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日本的茶道從我國的什麼時期流傳過去的

時間 2021-10-14 23:24:09

1樓:匿名使用者

馬連道有一年輕茶人,熟知茶人,精通茶禪。此君**不羈,棋藝頗佳,且廣交良朋,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後來因生意之故,漸落入俗套,結交一幫嗜棋商賈,時有廝殺,爾後便引以為客戶。

於是乎,門庭成市。但此君時露**本性,言辭偏激,常譏諷某些茶人,戲稱之茶販者。追其緣由,謂之毫無品味可言——一則有附庸風雅之嫌,二則有寄生於茶之過,亦連茶商皆算不上,如此糟踏茶品,著實可惡可憎。

其實不然。

茶委實為高雅清幽之物,但絕非孤芳自賞之品,茶與茶道相互包容,茶與茶道融為一體;茶道何其寬容、何其寬廣?茶亦何其寬容、何其寬廣?茶與茶人同為茶道之源泉,無論茶是否令人生津止渴;是否為茶人謀生**;是否滿足茶人精神需求;是否維繫茶人生活;但凡茶人生活中與茶結緣,便當屬茶道中人。

即便是茶販,也為茶業流通起到了媒介作用。

其實,在中國遠古時期,茶還充當過貨幣用來交換貨物、食品、奴隸等,即便如此也並未違背茶道之「道」,因為,世間之「道」,如若離開了「使人類活得更加美好和諧」這個根本目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也就是「道不遠人」。

無茶便無茶人,無茶人便無茶道與茶藝。茶是茶人、茶藝、茶道的源泉,茶人自茶中品悟了茶道,由茶而創出了茶藝,茶道將茶、茶人、茶藝統一為「大同」;反之,茶、茶人、茶藝也豐富了茶道文化的內涵及外延。

茶道文化是東方文化,連同茶一起,起源於中國,流經於韓國,再流傳於日本,繼而走向世界。茶道文化是一門雋永的文化,充滿著玄機:茶色愈泡愈淡,茶道卻愈悟愈深;茶湯最終平淡無味,茶道之道卻始終連綿不絕。

如此等等。

大多數國人不理解中國茶道,以為茶道是日本的文化,純屬謬談。其實,日本茶道僅為宗教文化,從我國盛唐末期才流傳過去,爾後借鑑中國茶道,融入禪宗思想及日本本土哲學藝術,創出日本茶道。其實日本茶道是我國唐朝時期禪宗茶道的仿製品,直到如今,日本茶道仍停留在禪宗茶道的層次,一直尚未提高。

並且,早在我國遠古時期,茶就已經成為古代中國人的食品,併產生了茶圖騰文化,圖騰便是宗教信仰,倘若日本禪宗茶道也稱為「茶道」,那麼,在我國春秋之前便已有了茶道的概念。

目前,我國大多茶道專家及茶學學者皆以唐代陸羽之《茶經》為據,稱中國茶道起源於盛唐時期,那麼,春秋之前的茶圖騰文化又當作何解釋?如此看來,與其說陸羽創立《茶道》於唐代,不如相信更早前的茶圖騰文化的「茶道」。陸羽的《茶經》只是較為系統地整理了《茶學說》及相關資料,由於是當時最早在中國歷史上整理茶文化資料,所以被稱為茶聖。

其實,茶聖應當是漢族的祖先炎、黃二帝,是他們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並用來充當貨幣,當作一般等價物在市場上流通,於是,茶開始輻射到各地。由於當時語言和文字極少且無記載,因此,只能口述流傳,便形成了今日豐富的茶傳說。

我國最早記載茶道的應當是《詩經》,其中有9處都提及茶與茶道,如《邶風·穀風》曰:「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邇,薄送我畿。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其中的「荼」就是「茶」,「茶」是由「荼」演變而來的。

「誰謂荼苦」即「誰謂茶苦」,「苦」為禪宗茶道內涵的「四諦」總綱。「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其實記載了自「茶苦」中悟道,苦後回甘的過程。禪宗茶道思想基礎是「禪茶一味」,有「苦」、「靜」、「凡」、「放」之說,「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便是由「苦」至「放」,品悟出禪宗茶道的見證。

試想西周時期勞動人民遭遇悽慘,苦不堪言,難免會生「放」念,於是「放」下一切,酌茶悟得禪宗茶道「苦」之真諦,食苦茶,而後回味出荸薺之甘了。

《邶風·穀風》描述了一位婦女忠貞勤勞,幫丈夫度過了窮困日子,但丈夫殘暴無理,喜新厭舊,她終於落得被攆的下場。她悽悽涼涼地走出大門,眼看那男人「宴爾新婚」,真是悲痛欲絕,欲哭無淚,其苦如茶。由此處便可看出,該婦早已悟得禪宗茶道:

其一,茶雖苦卻能回甘如荸薺;其二,宴席上以茶待客,茶竟如兄弟一般親密無間,可謂「人茶一體」。由此亦可看出中國禪宗茶道早於日本禪宗茶道至少千年,在西周時期,連我國古代勞動婦女就有禪宗茶道感悟,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

應當說,禪宗茶道最晚也是由西周時期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所創,只是由於當時中國尚無佛教,直至達摩將佛教由印度傳到中國。盛唐時期,佛家興旺,僧侶們「日用」茶漸品茶悟道,創出禪宗茶道,爾後終流傳到日本。並且,還有當年李世民派遣五百童男玉女去東方尋找不老長生藥的傳說,或許正是當時,茶與禪宗茶道連同佛教方流入日本。

中國茶道直到如今仍在不斷髮展和提升。當前民間講究以「藝」示道,即以茶藝示道,而茶藝主要為記載茶人品茶之茶事流程藝術。既然如此,遠古時期古人「食茶」過程即使簡樸,也應稱為茶藝,如此便知:

先有茶藝,後有茶道。

古代茶藝「逝者如斯夫」,並已為當代茶藝所取代,且不適用於當代,這裡便不再贅述。而當代茶藝五花八門,以茶定義,百花爭妍,卻分為三大流派:其一以注重「茶禮」為主,強調飲茶禮節與習俗,以「尊人」為本,可以理解為「佛派茶藝」;其二以注重「茶味」為主,強調泡出好茶味,以「重茶」為本,可以理解為「道派茶藝」;其三以注重「茶文化」為主,強調飲茶的文化品味,以「茶學說」為本,可以理解為「儒派茶藝」。

如此三分天下。並且,佛家強調「真善美」;道家強調「自然之美」;儒家強調「和諧之美」,而茶道綜合三教之「美」於一體,「和」為一家,突出了茶道之「和」。

在茶藝中,我們可以發現,任何茶事因素及環節都是以茶為本,以茶為核心的,雖然缺一不可,但都只是茶的衍生之物,不論哪派茶藝,都是如此。總而言之,三派茶藝共築中國茶道藝術,缺一不可,而道家之茶道為中國茶道的最高的「道」的境界。有人認為,在茶道中,惟有道家茶道為中國正統茶道,理由是:

佛教本是印度泊來;儒家只是有茶文化之功,並無感悟過真正的茶「道」;而道家是中國本土文化和本土家教,並且茶道之「道」取自於道家之「道」,茶道中任何事物均能用《易經》來解釋。針對這個問題,有人提出質疑:道家提出茶有養生之功,而有許多病人均被告誡不能飲茶,又作何解釋?

這裡我們不妨先看一則故事:有一位樵夫在深山老林中遇見一位道士在悠然自得地飲茶,便上前問道:「你每天在這裡品茶,到底茶有什麼好?

」道士答道:「好處很多。」樵夫問:

「那你隨便說一個來聽聽。」道士答:「可以養生。

」樵夫問:「怎麼講?」道士答:

「茶可以**,你看我仙風道骨;茶可以減欲,減欲可以長生……」樵夫大笑:「茶可以**,**了我便沒力氣砍柴,拿什麼維持生計,養活老婆和孩子;我拼命幹活就是為了和老婆睡覺,茶讓人減欲,那我活著還有什麼樂趣?」道士笑而不答,拿出一個茶壺,壺蓋上有一個八卦圖,念起了八卦圖旁邊的兩行小字:

「乾坤壺裡大,玄機笑談中。」正可謂壺藏廣闊天地,人縱橫天地之間,笑談芸芸眾生,其間玄機四伏。

道家茶道可謂玄機重重,而用來沏茶的茶具也是深藏玄機。諸多茶具,如風爐、茶壺皆有三足,關於三足便有多種說法:其一為「離」、「巽」、「坎」三卦,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集中反映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二為「天」、「地」、「人」,也作「天時、地利、人和」,也是反映「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三為「魏」、「蜀」、「漢」,稱三國鼎立,有「茶之發展始於三國時代」之說;其四為「儒」、「佛」、「道」三教,稱茶道文化經由三教流傳及豐富,並由茶道「和」為一體,突出茶道之「和」;其五為「三點之力最平穩」;其六為「三點確定一個局面」,如此種種,眾說紛紜。

《史記·律書》有云:「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為什麼稱「三」為「成」?

