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為民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
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著,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著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
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
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
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裡,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裡,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著,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裡,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淒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但是無論怎樣,只能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這樣。
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恆與變遷的對比,使愛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經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閒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裡,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
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後,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像一齣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並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著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而活著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祕、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2樓:捷微蘭塔雀
已經不是第一次看這篇文章,有人說,這是可以讓人讀一輩子的文章,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態去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每次讀這篇文章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那種不屈不饒的精神彷彿能把我們從深淵裡拉回來。**教《聖經》的啟示錄中,有七個要開啟的印,象徵人類世界在走向劫難時的安全出口。
而在閱讀《我與地壇》時,我似乎能夠感受到文章的七段文字不正是作家史鐵生從生命的內質出發,通過生命的思考對那七重劫難之印的解厄嗎?
解讀《我與地壇》的一個重要點,是對於“地壇”的理解。在作者筆下,這“地壇”顯然不僅僅是一座普通的“建築”,而是被他視之為精神棲息的家園和撫慰心靈傷痛的思想歸宿。地壇用一種平等的眼光看待穿過園子的人和留在園中的“我”。
於是荒蕪和冷清的地壇能成為我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地壇之凝重與殘破荒蕪,與人生之苦難和生命之殘缺,本身就是一種對應,和諧。地壇中寧靜的月光,地壇冥冥中的等待,讓史鐵生獲得了一種解脫,對生命本質的思考,最後獲得了對“生”的答案: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但還是僅僅停留在對物質意義上的建築的的思考。
更深一層的是詩人在用語言文字建築人類的精神家園,對於“地壇”的存在,史鐵生在做精神上的建築,是種作為“動詞”意義上的“建築”,他用思考、冥想建築的是一種超越肉體的“思想的地壇”,它是絕對的自我之所,是“我”的生命方向。這種思想地壇的建築,才能使得史鐵生把痛苦從肉體中抽離出來,獲得一種生命的通達。
這篇文章的語言雖然不是最完美的,但是,在字裡行間裡透露出來的那種心靈的震撼,卻是我們所能感受到得。他深邃的思想,真實的感情,以及他的生死觀,都給我們一種深深的震撼。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活著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史鐵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 200字
3樓:南在南方之南
我與地來
壇讀後感
源有些時候我也總在想,自己bai的生命中會不會du也有一個想要用心zhi
守護的地壇。母愛在作dao者的筆下是偉大的,那麼在我的生活中,是不是同樣也存在這樣偉大的愛。也許吧,也許是母親付出了太多,讓我習慣成自然,漸漸忽略了它的存在。
然而讀完《我與地壇》後,我總覺得,不應該再這樣了,“在我的頭一篇**發表的時候,在我的**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裡,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我想,作者這樣卑微的願望,大概永遠也不會實現了吧。等到失去後,無論怎樣想珍惜,也沒有用了。
現在的我,已經學會注意到母親為我所做的事。
深夜裡為我亮起的燈光,是母親的等候;疲倦時桌上的牛奶,是母親的關懷;入睡前細細的耳語,是母親的體貼...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母親對我濃濃的愛,雖然說不如史鐵生母親的愛那般沉重厚遠,但我懂,我會知足。
時至今日,我終於明白,我心中所想要守護的地壇,無非是母親了。
4樓:佛手
我與地壇讀後感
有些時候我也總在想,自己的生命中會不會也有一個想要用心守內護的地壇。母愛在作容者的筆下是偉大的,那麼在我的生活中,是不是同樣也存在這樣偉大的愛。也許吧,也許是母親付出了太多,讓我習慣成自然,漸漸忽略了它的存在。
然而讀完《我與地壇》後,我總覺得,不應該再這樣了,“在我的頭一篇**發表的時候,在我的**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裡,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我想,作者這樣卑微的願望,大概永遠也不會實現了吧。等到失去後,無論怎樣想珍惜,也沒有用了。
現在的我,已經學會注意到母親為我所做的事。
深夜裡為我亮起的燈光,是母親的等候;疲倦時桌上的牛奶,是母親的關懷;入睡前細細的耳語,是母親的體貼...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母親對我濃濃的愛,雖然說不如史鐵生母親的愛那般沉重厚遠,但我懂,我會知足。
時至今日,我終於明白,我心中所想要守護的地壇,無非是母親了。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
5樓:匿名使用者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
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著,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著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
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
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
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裡,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裡,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著,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裡,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淒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但是無論怎樣,只能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這樣。
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恆與變遷的對比,使愛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經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閒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裡,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
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後,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像一齣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並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著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而活著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祕、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我與地壇》讀後感,《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郢之人 我與地壇 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扶輪問路,那麼好手好腳的人,你們可曾向前方邁出過腳步?不是想說他對生有多麼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說他對死有多麼透徹的眺望,更不是想說他對命運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掙扎,那些語句太泛 太虛,對每一個曾被上帝無情擺弄的人都適用。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
我與地壇讀後感,我與地壇讀後感700字
伐木丁丁 我與地壇 共一萬三千多字,分七個部分。從整體上看,前兩部分寫的是我與地壇的緣分,以及母親的苦難與偉大。後五部分則是對生命的意義 生與死以及差別等問題的進一步思考。文章處處閃現著生命本色之美,處處洋溢著對母親的讚美。1.生命本色之美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逆境,甚至要碰到生死抉擇的關口。怎樣抉...
《我與地壇》讀後感,《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不能到網上抄的600百字也行
我與地壇 讀後感 原創 我與地壇 讀後感2011 02 23 16 43史鐵生先生簡介 21歲時候雙腿癱瘓,我與地壇 讀後感。1981年,患嚴重的腎病。1998年開始做透析。於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去世,享年五十九歲。根據先生生前意願,他的脊椎 大腦 將捐給醫學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