》)

古代漢語中「而」字的用法

8樓:sunny柔石

1、相當於「之」。

《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

2、表語氣。略近於「兮」。

《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譯文: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3、如同、好像。

《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

譯文: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發如蠍尾翅在首。」

4、因而、所以。

《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文: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5、如果。

《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一、說文解字

1、文言版《說文解字》: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

2、白話版《說文解字》:而,臉頰上的絡腮鬍子。字形像毛髮之形。《周禮》上有句子說,「振作起它的麟和臉頰上的毛」 。所有與而相關的字,都採用「而」作邊旁。

二、相關詞彙解釋:

1、因而[yīn ér]

連詞。表示結果:他是無私的,因而也是無畏的。

2、時而[shí ér]

表示不定時地重**生:天空中時而飄過幾片薄薄的白雲。

3、故而[gù ér]

因而;所以:聽說老人家身體欠安,故而特來看望。

4、反而[fǎn ér]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預料和常情:風不但沒停,反而越來越大了。

5、既而[jì ér]

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頭上,表示上文所說的情況或動作發生之後不久:先是驚歎,既而大家一起歡呼起來。

殤的古漢語解釋,急的古漢語解釋

淚,名詞活用為動詞,落淚 泣 掩面而泣 殤 傷心,本意是年少之死,與鰥寡孤獨相似 傷心 悲 哀 慟.先不說落淚的事,這個 殤 字的意思是死的意思,多指未成年就掛了 急的古漢語解釋 急,ji,從及從心。狹窄 緊縮。1 形聲。小篆字形,從心 及聲。本義 狹窄。2 緊,緊縮 tight compact 1...

古代漢語 上古漢語或中古漢語 到現代漢語在語音上的幾種重要變

律殊好 我是你同班同學,你不介意我把答案也抄下來吧?剛才在網上看到關於古漢語發音的 有分什麼上古漢語,中古漢語。祖先的發音太神奇了。 盛天熙園 上古指秦漢及以前,中古指唐宋,近代音指元明清。語音這東西其實並不神奇,一些古代的語音保留在方言中,比如粵語的語音接近於中古音。一個明顯的特點是許多在普通話中...

因 在古漢語詞典中有哪些解釋, 為 在古漢語詞典中有哪些解釋?????

十三.因 一 介詞。1 依照,根據。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變法者因時而化。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2 依靠,憑藉。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過秦論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燭之武退秦師 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3 趁著,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因擊沛公於坐。鴻門宴 4 通過,經由。因賓客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