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後感

時間 2021-06-15 18:49:08

1樓:

我的世界是母愛

——讀《我與地壇》賞析與感想

高一(7)班 謝宇哲

夜了,煮上沸開水,泡一杯香茗,淡淡的清香撲鼻,溫潤了我乾澀的心,走到窗前,依窗遠望,黑帷緊緊裹著我的視線。於是輕囁一口,倍感溫馨,母親的心是我的世界,活在母愛的氣息裡,我感奮至及。那淡淡的景與縷縷清香交織重疊,再添上史鐵生先生巧奪天工之作—《我與地壇》,讀來頗有雋永深邃之氣。

夜,愈見沉鬱而朦朧,不知什麼向我招手,帶著我開啟內心最柔軟的情感之門。於是我想哭,可我沒有,在這環境之下,只有淡淡如流水般的憂傷,像江南少女纏綿不斷,跌宕起伏的情感化作音符在微風中飄散,飄散到內心最深的低谷……

曾記老師說過:世間最偉大的是愛,尤其是母愛。在得知史鐵生少量背景資料後,我試著去按照老師要求賞析這篇文章,我怎麼開始有能力來體會一個大作家的感情?

是共同的感情,將我與作者拉得更近,原來還是感情成為我成熟的催化劑。

在《我與地壇》中,作者向我展露了一份沉鬱與厚重的思想感情,深邃而透闢,文筆優美而坦誠,絲毫不乏一個作家的獨特視角認識事物的共性。

作者在文中與地壇的關係滲透著看似簡單實則極為豐富的感情,地壇中的風風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彷彿變得靈氣十足的感情,這裡有人物與自然的對話;人的感情、思想間的相互碰撞,在第二部分作者貫穿的始終是對母親誠摯的熱愛,對往事的追憶,交織著作者對母親的理解與對往事的悔恨,對親情的感悟。

我只能用我乏缺的言語來描述作者複雜的心緒以及深刻的人生啟迪。

杯中茶水早盡,唯留苦澀後沁人心脾的甘甜,還有杯子的餘溫。我靜靜地駐立在那裡,如張愛玲一般的享受清風,還去享受擴大的愛。

也許我沒有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種對大眾高尚的愛,也許我沒有韓愈《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中那種忠貞;也許我將來沒有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中那樣的豪情壯志,但我有著對母愛的莊嚴肅敬。呵!我不失望。

原來總期望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自己佔有,而現在已經不再奢求,因為我已經佔有了母愛!

2樓:匿名使用者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

難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為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著我們,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默默地奉獻著,而我們又該為自己的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直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搜尋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希望被您採納!

3樓:水晶湖藍

拜讀《我與地壇》,起初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因為兒子說需要我寫讀後感。可是,讀著讀著,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幾處讓我不禁為之動容。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著,雖然不能說是愛學習之士,但是經常讓自己找到讀書的狀態。

可是,《我與地壇》帶給我的震撼已經很久沒有過了。

作者的執著與堅強感動著我。雖然失去雙腿的他曾經在年少時有過失落與暴躁,但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深思,去觀察,去體味人生……,從不間斷,這是多麼執著的一種精神,也就是這種精神成就了他。面對殘肢,面對挫折,風華正茂的他從彷徨走向沉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艱辛的勞動成就了自身的價值,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的啟迪。

做為身體健康的我們,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卻經常會因為一些瑣事,甚至為了官位而自尋煩惱,相比之下顯得如此渺小。

母愛的偉大無私震撼著我。作者的雙腿癱瘓給了他痛苦的青春,這注定了他母親痛苦而短暫的一生。當他年少無知,自暴自棄時,他母親所承受的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

她用自己的不動聲色,去放縱他、去呵護他,因為他母親知道未來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闖。也許作者現在的成就能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可是她短暫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釋懷嗎?作為已為人母的我,經常認為自己是一個很稱職的母親,為了孩子的生活學習操勞著,甚至為了兒子可放棄官位與金錢,以為這樣自己就很偉大了。

但是和作者的母親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麼呢?!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時對孩子的缺點不能耐心地引導,對孩子的一些習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時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會暴跳如雷。雖然我的出發點是好的,願意孩子多學知識,為將來的就業生存打好基礎,可是由於方法不對,往往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響母子的感情。

不得不承認,作為母親的我,胸懷還不夠寬大,對孩子的付出,沒能做到任勞任怨。隨著歲月流逝,孩子的長大,我會加強與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態下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樂趣。

作者的博愛感染了我。雖然作者自身殘疾,可是對生活的熱愛流露於筆尖。如果沒有愛,他不會發現地壇的內在;如果沒有博愛,他就無法觀察數年來地壇的變遷,以及每一位進出地壇人的特點,只有對生活充滿熱愛,情感昇華到博愛的人,才能那麼細緻地觀察一切,精心地記載一切,用美麗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義,從痛苦境地爬過,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會如此懂得感恩,知道懺悔,才能勇敢面對自己年輕時犯下的錯,才能把一切寫出來,讓世人得到教育與啟迪。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稱心,處處如意,需要我們堅強,需要我們都有一顆平常心,一種平和的心態,學會面對,懂得感恩。記得有句禪語道:「當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時,卻發現有人競沒有腳。

