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古文啟示, 和氏璧 這個故事對我們有什麼啟發,這個故事讓我們懂得什麼道理?

時間 2021-10-14 22:45:43

1樓:匿名使用者

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雕琢玉器的人說:「這是石頭。

」厲王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碧獻給那位武王。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又說:

「這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駕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原因,說:「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卞和說:

「我不是為被刖傷心,我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為說謊的人。」文王於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寶玉,於是命名是「和氏璧」。

和氏璧的啟示:

《韓非子》記載說: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下見鳳凰棲於石上,認為石中含有珍貴的寶玉,於是先後把它獻給楚國的兩代大王,結果,這兩個大王找人鑑別都沒看出來寶在何處,認定是石頭,因而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雙腳。後來新一代楚王即位,卞和抱著「石頭」痛哭,這個新楚王於是派人把石頭鑿開雕琢,果真得到了寶玉。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和氏璧的傳說了。關於和氏璧,歷史上又演繹出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將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後來又在戰亂中摔去一角等一系列大家比較熟悉的故事,和氏璧和卞和一樣,也算是多災多難的了。

這個和氏璧的傳說,向來是被當**才悲劇的一個比喻吧?有道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試想想,正是因為當初那兩代楚王沒有眼光、不識貨,才把寶玉被當成石頭,卞和因此而被跺去了雙腳。

古往今來,像和氏璧那樣的被埋沒的人才悲劇故事實在是數不勝數!

不過,我最近卻從一個朋友那裡,聽到了關於和氏璧傳說的另一種看法。他說卞和抱著未經雕琢的璞玉去獻寶,丟了雙腳也應該反思自己:假如他能夠主動地把玉雕琢出來,之後再去獻寶,結果會是怎麼樣?

不僅僅不會丟掉雙腳,一定還會有很豐厚的回報!

朋友這番話,實在有些出人意料,不過稍一尋思,確實有道理。就說這個和氏璧被「出土」的過程吧,這塊寶玉藏的實在是太「深」了,真的很難讓人識別:首先,是「鳳凰棲於石上」才引起了卞和的注意,如果不是卞和心細,沒有那麼細心的人,它是不會被發現的;其次,之前兩任楚王找人鑑別都沒能看出來是寶玉,鑑定的人至少應該算是個「專家級」的人物了吧,也就是說這個寶玉實在不太好認;第三,和氏璧最終顯現出它的光彩奪目也是在「鑿開雕琢」以後,如果不給它這次加工機會,寶玉還是會被埋沒的……如果和氏璧不是深藏於石頭之中,如果這塊寶玉比較好認,如果卞和自己對「石頭」進行加工,故事的情形肯定是大不一樣了!

再說說「人才」的話題。很多「人才」感喟懷才不遇,這一定是時代的錯誤、社會的錯誤嗎?有沒有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

真的是「世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嗎?那些「千里馬」們如果能自己找機會一展駿足,何須那位高明的「伯樂」出來鑑定呢,一般老百姓都能看出來!

換個角度看,正因為世間「伯樂」不常出現,我們那些「千里馬」們就理應換個思路,要自己想辦法脫穎而出了!「空悲切」、「一棵樹上吊死」,空等著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現的「伯樂」,那隻能是自己埋沒了自己!

其實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自然都還達不到「和氏璧」、「千里馬」那個級別,這時我們就更不能坐以待斃,等著人家來賞識了。我們自己要端正態度、積極進取、對自己負責。我相信,只要我們自己工作做的足夠好了,才華真正展示出來了,就不會英雄無用武之地,成功是遲早的事情。

2樓:啊上帝

真理就是真理。文中楚人卞和雖一時蒙冤受屈,但他堅持「奉而獻之」而不改其忠誠,終使沉冤大白於天下。 一方面,卞和也應該自己剖開岩石,露出玉石。

有才能的人應該毛遂自薦,韜光隱晦在一定情況下不僅不受人重視,極有可能受到傷害; 另一方面,管理者武王厲王為什麼沒有得到美玉?因為沒有瞭解到和氏璧的本質,所以管理者要知人要善用,要有伯樂的識人眼光

"和氏璧"這個故事對我們有什麼啟發,這個故事讓我們懂得什麼道理?

3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害怕強大的東西,有智慧可以戰勝一切

4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把一個國家的命運放在一個玉上,或是物上,

搞得誰得了好像是誰得天下一樣,

國家的命運總的來講是在於人的,

5樓:匿名使用者

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地歸還(趙國),人們都稱讚他,而我卻不認為確有其事。

秦國用十五座城作為條件,想要騙取趙國的和氏璧。那時秦國騙取和氏璧是實際目的,而不是藉此以窺視趙國。趙國知道此實情就不給,不知此實情就給;知此實情而懼怕秦國就給,知此實情而不懼怕秦國就不給。

兩句話說清楚的事,怎麼會又害怕秦人卻又去挑起秦國的怒氣呢?

