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範2瘋子
唐代開漳,南詔地方有中原漢族移民,以後又有客家遷入,飲食、起居等習俗與當地土著居民有所不同,經過千百年來的演變交融,加之詔安毗鄰廣東省潮汕平原,民眾婚媾往來,關係密切,使民俗既具閩南泉、漳共同點,也融合山區客家和粵東的一些特色。民風有淳樸典雅的一面,但也夾雜一些封建、迷信、落後的色彩。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新制度的建立,文化、科技知識的傳播,文明健康的新風尚逐步替代一些陋習、陳規。
唐五代時期,詔安建九侯寺、南山寺。宋和明末清初,境內兩次興起廣建庵寺的高潮。清康熙初葉,香花僧宗派形成。
由於香花僧進駐道教俗神廟宇,並承攬大部分原屬道士或師公經營的民間道場,使道教受強烈衝擊,佛教的傳播擴大。詔安出現「無廟不祀佛,無家不拜佛」的狀況,其影響及於閩南、粵東。宋代傳入詔安的道教的純宗教活動雖然在清康熙時有所削弱,但納入道教俗神體系帶有民間信仰色彩的廟宇仍有不少留傳後世。
清末天主教和**教由毗鄰的廣東省傳入,劃歸閩南教會管轄後進一步發展,形成一定的規模。
新中國成立初期,宗教政策未能得到充分貫徹,特別是「*****」中,宗教活動受衝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信仰自由的政策得到重新落實,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得到改善,恢復大部分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活動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
還有很多,祥見
2樓:檢沛芹
吃甜粿這是詔安的習俗
3樓:完美人生
返個好好c讓他發發發
閩南的民風民俗
4樓:哇哎西西
1、普渡
普渡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至農曆七月三十期間,每個村落都有特定的屬於自己的「普渡」日,鎮上村民過這個節日比較熱鬧,不亞於過春節,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備好雞鴨魚肉等各種吃喝,擺上供桌,舉行祭祖儀式,過後再宴請親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妝
閩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妝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與神明的供品,這些嫁妝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妝禮品中,禮數最重當數「轎前豬腳」,要前後兩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顯示禮品份量。
明清時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臺灣,帶去了數量相當豐富,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閩南鄉土**。隨著移民的流佈,又形成各地方的調律,如臺北調、臺南調、漳化調、恆春調、宜蘭調等。儘管如此,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閩南鄉土氣息,臺灣學者統稱其為福佬系民歌。
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傳中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如福佬系人進入恆春後,受客家系影響,創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聲無奈》、《牛尾擺》等民歌;進入臺北後,創作了《臺北調》、《莰仔腳調》、《艋胛哭調》等。
此外,一些古老的閩南民歌流傳到臺灣後,經過數代加工,形成相當完善的調。臺灣的閩南話民歌,在旋律進行上多以級進為主,精巧秀麗,樸素流暢,平易上口,親切感人。閩南語系民歌的歌唱內容涉及面相當廣泛,有童謠、情歌、敘事歌、祭祀歌、勞動歌等。
5樓:匿名使用者
請火(進香) 送王船
詔安縣過年習俗作文500字
6樓:匿名使用者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每家每戶都會慶祝一番。有些民族還會搞一些活動來歡度新春佳節,比如舞龍舞獅、說書唱戲、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
一到年關,大人小孩都忙乎開了,備年貨、掃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樂乎!貼春聯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專案。或自己動手或請人代勞,把一年的收穫和來年的希望都寫進這小小的春聯裡。
同學們,說起春聯,還有一個故事呢!春聯,起源於桃符,它最早出現在周代,是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門板。據說,桃木有鎮鬼、驅邪的功能。
因為世上的惡鬼都畏懼「神荼」、「鬱壘」二神,所以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驅鬼辟邪。後來,人們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兩位神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驅惡。這種桃板就稱為「桃符」。
在五代十國時期,開始有人在桃符上寫字。一次,蜀國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學士在桃符板上寫字,因看不清學士們所寫的內容,孟昶索性自己書寫「年年約餘慶,嘉年號長春」。由此產生了中國第一副春聯。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遠的遊子也要趕回家跟家人團聚,吃上父母精心準備的年夜飯。舊時,人們把這叫做除夕守歲、熬年。這一頓飯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著春節聯歡晚會的精彩節目,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聽著窗外陣陣的爆竹聲,一家人享受著天倫之樂。這時候,小孩子最開心的是長輩會發壓歲錢。據說,在魏晉時期就有這個做法。
