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伐木丁丁
《我與地壇》共一萬三千多字,分七個部分。從整體上看,前兩部分寫的是我與地壇的緣分,以及母親的苦難與偉大。後五部分則是對生命的意義、生與死以及差別等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文章處處閃現著生命本色之美,處處洋溢著對母親的讚美。
1.生命本色之美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逆境,甚至要碰到生死抉擇的關口。怎樣抉擇?怎樣面對?是一個極為沉重的話題。
史鐵生以極樸素動人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所思。全部講述所圍繞的核心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
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於他自身經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廢了雙腳」。這使他的命運頓時與他人判然有別。
史鐵生也曾彷徨,也曾苦悶,「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史鐵生走進了地壇。在人口密集、車馬喧囂的大都市,地壇那世外桃源般的寧靜給史鐵生提供了一個冷靜沉思的環境,即「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對生命的思考」。
他感悟到自己的心裡與這荒國產生了神祕契合。在他眼前,昆蟲、草木、甚至連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它們是那樣卑微弱小,但仍勇敢頑強地活著,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生存法則活著,全無在意自己棲息地的「荒蕪」,反而是由於它們的存在,倒使這裡不再衰敗。這樣的觀察使史鐵生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從容,於是「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似的一個事實」。這便是生命個體的必然真相,即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人活著就應該順應自然。
當一個人能豁達地面對死亡,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同時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帶著這種心胸在去觀察,夕陽的燦爛、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氣味、秋風裡落葉的味道,都貫注著「我」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應該有所作為似的信念。
2.崇高母愛之美
子女若似山邊草,在母親心中也象珠寶。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裡是加倍了的。母親對兒子是理解和尊重的。
她理解兒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煩躁、任性,用寬恕、順從給兒子以尊重,心裡卻承受著超過兒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與驚恐,禱求兒子能好好地活下去。
然而,母親內心的鬥爭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母親是矛盾的,從感情上講,她不放心兒子到地壇去,那是一個脫離了她視線讓她力不能及的地方。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麼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從理智上,她感到兒子需要地壇,需要一處可以在獨處中完**生再認識的地方。「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母親的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禱告」。
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義。她需要反覆說服自己才能看著兒子隱入地壇。母親作對了選擇,使兒子得以在地壇**了靈魂,然而母親卻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賭注:
「如果他真的要在園子裡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作者在《秋天的懷念》中也說到,當作者暴躁砸東西時,「母親這時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地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她隱藏著內心的痛苦,鼓勵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母親完全是在這種苦難中度完了自己的餘生。
史鐵生曾傷心而怨恨地想:「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母親為兒子操碎了心,而兒子卻對母親有過許多追悔莫及的事:聽任母親步履茫然地在園中找自己而不願開口叫她。
母親的愛是一種艱難、堅韌而毫不張揚的愛,也正是這種沉默和深厚的愛使作者讀懂了母親,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經驗儲備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洩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裡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
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著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
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請按一下采納哦~o(∩_∩)o謝謝~
2樓:2898805979放心
拜讀了《我與地壇》,起初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因為兒子說需要我寫讀後感,
。可是,讀著讀著,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幾處讓我不禁為之動容。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著,雖然不能說是愛學習之士,但是經常讓自己找到讀書的狀態。
可是,《我與地壇》帶給我的震撼已經很久沒有過了。
作者的執著與堅強感動著我。雖然失去雙腿的他曾經在年少時有過失落與暴躁,但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深思,去觀察,去體味人生……從不間斷,這是多麼執著的一種精神,也就是這種精神成就了他。面對殘肢,面對挫折,風華正茂的他從彷徨走向沉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艱辛的勞動成就了自身的價值,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的啟迪。
做為身體健康的我們,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卻經常會因為一些瑣事,甚至為了官位而自尋煩惱,相比之下顯得如此渺小。 母愛的偉大無私震撼著我。
作者的雙腿癱瘓給了他痛苦的青春,這注定了他母親痛苦而短暫的一生。當他年少無知,自暴自棄時,他母親所承受的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動聲色,去放縱他、去呵護他,因為他母親知道未來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闖。
也許作者現在的成就能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可是她短暫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釋懷嗎?作為已為人母的我,經常認為自己是一個很稱職的母親,為了孩子的生活學習操勞著,甚至為了兒子可放棄官位與金錢,以為這樣自己就很偉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親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麼呢?
