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什麼意思

時間 2021-10-14 20:09:51

1樓:鯨娛文化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2樓:654鄉

意思: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1菩提: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覺」或「智」,舊譯也作「道」。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頌的歌 稱為偈。菩提偈,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

2.樹:這裡指菩提樹,意譯為「覺樹」或「道樹」。

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證得菩提,覺悟成道,故稱此樹為菩提樹。但這種樹的本名是什麼,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據說南朝梁時僧人智藥曾把這種樹自天竺移植中國。

3.明鏡:據《資持記》下二之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與眾生感應的中介。臺:指安置明鏡的地方,可以借代為客觀存在。

4.塵埃:佛教術語,指人間的一切世俗事務。按出家人的觀點,世務不淨,故稱塵務。

詞語出處

弘忍的上首**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弘忍知道後,「遂喚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3樓:金果

這四句偈子是六祖慧能大師見性偈。比喻本來清淨的法身並不是用任何事物可以比擬更不是人為地保持清淨的。更是比喻法身不因外塵所染汙本自清淨。

不過要清晰地解釋這個偈子就要從慧能大師的師兄神秀大師的另一首偈子作對比才會看明白其中的道理。

壇經記載,當年禪宗五祖弘忍和尚要求**們各做偈子來印證**的修行,在**中找出明心見性的傳下禪宗祖師的衣缽成為第六代祖師。大眾首推五祖的大**也是當時的首座神秀大師,神秀大師思索了良久才在廊前作了一首「身如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大師的偈語之中的大體意思就是端正自己的身心守護自己的身語意三業,護持自己的清淨佛性就猶如愛護明鏡一樣試試擦去落下的灰塵,但是還是有法可得有法可修,可是如來本性清淨又何須無謂的多餘的去拂去塵土呢?

對於直指人心當下即是的禪宗來說不過頭上安頭腳上安腳,所以只是看到了門道而沒有見到如來本性。

當時的慧能大師當還在舂米做雜役,一天聽到人們唸誦神秀的偈語便知道了神秀並沒有見道,為了破神秀的法執,因此做了這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與神秀大師的一對照凸顯了慧能大師參悟佛法的深度與本自清淨的如來本性。

句句破斥神秀大師的法執。本自清淨的佛性並不會被外塵所染汙一絲一毫,更不會因為人為的造作而有增有減。這也正是心經中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境界。

擴充套件資料: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終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就我本身來講,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我認為,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

4樓:雪花飄飄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裡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樑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5樓:人生了悟

一日,五祖弘忍(601~674 )要考眾**,看他們證悟證到什麼等級了,就讓大家每人各寫一偈。

然後 大家把自己的作業念出來,當大**神秀(606~706)把自己的偈念出來後,大家都齊聲說好。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若塵埃。」

是說自己身正言明,勤修佛法,處處檢點,遠離世俗。

當時廚房有一火頭,不識一字,又剛進寺不到半年,資質太淺,連進正殿聽**講經的資格也沒有,就是這麼一個南蠻和尚,聽了神秀的偈,自己不會寫,便請人用炭在外面的白牆上也提了一首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

是說:「菩提」是智慧,哪有什麼「樹」,開悟是明白,哪來什麼「臺」,「佛性」原本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善不惡,不增不減,哪能若得什麼塵埃?

點評: 神秀還沒有脫離「物質」層面,而慧能(638~731 )的靈性智慧已超越唯物,達到空明 大徹大悟的等級。瞭然「一切為心造」的真諦。

所以慧能六個月「畢業」修成正果,繼承了衣缽,留有《六祖壇經》。

6樓:聆聽心情

這幾句話的這句話的意思表現了對待事物的一種豁達的心態。不是自己的不能擁用。

7樓:雨靈寒

我覺得是這個意思: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8樓:懂梗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9樓:噯小嘻

這句話的意思是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菩提偈全文: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10樓:黃小酒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覺道,不是真有什麼樹。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若說覺悟了,但覺悟其實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雖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哪有還要有個臺。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即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也無從生出了。就是無所住也。

這是六祖慧能一首禪詩的詩句。他和神秀的禪詩中提到的「菩提樹」、「明鏡臺」是來比喻自己對佛法的認識。而六祖「菩提本無樹」中的「菩提」,則指的是真實本心。

禪宗的核心,以及佛法的核心講的就是「菩提」即真實本心如來藏。而六祖的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時比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要高明得多。

因為「菩提」確實有空的體性,是無形無相的,無覺無知的,是「諸入不會」的。所以,並無菩提樹、明鏡臺等實物可供人「勤拂試」。但佛法不是如虛空一樣的空,不是斷滅空,不是世俗認識所能了知的。

是即相離相,無相無不相的,是不即空有二邊,而亦空有二邊的。

所以說,這禪詩是在六祖親證菩提之前的詩,並不代表他後來親證菩提後,對佛法的正確認識。禪門是無門為門,掃除一切相,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千百年來,歷代

祖師以及佛子,修行參禪都是為了親證這個「菩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是什麼意思

yan一路風景 中國佛教禪宗創始人。亦作惠能。六祖,他說的,當時他因為不識字,所以只是打雜的僧侶,在他的 五祖弘忍欲物色繼承人時,讓眾僧各寫一偈以試高下。弘忍 中學業 聲望最高的神秀作偈於牆上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深得眾僧的稱讚。慧能卻以為神秀未得禪學要旨,於是也作一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啊, 出自哪 典故等等

吹雪 西門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 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 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請問它的真諦是什麼意思

8萬4千法門 1 自性是什麼樣子?惠能大師見性,五祖考他,性是什麼樣子?他向五祖的報告說了五句話,五祖點頭,衣缽就傳給他了。自性,他說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自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汙過。染汙是什麼?是七識末那,末那叫染汙識,第六意識可以緣到末那識。本自清淨,所以修行,清淨心重要。修行終極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