壓歲錢也叫「押歲錢」、「壓祟錢」因為歲與祟是諧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使小孩們平平安安過年。
過年了,少不了走親訪友。親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著豐盛的酒菜,互贈祝福,共謀發展大計。這一活動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後。
春節,不僅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樂,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我們國家的一種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種親情,一種對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安寧
不懂繼續追問,望採納,謝謝。(*^__^*)
客家人的民風民俗 10
7樓:李縣長
客家習俗
客家人一般指原籍漢族,歷經五次的大規模南遷,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
主要節日:
春節:有拜年,遊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也即鬼節。
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 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係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過程儀式大部分仍沿舊習:如相親、送定、報日子、送聘金、盤嫁妝、接親、拜堂鬧洞房等。
客家婚禮
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籤,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8樓:老鼠打上山
客家民居:圍龍屋圍龍屋
9樓:小康康小
客家酒俗文化
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
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
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b
10樓:匿名使用者
客家人是漢民族中的一支優秀民系,自古以來以重禮、講禮貌著稱。人與人之間相互信賴,保持著良好的人際關係。父母與子女之間,親屬之間,鄰居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都有一定的禮節。
這種禮節人人都得遵守,若不,就會被人恥笑,甚至會罵你「早死爺爺少教導」。
客家人的禮節很多,很繁雜。由於筆者的知識淺薄,加之在一篇短短的文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略舉幾例。
待客。客人光臨,男客人由男人陪坐,敬菸,女人奉茶。不能「打赤膊」、「穿**」接待客人,亦不能隨意彎腰曲背、架「二郎腿」,摳鼻子、玩腳丫。
奉茶也很有講究,單獨奉茶給客人時要用雙手端,客人多時用托盤端茶。客人接茶坐著要起身,不起身要說對不起,我沒有起身。主人回答不用客氣。
用右手五指,左手四指,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生何處不相逢」。
進餐。主人與客人進餐時,要客人或長輩坐上席,宴席上給客人斟酒要按座席的大小順序。以方桌、圓桌為例:
陪客的在方桌坐8號位、圓桌坐10號位,斟酒則按座位的大小順序。這些規矩目前仍很講究,尤其是廣大農村。主人要給客人盛飯,請客人吃菜,不能侵佔客人座位,不能腳踏別人的凳子橫木,夾菜時只能夾自己一方的菜,不能目中無人亂夾亂挑。
同一席的人吃飽時,不得離席,要把自己的筷子擱在自己的飯碗上表示等候之意(如遇有全席人把筷子擱在飯碗上,則表示不滿或表示沒有吃飽)或說一聲某某請慢吃,對不起我沒有等你。待客人回答:別客氣,才能離席送客。
送客。當客人提出要走時,主人要先挽留,客人確實要走,主人應為客人拿物、開門、送出大門。客人說請留步,主人才與客人拱手或握手告別。多人同行的,客人長輩或老者先行。
客家人還有很多禮節,如子女早晨起來、晚上臨睡要向父母或長輩問安,晚輩外出回來要給長輩打招呼,這是不可違逆的禮節。親友有了紅、白喜事都能主動相幫,互送禮物,就是平時有了什麼新鮮食品,均要與鄰里共享等等。
11樓:心姿
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具有顯著特性的漢族民系,是漢民族中的一個地緣性群體。而客家文化是這個群體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為適應和改造生存條件而創造出來的全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一旦這種文化產生,它就成了該群體的識別標誌及維繫該群體生存與發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換句話說,沒有客家群體,就不會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沒有客家文化長期穩定的發展,客家群體也是不可能具有那麼強在的生命力,以至於經過數百上千年之久,還能維繫到現在。
客家民系分佈很廣,其中粵閩贛邊三角地區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國外以東南亞為主。據學術界估計,客家人現約 有4000至5000萬左右。 客家文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以移民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