」所以不管是已經工作的母親,還是正在苦讀的兒子,都要盡心盡力地去付出,這樣才可以擁有無怨無悔的快樂人生。

4樓:匿名使用者

讀《我與地壇》有感

《我與地壇》感情深厚、含蓄、哲理雋永、博大、感人至深。春華秋實,一草一木,一切有生命的,無生命的,在史鐵生的筆下,在他的心目中都是那樣溫和而有感觸。他那種溫情深而不濫,平凡的敘述中滲透著動人的真情。

全文樸實無華,那份感動似無還有地在字裡行間流淌著。

史鐵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素材,敘述多年來他在地壇流連深思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當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突然癱瘓之後,他第天坐著輪椅,來到一座早已廢置了的古代帝王的祭壇——地壇,在時空地交叉處,思索著歷代哲學家都苦苦思考的一個問題——生與死。

當他來到那歷盡滄桑等了他四百多年的古殿荒園時,他看到了「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塌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倉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眼前的祭壇是那麼地荒蕪那麼地淒涼,但他也看到了: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搖頭晃腦捋著觸鬚的螞蟻疾行而去;瓢蟲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他意識到這古園荒蕪但不衰敗。

看了十年年這荒蕪但不衰敗的園子,想了十幾年為什麼要生與死的問題,終於得出了一個結論:「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對於一個癱瘓的人而言,也眼中的世界多半是灰暗的,是感覺不公的,是了無生氣的,是毫無意義的。

而史鐵柱經過內心的深思後,不再為「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以了」而心灰意冷,頹廢深淪。他了解了生於死的關係,變得安心,心地坦然,不再煩躁,對人生的態度變得積極了。這對一個癱瘓的人而言,是多麼難以跨越的心坎,是一個多麼難以轉換的觀點!

也許,只有像他那樣的人才會對生與死的問題如此敏感,有如此深入的思考。作為一個正常人,我們難以體會他們內心的那份無奈。

我覺得這篇文章中還有種深沉的滄桑之氣。無論是年代悠久的地壇的滄桑,還是任勞任怨母親的茫然與倉涼,作者獨自對紛紜的往事回望,在憂傷中凝聚一番發自內心的思量。思量中緩緩流出的情感壓得我喘不過氣來,那便是沉甸甸的母愛,母愛深沉而不張揚,平凡得讓人渾然不覺,熟視無睹。

「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備,幫助我上輪椅車,看著我搖車拐出小院」,「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去,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拐出小院去的那邊牆角,對我的回頭競一時沒有反應。待她再次送我出門時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

」讀到這裡時,我的心情十分複雜,我看到了一個不幸母親的無奈,然而,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絲毫沒有為母親想過,當母親猝然離世後,才瞭解「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但一切都晚了,留下的只有痛悔。他最終意識到「這園中不單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這是兒子平凡的描寫,多麼雋永的話語,母親的愛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與地壇》彷彿是一曲恢弘而深沉的交響樂,每個音符,每種樂器都在努力張揚自己的見解,竭力顯示自己的意識、痛苦、惶恐、寧靜、徹悟……默讀著那悲涼又不失奮進的語言,體會著那生與死煎熬的生活,感懷著母愛的那份深沉,我的眼睛溼潤。真情的流露,心靈的獨白,生命的徹悟,作者把這些人間最真實,最深藏不露的東西曝給別人看。他用他的苦難提高了我們對生命的警醒,用他的諄諄告誡啟示我們要更好地去生活。

我與地壇讀後感,我與地壇讀後感700字

伐木丁丁 我與地壇 共一萬三千多字,分七個部分。從整體上看,前兩部分寫的是我與地壇的緣分,以及母親的苦難與偉大。後五部分則是對生命的意義 生與死以及差別等問題的進一步思考。文章處處閃現著生命本色之美,處處洋溢著對母親的讚美。1.生命本色之美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逆境,甚至要碰到生死抉擇的關口。怎樣抉...

《我與地壇》讀後感,《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不能到網上抄的600百字也行

我與地壇 讀後感 原創 我與地壇 讀後感2011 02 23 16 43史鐵生先生簡介 21歲時候雙腿癱瘓,我與地壇 讀後感。1981年,患嚴重的腎病。1998年開始做透析。於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去世,享年五十九歲。根據先生生前意願,他的脊椎 大腦 將捐給醫學研...

《我與地壇》讀後感,《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郢之人 我與地壇 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扶輪問路,那麼好手好腳的人,你們可曾向前方邁出過腳步?不是想說他對生有多麼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說他對死有多麼透徹的眺望,更不是想說他對命運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掙扎,那些語句太泛 太虛,對每一個曾被上帝無情擺弄的人都適用。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