再說秦國要和氏璧,而趙國不給秦國,雙方都沒有什麼過錯。(如果)趙國將和氏璧交給了秦國,但秦國不將十五座城交給趙國,這是秦國的不對。(如果)秦國將十五座城交給趙國而趙國不將和氏璧交給了秦國,這是趙國的不對。

想要使秦國一方理虧,那就應該放棄和氏璧;不願放棄和氏璧,那別給就是了。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圖來商量,又設立了九賓大禮還要沐浴焚香來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了。(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藺相如可以這樣說:

「我知道秦王您不願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我們趙國的寶物;但那十五座城池卻是您秦國的珍寶。現在秦王因為一塊和氏璧的緣故而將十五座城池交給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會抱怨秦王丟棄他們象丟棄小草一樣。

秦王您不交出城池卻想從趙國騙取和氏璧,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讓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講信用。我希望就死在你們國家,來表明秦王的失信。」象這樣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

而現在藺相如叫門客帶著逃回了趙國,卻將責任推給秦國。此時秦國還沒想跟趙國鬧翻呢!假使秦王生了氣而殺掉藺相如讓他暴屍街頭,派武安君白起帶領十萬大軍來攻打邯鄲。

獲勝一次就能將藺相如一家滅族。再獲勝一次和氏璧就到了秦國手裡了!

所以我認為:「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為上天在幫他忙。」至於他在澠池會上的英勇表現,又用自己的行動讓廉頗認識了自己的錯誤,簡直是越說越玄乎了!

所以我說: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關係啊!

不要害怕強大的東西,有智慧可以戰勝一切

求《和氏璧》給我們的啟示

從《和氏獻璧》中獲得啟示

6樓:匿名使用者

1.對於真理應該敢於堅持,總會得到承認。

2.領導者應該善於發現人才,不應該不經過分析就胡亂做決定。

7樓:匿名使用者

1、執著獻玉的哲學啟示

一個人,能至始至終地堅持著一件事,最難得的是,一個人為了自己的信念寧願遭到各各挫敗而寧死不屈,更是了不起。卞和為了自己的信念,寧願被楚王、厲王刖了左右腳,也不甘心失敗,因為他堅信著真理的火花總會迸出,勝利的風帆總會揚起。

卞和之所以深信著自己的那塊玉是玉而不是石頭,就因為他堅信著新事物必定代替舊事物。和氏璧終為世人所識,說明新事物具有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人生路上佈滿荊棘,風風雨雨也免不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卞和為了自己的玉能被人所識,他經歷了太多太多,付出的也太多。

但新事物的發展總是要經歷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由少數人承認到多數人認可,由不知到有所知,艱辛漫長的人生路,我們總要付出許多。

新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不僅小事情是如此,許多偉大的事業也是經歷了許多曲折。在新事物的成長的過程中,即使舊事物在竭力維護自身的利益,而不惜一切代價阻止新事物 的成長,但我們知道,新事物最終要戰勝舊事物,因為新事物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有遠大的發展前途和強大的生命力。

朋友,如果你還正為你錯誤的意識而困擾,為你正確的思想理論遭到一時的挫折而灰心喪氣,那麼從今天開始,請回過頭來,走完剩下的路程,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哲學上把事物的內部矛盾叫做內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因為「和氏璧」它本身就是寶玉,無論怎麼樣,它就是一塊稀世珍寶,這一點是任何什麼都改變不了。所以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和氏璧」最初送給兩位楚王,雖然「和氏璧」本身已具備寶玉的特徵,但是由於缺少必要的外部條件,「和氏璧」不但沒有被認可,而卞和還被削了兩條腿。可見,雖然內因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但僅有內因,也不可能發展。

外因對於事物的發展是不可缺少的,它對事物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但也不是決定性作用,因為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最後,「和氏璧」還是被人認可,成為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

既然內因與外因在事物的發展中是同時存在,缺一不可的,我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就要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在個人成長過和中,要學會正確對待內因和外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認,也必須把內因和外因結合起來。

誰能給我簡單的介紹一下「和氏璧」這個典故,謝謝了

化綠戎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 韓非子 新序 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向。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檢視,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理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檢...

管寧割席這個故事的啟示,管寧割席這篇小故事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30度陽光 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謹慎交友 起個名真難 事情很小,確是人們容易忽略的細微末節,然而正因其小,足見當時的士大夫品評他人與約束自己的尺度及交友之嚴,見微而知著,因小而見大。當朋友之間所追求的東西有著懸殊的差別之時,就可能在以後的路上分道揚鑣。因此,朋友未必能夠一路通行。有的朋友可以一起學習...

從《兩個和尚挑水》這個故事中,您得到什麼啟示

談到課題研究,不但不少老師感到茫然,我也有幾分感慨,一年一度的課題研究終究淪為一種 美好 的形式,成功立項者居多,最終結題者甚少,半途而廢者居多,開花結果者甚少。這種現象究竟源於何因?我認為原因有三 1.現在的教師教學事務外延類的事太多。比如說每個學期需要上交的計劃 總結 反思 分析等各種材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