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赫拉克利特(ἡράκλειτος,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臘哲學家、愛非斯派的創始人。生於以弗所一個貴族家庭,相傳生性猶豫,被稱為「哭的哲學人」。他的文章只留下片段,愛用隱喻、悖論,致使後世的解釋紛紜。
赫拉克利特曾說過:「我研究了我自己。」這就是說,他的認知並不是一個自然科學家的的事業(儘管他的書稱為《論自然》),而是一個把目光對準自己內心的人的事業。
由於他成功地排除了其他人的外部干擾,把自己封閉起來,他才有可能潛入到靈魂的深處。那裡的個性的區別已不存在,人與人越來越相似。那是一種人的本性真正存在的地方。
因而,我們在赫拉克利特那裡可以感覺到—— 儘管他很陰暗和晦澀—— 一種深刻的靈魂親近感。他的「一切皆流」,我們只能贊同,並不是因為它引導我們去進行什麼思考,而是因為這句話對我們是如此的親切。
萬物皆流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這句名言的意思是說,河裡的水是不斷流動的,你這次踏進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進河時,又流來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顯然,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義的,並不是指這條河與那條河之間的區別。
赫拉克利特主張「萬物皆動」,「萬物皆流」,這使他成為當時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流動派」的卓越代表。
赫拉克利特的這一名言,說明了客觀事物是永恆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這樣一個真理。恩格斯曾評價說:
「這個原始的、樸素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是古希臘哲學的世界觀,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來的:一切都存在,同對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失。」赫拉克利特還認為,事物都是相互轉化的。
冷變熱,熱變冷,溼變幹,幹變溼。他還明確斷言:「我們走下而又沒有走下同一條河流。
我們存在而又不存在。」
2樓:安建軍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一本著作殘篇集,書名叫《我尋找過自己》。「我尋找過我自己」,說的多好,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隱祕的一角,那隱祕的一角是我們的心底最柔軟的地方,但我們卻很少刻意去尋找過,我們很少給自己留一片心靈的空間,讓自己的心靈有一次散步的機會。只有當偶然到來的時候,我們才發現: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走的太匆忙,根本沒有留意自己身邊的風景,我們已經失去太多和自己的心靈交流的機會。孟東籬的《風在林梢》,能讓我們的心靈產生一種別樣的感覺,那是風吹樹林的感覺,細微平淡,清爽柔和;那也是那是我們的心靈散步的感覺,熨帖舒暢,自然平和。
作者孟東籬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寫「我」在東大校園散步時的所見所想。他說我們現代人平時把散步當成任務,急著散完步就要去幹別的事情,確實如此,我們平時有幹不完的工作,有做不完的事,從來沒有停下來想我們身邊的樹都是多麼好看,「而實際上對一棵樹的好,靜靜領會,卻可能是人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事之一,但幾乎很少有人這樣想」。接著作者給我們展示一幅畫,一幅疏密有致,清幽寂靜的大樹圖,畫面上的樹是無名的,看不出它們的種屬,也許只是些普通的樹吧。
但這些樹又不是普通的樹,它們張揚著,運動著,伸展著,充滿著生命的動感,透過這些樹的枝丫我們好像能夠看見生命的汁液在其中奔湧、流淌、沸騰。可嘆人們每天與大樹擦肩而過,為何不能發現它們的美呢?我們不就正好是那些對美麗的風景熟視無睹的人嗎?
順著作者的思維,我們會看到很美的景緻,大樹、樹下的草、月亮,這一切都讓你「覺得世界其實很豐富;生活,其實也很豐富。」而當你轉過身來,倒退著走的時候,你會有更美的發現,「風的清明,樹的清明,天的清明,雲的清明,此外,你還可以看到什麼是「風在林梢」——風在林梢究竟怎麼動的,或說,林梢在風中究竟是怎麼動的,樹葉如何領受風,如何與風玩耍。」當我讀到這裡的時候,心裡一片澄靜,我終於理解了我們每天忙忙碌碌地生活,無暇顧及我們周圍的一切,那只是我們一個美麗的藉口,其實是單調使我們失去了注視的興趣,是生活的重負使我們失去了無邪的童心,是心靈的疲憊使我們失去了向上的渴求。
什麼時候,我們能擺脫生活的壓力,輕輕鬆鬆地散一次步呢?