且看如此之「三」,頗有奧妙之處:當二數對峙時,加上一,便可形成多數以示勝負。這個「一」的地位所以重要,關鍵不在它所處的序列位置,而在於它的參與,能使對立得以中和。

《易經》之《說卦》中以天、地、人為之才。天地是對立的,通過人的中介,天地也調和了,統一了。可見,設計茶具時時無忘「三」,同樣為著突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的茶道精髓在茶具中也得以充分體現,它的精義也真可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呀。

茶學學者陳香白先生參照《周易》之道,概括出了中國茶道未來之「道」:「若要概括出中國茶道的『道』理,可謂:『茶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萬國咸寧。

」中國茶道的宗旨是為了促進「天下為公」,而未來世界文化必然是東西方文化融合一體的「天下為公」的大同文化,由此可見,中國茶道文化是建構世界大同文化的促進劑;世界最終是要「和」為一體的;中國茶道文化藝術「一統天下」文化的局面將是大勢所趨。

中國茶道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國粹,其內涵之深無以比擬,就現代意義也異常豐富:其一,茶的清幽與茶樹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提出了「茶葉與環境」這個強化人類環保意識的重要命題;其二,茶性的「美善統一」與茶道的「精行儉德」的宗旨,告誡世人應「德博而化」,這也為世人提出了一個素質教育的命題;其三,茶道的人道思想強調了萬事萬物運動的普遍規律,給某些霸權主義及單極世界的主張的逆「道」而行的思想敲響了警鐘;其四,茶道的核心「和」及「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為「天下大同」提供了理論依據,全球一體化將是人類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文化是一種包羅永珍、融會世間萬物、順乎自然的美學、哲學、綜合科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茶道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於如何發掘,如何尋求,如何品悟。茶人能品悟多深,茶道便有多深,這也是中國茶道的博大精深之處及它國茶道無法比擬之處。

這些都足以令華夏子孫為之振奮,為之驕傲,為之盡綿薄。

一家之言,偏誤多見,加之時間與水平的限制,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茶道文化專家及茶學學者撥冗指正,以便共同提高我國的茶道文化藝術,在此深表謝意;此外,還要感謝為此書稿完成工作提供大量幫助的老師及朋友,他們是:陸羽協會寇丹老師、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王釗老師及李健先生、中國林業出版社孟慶武老師、中國戲劇出版社方育德老師、中國檔案出版社李珂老師、馬連道京閩茶城永明茶莊陳永明先生、馬連道蓮花茶室武德君先生、馬連道陳博士茗茶館劉曉玲小姐、福建泉州翁禮賢先生、流浪詩人任憲寶先生;當然,還有古代茶學家及思想家陸羽、蘇軾、王安石等等,等等。

哲人其萎,後人繼之。相信,隨著更多、更好的茶道、茶藝愛好者的積極投入,中國茶道文化藝術將湧現勃勃生機,它也期待著更多的、世界各國的朋友參與進來,共同分享其神奇、善美的玄機,那麼,中國茶道、世界人道——世界文化大圓融也指日可待了;全球一體化也將最終實現。

誰知道什麼書是介紹日本的

左旋鬱金香 菊與刀 不是現在的。但是可以瞭解日本文化。呵呵 菊與刀 是對人本人的深刻分析。推薦 引用 在 菊與刀 中,本尼迪克特將在研究部族社會過程中形成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與人格理論,擴大應用到分析近代日本這一大型文明社會,把找出隱藏在日本人行為背後的原則作為自己的研究任務,通過對等級制度 恩 與 報...

誰知道背景日本古代的動漫

打字慢如蝸牛 大江戶火箭 江戶 天保異聞 妖奇士 江戶 天月 幕末風 異世界 幕末機關說 伊呂波歌 幕末 陸奧圓明流外傳 修羅之刻 戰國 江戶 幕末 混沌武士 江戶 隨風飄的月影蘭 江戶風 御伽草子 前半部分是平安時代 浪客劍心 幕末 明治 新撰組異聞錄 幕末 明治 機動新撰組 幕末 明治 遙久時空...

誰知道日本的是如何玩的

一共說2句話 第一句話的時候雙方都出石頭 虛碰一下 第二句話才是正式開始 榊遙 其實咱中國的說法也不止一種,日本也是。不過因為我們的剪刀石頭布的說法再怎麼變也是三個詞,所以節奏上不會有太大改變,可這點日本就不同了。不同的地區說法,節奏有可能都不同 最初 這個全國範圍比較普及。另外如果沒分勝負,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