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則不繼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哲學和諧的思想說明了什麼哲學道理有

時間 2021-10-14 21:30:26

1樓:漢荷檀經義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不同的東西相互組合才會產生和諧的東西,比如一個團隊各有所長,相互配合,產生強大競爭力。如果相同的話,就會矛盾,比如一國二主,故同而不繼,相同的事物不能並存

2樓:匿名使用者

矛盾的鬥爭性促進事物的發展。

3樓:

和實生物」是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種關於世界起源的樸素辯證法觀點,意思是指和諧、融合才能產生、發展萬物,如悅耳動聽的**是「和六律」的結果,香甜可口的佳餚是「和五味」的結果。

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和諧的思想可以追溯得更遠。和諧一詞早已有之,它原指樂律的調和。據《書·舜典》記載,舜曾要求其樂官做到: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在這裡,和諧不僅是樂律的本質,而且應當是自覺追求的境界。對和諧的推崇在《周易》中也有所體現。

《周易·乾·彖》雲:「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 由於樂律來自對自然之聲的發現,所以古人推而廣之,逐漸把和諧看作自然的法則,如此就有了史伯的「和實生物」、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等哲學命題。

隨著百家爭鳴的出現,中國古人對「和」的認識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和諧不再僅僅是自然的法則,而且成為社會的法則。如孔子稱「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中庸》的作者說得更清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對「和」的這樣一種認識,使得古人在設計未來社會時,常常把「和諧」作為一個根本原則或者一種理想形態。不論是墨子提出的「兼相愛」的社會,孟子描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禮記·禮運》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還是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貫穿於其中的一條主線都是和諧。 和並不等於同。

史伯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國語·鄭語》)。

這也就是說,「和」是不同元素的結合,不同、差別是「和」的前提,這樣的「和」才能長久,「和成」的物才能豐長。如果「去和取同」,那就會「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無講」,以此治國,就會排斥異己、獨斷專行,這就離滅亡不遠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嬰進一步區分了「和」與「同」,認為「和與同異」,只有雜多和對立的事物才是相濟相成的。

孔子則從做人的角度區分了「和」與「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意思是君子講和諧但並不盲從附和,小人才盲從附和而不講和諧。這些都說明,在對和諧的認識上,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新的歷史程序,但重溫古人關於和諧的思想,可以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發。我們可以將「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引申借鑑為具有方**意義的原則: 其一是必須把和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

沒有和諧,就沒有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幸福。 其二是必須堅持和而不同。要承認矛盾。

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在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中不斷前進的過程,就是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加和諧因素的過程。要承認差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絕不是要求所有的社會成員整齊劃一,而是必須承認差別,承認每個人的特殊性。

只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尊重人的個性,充分激發人的創造活力,並且形成一種強大的合力,我們的社會才能實現真正的和諧。

哲學和諧的思想說明了什麼哲學道理有

4樓:康姆勒發電機

和諧思想

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靈魂.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還是其他思想家,都把追求和諧作為自己的哲學目標.

和諧概念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是以「和」的範疇出現的.較早的記載見於《國語·鄭語》,西周太史史伯為鄭桓公分析天下大勢時指出,西周將要滅亡,原因是周王親小人、遠賢臣,不顧人民的意願,且「去和而取同」.史伯認為: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是最早出現的和諧思想或觀點.在這裡,史伯把「和」與「同」作為對立的範疇列出,什麼是「和」,什麼是「同」,它們之間本質的不同在**呢?

史伯下面舉例來分析:「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

「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總之,事物是多種因素的集合,它們相互配合,協調組成新的事物,達到理想的效果.和諧內在的包含多樣性、差異性、矛盾甚至衝突,但是,事物最終會達成更高層次的統一與協調,即和諧.

所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和」,就是「以他平他」,即不同的事物構成一個整體,形成多樣性的統一.同時,史伯也論證了和諧的作用,在他看來,「和實生物」,和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只有一種聲音談不上動聽的**,只有一種顏色構不成五彩繽紛,只有一種味道稱不上美味,只有一種東西就沒法進行優劣的比較.

相同的事物不能產生新的事物,也就是說,「同則不繼」.

隨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和諧概念不斷獲得了豐富的內涵.「和諧」與一切美好的東西緊密相連,如和平、和睦、和氣、和善、和美、和樂、祥和、柔和、溫和、親和等等,由此「和諧」被視為中國文化的審美理想和至高境界.《中庸》說: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裡的「中」是自然人的狀態,而「和」是社會人之符合禮儀法度從容自然的理想狀態,就是人們追求的和諧狀態.

和諧思想要求人們堅持和諧的原則.就是說,要承認事物的多樣性,差異性,甚至是矛盾性.人們不能用整齊劃一的,絕對化的思想看待事物.

要正確的認識事物,正確的分析和解決問題,必須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充分尊重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善於處理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孔子認為能不能堅持和諧的原則是區分和衡量君子與小人的標準: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換位思考 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

顧小蝦水瓶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人們只有親身實踐,才能獲得直接經驗 從辯證法角度看,換位思考反映了對立面的統一,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原理。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相互聯絡 相互制約的原理。認識的本質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原理。換位思考的作用 換位思考是...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體現了矛盾的對立統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對方轉化。 發展觀 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即要充滿信心又要克服困難 還有就是量變與質變 量 艱難困苦 的積累,質 玉汝於成 的飛躍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一塊皖石 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

「好漢幫」 這句話體現什麼哲學道理

蔚格柯欣愉 主要矛盾離不開次要矛盾。做好一件事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別人的幫助是次要矛盾。要求我們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 這個解答說到真好?夠清晰?夠真理?我認為這句的最核心的就是一個幫字。 在巧 這是一則諺語。前一句話是一個比喻,後一句話是說話人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一個堅強勇敢的好漢,需要有人幫助他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