與其說這是一篇寫景的散文,毋寧說它是一篇哲理散文。有人說好的文章是樸實無華的,我要說好的文章應該是能引起人深沉思索的。現代散文在思考,現代一切偉大的散文家都在思考,他們都不對生活下斷論,而僅僅是在思考,他們從不告訴我們這樣做是對的,那樣做是錯的,他們只是把他們眼中最美的風景呈現在讀者的面前,讓讀者自己去判斷。
孟東籬也是如此,他的語言也是思考過的語言,這些語言來自於他對外部世界冷靜的觀察和醒悟,也來自他內在的修煉和推敲。如「樹下的草莖活了,樹上的枝葉也活了,枝葉間襯托的半邊潔白的、淡淡的月亮也活了」,排比的手法,奇特的想象,讓我們感受到其語言的馨香,有一種無法言表的愉悅感。
《風在林梢》全文隨意自然,我們讀完文章,就好像是跟隨著作者在東大校園裡散了一次步,看了一些樹。文章純淨、清新,在平靜的散步中,向我們展示了對人生感悟:人生是美麗燦爛的,正如緩緩綻放的花,正如漸品漸香的酒,正如日益加濃的情……只要你善於發現,你就會在平凡中發現美麗,就會在欣賞自然時頓悟人生。
作者的文筆是冷靜的,穩重而不氣躁,超凡而不脫俗,在打動人的同時,又讓人思考,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意義。
讓我們再隨作者一起做一次心靈的散步吧!
附原文: 風在林梢
(孟東籬)
當我在東大散步而校園中仍極少有人的時候,走著走著我便會突然停下腳步來——似乎即使在散步,你仍在趕什麼似的;似乎即使在散步,你仍舊在完成什麼,在「辦」什麼;似乎散步就是為了把散步辦完,好去辦另外的事情似的。
我停下來,想:這些樹都是多麼好看,你看了嗎?人匆匆忙忙從它們身旁經過,它們立在那裡,猶似在等待,但並沒有幾個人去看它們的好,它們的清新與巍巍君子之風。
人只是匆忙走過,忙著他們認為該忙的事,而實際上對一棵樹的好,靜靜領會,卻可能是人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事之一,但幾乎很少有人這樣想。
腳步一旦停下來,似乎整個心就跟著寬鬆下來,於是你原先似乎明明看到卻沒有看到的景緻與韻味都出來了:你看到了樹的姿勢,它的直,它的彎,它的伸肘,它的擺動,它的樹皮,它樹皮上的蘚苔,它跟別的樹之間的關係,它們那麼多樹所構成的圖案網,還有樹與樹之間所瀰漫、看不到其流動、卻讓你感覺到流動的霧靄。
於是,樹下的草莖活了,樹上的枝葉也活了,枝葉間襯托的半邊潔白的、淡淡的月亮也活了,原來這一切都是這麼美好的,都是這麼靜美的。你就會覺得世界其實很豐富;生活,其實也很豐富。
停下步子,或放慢步子,是這個樣子。如果你不但放慢步子,而且轉過身來,倒退著走,那感覺更好。似乎樹與樹之間的相對關係變得更明顯,更有動感了;每一棵樹也更活了,霧靄更清明瞭,明月更潔潤了,總之,似乎一切都更會說話了,而且說得非常好,說得非常正確。
倒走著散步,其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就似乎向前走的時候,你總是在趕路,在低著頭,看著路面。但當你向後退著走的時候,你好像與世無爭起來,你突然真正地抬頭起來——你抬頭或仰頭起來,然後,看到了——你該看到的,清明。
風的清明,樹的清明,天的清明,雲的清明,此外,你還可以看到什麼是「風在林梢」——風在林梢究竟怎麼動的,或說,林梢在風中究竟是怎麼動的,樹葉如何領受風,如何與風玩耍。
有一位西方哲學家說過:"這個世界,我來過了,我看見過了." 說這句話的人,是誰?
3樓:
凱撒大帝的名言:「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勝利了(我征服了)!」
4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道誰說的
回二樓:
就憑你這句「只有找到智者'(先知)~然後遵循他們的教晦~然後才能夠找到真理=>成為覺者~~」
你離覺者還很遠很遠很遠很遠很遠~
而最後那幾句...小心過分執著- -!
5樓:匿名使用者
我到來,我看見,我征服-----凱撒
求一篇文章,作者好像是一位作家,也可能是哲學家或者自然科學家,記不太清楚。請看問題補充!
6樓:木月舟亢
你走了蘇聯 高爾基
你走了,但你種下的那些花卻留在這裡,並在繼續成長,我望著他們,不由得愉快地想到,我的小兒子給卡普里留下了一件美好的東西——鮮花。
要是你隨時隨地,在你整個的一生中,給人們留下的全是美好的東西——鮮花、思想和對你的親切回憶,那麼你的生活就會變得輕鬆愉快。
那時,你會感到大家都需要你,而這種感覺將會賦予你一顆充實的心。應該懂得,給予別人永遠要比向別人索取更為愉快。
7樓:莘縣名人
這個是高爾基給兒子的信。2023年,高爾基的兒子去高爾基療養的卡普里島上看他時,在窗前栽了一些花。後來,高爾基給兒子寫信說:
你走了,可你栽的花卻留下來。我看著它們,愉快地想,我的兒子留下了美好的東西。要是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給人留下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就將是幸福的。
8樓:米修
這個,你在哪本書上看見的??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是哪個西方哲學家說的?