為什麼說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為這種文化的產生有非常明確的地域範圍,它只產生於贛、閩、粵三角地區,而不產生於其它地方。
客家歷史
為什麼在這裡會產生具有如此強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這裡是一塊四周被大山包圍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羅霄山脈,東面是武夷山與九連山脈,南面是南嶺,在羅霄山脈的中段還有一條雩山山脈與武夷山相連結,從而把江西的南部與中部隔開,形成一個對外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生活在這裡的原始居民是與贛、閩、粵、浙等南方地區同一族屬的百越民,他們「各有種姓,互不統屬」。
秦漢以後,由於北方漢子不斷進入該地區,使得百越民,有的成批漢化,有的被強制遷往江淮地區,有的則退出平原,進入深山老林,成了歷史上曾經名藻一時的「山越」民,所以,從總的方面看,這裡早已是一塊人煙稀少的地方。兩晉之際,尤其是唐宋之際,由於北方不斷遭受戰爭的摧殘,農村經濟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難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計。在經過不斷輾轉遷徙之後,部分移民來到了這塊被大山遮蔽的贛、閩、粵三角地區,與當地土著相互雜居,並在相對封閉的社會與自然條件下,與土著民相互融合,從而創造出一支以漢文化為主導的、與周邊文化相區別的地域文化,這就是客家文化。
所以,組成該文化的原始基礎是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漢唐風韻的中原漢文化,而推動該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巨大動力是唐宋以來大批進入贛、閩、粵三角地區的北方移民。故有學者稱其為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亦不為過。
正是由於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且還具有作為移民這一特殊群體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強烈的尋根意識與鄉土意識,正是移民在離開祖居地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對原有文化的眷戀。同時,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長一段漂泊流離的經歷及到達定居地以後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從而錘鍊出客家人堅忍不拔的意志、勇於開拓的精神、勤勞樸實的品格及善於用血緣、親緣、地緣等各種條件建立同宗、同鄉、同一文化內相互合作關係的團體主義精神。
而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確保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實現由移民社會向定居社會轉變需要。正是由於他們在不斷遷徙中求得了生路,尋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出了「人唔辭路,虎唔辭山」、「命長唔怕路遠」、「樹挪就死,人挪就活」的價值觀念。 客家民系的形成歷史久遠。
客家人原屬中原漢民,歷史上因為戰亂經過多次遷徙,最後逐漸在廣東、福建、廣西、江西、四川、臺灣、香港以及海外等地定居下來。客家文化是中原漢文化與南方的土著文化的融合的產物。客家文化的主體是漢文化,因為她更多保持著漢文化的基本特徵,但在不少方 面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影響,這就使客家成為既不同於土著又不完全等同於中 原漢民的一個漢族民系。
客家話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客方言的分佈地域很廣。各地的客家人,雖 然所說的客家話有些差異,但相互間不會出現交際上的困難,因為客家話盡 管有許多不同的變體或曰次方言,其基本特徵卻大體相同。客家歷史源遠流長,培育了大批對中華民族的文明與進步作出重要貢獻的 出類拔萃的風流人物如洪秀全、黃遵憲、孫中山、**、***等。
藏族民風民俗,藏族的民風民俗
到藏民家做客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客人應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天空,連續三次,以示祭天 地和祖先,而後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喝三次,第四次添滿時需喝乾一杯。否則主人會不高興,認為客人不懂禮貌或瞧不起他。客人進屋坐定,主人必倒酥油茶敬客,客人需待主人雙手捧至面前時,才能接過去喝,切不可自行端喝。落...
各地的民風民俗,各地民風民俗的資料
土家族吊腳樓,四川九大碗,北京的春捲。各地民風民俗的資料 1 回族民俗風情 回族人忌食豬肉 狗肉 馬肉 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 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菸 喝酒 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 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
仙遊的民風民俗作文,仙遊的民風民俗
回敬毛巾 肥皂,表示感謝親友們的深情厚意。餞行 舊時出外赴考 做官或經商的人,臨行時,他的親友要煮上一碗線面 雞蛋給他吃,叫做餞行,意思是祝他平安 順利。主人收下面蛋後,要回敬紅糖數塊 今用糖果 表示不忘家鄉親人的甜情蜜意,待外出回來時,再贈以毛巾 肥皂酬謝他們。現在一些農村沿用舊禮為鄉里人參軍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