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時對孩子的缺點不能耐心地引導,對孩子的一些習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時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會暴跳如雷。雖然我的出發點是好的,願意孩子多學知識,為將來的就業生存打好基礎,可是由於方法不對,往往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響母子的感情。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
3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在寫這篇作品前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也沒有的時候走進了地壇,從此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15年後,執筆寫下了這篇文章。
文章節選二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感悟。
在史鐵生筆下的地壇——荒涼但並不衰敗,看第5段小蟲的描寫,小蟲雖小,而且身處荒蕪之地,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而活著,在眼前霎時出現生動的畫面,展現了小蟲們頑強的生命力。史鐵生觀察之仔細令人難以想象,紙上的昆蟲,在他的筆下都賦予了生命,我想這也是作者對生命思考的一種體現吧。
在第一部分中,地壇似乎和作者很有緣分,不僅生活在地壇附近而且它是作者病後理想的傾訴物件。「它像是等我而來」,作者說,發出了命運不由己的感慨,結合上下文,地壇已經成為作者的精神家園和靈魂依託。
作者在地壇中,想著生、死,最後終於得出解答:「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日子,」「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是的生命不過就是如此變更交替,生是希望的復燃;智者只會把人生之死當作最大的冒險。
我們應該怎樣的活下去?為什麼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誰能幫助我們改變命運呢?
我們只能靠自己。當一個人能夠豁達的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夠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
文章第二部分是對已故母親的緬懷,第二部分的文字描寫細膩,字裡行間卻都透露著淡淡的憂傷,自責。
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作者描寫道:「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麼事又反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這是多麼令人心碎的場面!母親在想什麼?
安慰?禱告?擔憂?
……?母親為兒子想了這麼多,可惜兒子卻渾然不覺。由此不覺聯想到以前語文老師問我們,當我們的母親為我們端來一杯牛奶或一盤水果時,誰會想到這就是偉大的母愛,誰會深情地道一聲謝謝呢?
很遺憾,沒有人做到,我也慚愧萬分,因此在往後都倍加註意了。
第二部分4、5段寫以**發表回報母親,有哪一位母親不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驕傲?這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而當一個本能為你自豪的最親親人不在了,心裡是何等的失落?
史鐵生這時才真正理解了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在整個第二部分中,都貫穿強烈的痛悔和自責,這個由於男孩子的羞澀與倔強,在深深自責的同時告戒年輕人。
「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圓中不單是處處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與前文呼應,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在母親生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對「母愛」最好的詮釋。
《我與地壇》讀後感,《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不能到網上抄的600百字也行
我與地壇 讀後感 原創 我與地壇 讀後感2011 02 23 16 43史鐵生先生簡介 21歲時候雙腿癱瘓,我與地壇 讀後感。1981年,患嚴重的腎病。1998年開始做透析。於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去世,享年五十九歲。根據先生生前意願,他的脊椎 大腦 將捐給醫學研...
我與地壇讀後感
我的世界是母愛 讀 我與地壇 賞析與感想 高一 7 班 謝宇哲 夜了,煮上沸開水,泡一杯香茗,淡淡的清香撲鼻,溫潤了我乾澀的心,走到窗前,依窗遠望,黑帷緊緊裹著我的視線。於是輕囁一口,倍感溫馨,母親的心是我的世界,活在母愛的氣息裡,我感奮至及。那淡淡的景與縷縷清香交織重疊,再添上史鐵生先生巧奪天工之...
《我與地壇》讀後感,《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郢之人 我與地壇 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扶輪問路,那麼好手好腳的人,你們可曾向前方邁出過腳步?不是想說他對生有多麼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說他對死有多麼透徹的眺望,更不是想說他對命運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掙扎,那些語句太泛 太虛,對每一個曾被上帝無情擺弄的人都適用。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