9樓:曉龍修理
馬克·吐溫。
原文: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but it does often rhyme。
白話譯文: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是驚人的相似。
歷史是前進的,可是在前進中,也允許它偶爾的相似,畢竟它不是一模一樣,也做不到這是哲學上所說的事物的發展趨勢問題。
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體裁涉及**、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醜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
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就是「慾望」。從原始氏族公社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就是由物質佔有慾無法遏制的衝動所推動的!
國家內部政權更迭如此,國際爭端亦如此(參看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周而復始,輪迴不斷——所以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羅素說,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永遠不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10樓:
首先,這句話的現代文誰先說的我不清楚,但是這句話僅是對前人說的話的現代語解釋。而且談談很有必要。古人早就說過類似的話。其根本原因就是歷史規律問題。
《左傳·莊公十一年》中說「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其理解就是大禹、商湯;夏桀、商紂的興衰都是歷史潮流,朝代雖不同,興亡的原因卻很相似,那就是符合歷史規律。對於這個歷史規律因為治史觀的不同,那麼理解就不同。
再往後,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又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其理解就是:
秦朝沒有借鑑六國的興亡原因所以敗亡,後人也沒有借鑑秦朝的興亡原因所以敗亡,由此,後人哀前人。
為了更好地理解杜牧的這句話,就總結出了一句:後人復哀後人。
杜牧「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與「後人復哀後人」其實本質上都是一個意思,前者是歷史規律問題,後者是因為沒有吸取歷史規律所以興亡總是相似,所有,有人才總結出:螺旋式上升的中國歷史總結。
那麼,歷史規律是什麼呢?羅貫中的那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說。其實這句話就像是真理,大家都知道是真理但就是沒有參考價值。現在所說的歷史規律主要可以分為:
權力規律,如兔死狗烹定律、包圍定律、朋黨定律等。
人性規律,如孟子所說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通俗的語言就是「富不過三代」,文一點兒就是柏楊先生的「瓶頸定律」。
賦稅改革規律,也就是「黃宗羲定律」」,該定律是由秦暉先生提出,大意是:每次稅賦改革,農民的負擔就重一次,如此反覆直至民不堪重負。有人類推出了:
動亂——開國——中期享樂——後期的亂世。
黃宗羲上述都不是純粹的歷史規律,我認為,歷史規律首先是人性規律:歷史是由:(邪正爭奪期—穩—邪正爭奪期……)幼稚期—(邪正爭奪期—穩—邪正爭奪期……)成長期——(邪正爭奪期—穩—邪正爭奪期……)平穩期——(邪正爭奪期—穩—邪正爭奪期……)衰退期。
邪,主要是指歪風邪氣,從吏治角度上說就是主政者只關注權力鬥爭、個人享受(包括精神享受和物質享受)等。
正,主要是指浩然正氣,從吏治角度上說就是主政者將關注注意力主要放在民生問題上以及如何保住政權上。
穩,則包括兩種。若是邪氣居主,那麼國不長久;若是正氣居主,國家綿延不絕。
邪正穩的爭奪是連貫的,只要其中一個環節沒有繼續流轉,那麼其結果就是國破家亡。而且。他的流轉過程次數越多,其立國時間越久長。
夢到好像陌生的男人,又好像是自己喜歡的男人說我腳不好看。這是什麼意思
曠野十三 可能潛意識裡,你對自己的腳不是很滿意吧。 高傲迪 老夫掐指一算,夢裡都是假的請勿信 不一樣的晴雨天 說明你對自己有些地方不滿意 夢到一個認識的男人對自己說我在你這不走了是什麼意思 大腦不完整的思想碎片。 後睿德 可能你心裡有他了是吧 手機使用者 證明你是個有品味的女人! 因為你想和他一起咩...
我覺得自己很好看怎麼辦,我覺得自己好像是個渣女怎麼辦
一般來說,大部分人都比較好看的人,他們都是通過別人的稱讚來知道自己長得比較好看的,因為從小到大都能受到很多人的誇讚,所以說,在他們的心目中早就已經形成了這種定位。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往往能夠遇到一些人在我們看來他們的長相其實並不算特別的突出,可是他們卻自以為是自己長得特別的好看。其實這樣的人為什麼會形成...
尋找一本言情小說女主好像是被火燒傷的非常嚴重,是去吞嚥能力
女主是不是學跳舞的,最後跳了浴火鳳凰那樣的舞蹈浴火的鳳凰 莫霖 她永遠記得那個畫面 煙霧彷彿蓋住眼前的一切,讓人看不清楚,隱約的火光彷彿在一轉眼,那炙人的火焰就要跳上她的身子!而就在那時,他突然出現,想要帶她逃離火場。只是 現場還有另一個他的朋友 那個他從國外帶回來的女性友人,而他 當下做出了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