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衝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
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髮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捨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
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並茂。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為國君,李煜無疑是失敗的;作為詞人,他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遣興的工具,發展為歌詠人生的抒情文體。
2樓:匿名使用者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幾乎是李煜畢生詞作的精華所在。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將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與滔滔水勢聯絡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蘊大氣,讓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這奔湧而出的憂鬱之中。同是以水喻愁的詩句,劉禹錫的「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的「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李煜於此一句中雖僅僅展示了他無盡憂愁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使讀者從中取得了心靈上的呼應,人的愁思固然內涵各異,但都可借用此句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誰到憂愁之時不是覺得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來,無可抵擋呢?李煜於詞尾的捫心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無怪此詞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對於李煜此人,作為政治家他是完全的失敗,但是作為文學家他卻得到後世景仰,正如後人的評價:「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由李煜,我所想的卻是政治與文藝的關係。
李煜的詞,絕少有憂國憂民的政治理念,他只講求詞的本身的美感,斷不會為強言國事而打破詞韻平仄(這也是我不喜辛詞的原因之一),因此他的詞篇篇美侖美奐,都是藝術上的精品。這種思想便是「為藝術而藝術」,這才應該是藝術者的最高理念。文為什麼一定要「載道」呢?
藝術的歷史遠比政治要早,人類尚在朦朧時便已知道了用舞蹈表達情感,說藝術出現是為政治服務那完全是狡辯。藝術的作用應該是表達人心中最真切的情感而不是表現代表著人性醜惡的政治,如果要在藝術中強加上沉重的主題,這「藝術」已不是藝術,而已淪為了醜陋的工具。倘若李煜的詞裡通篇是悲亢亡國之痛或是感慨不能與天下爭,那麼今世藝術史上的李煜,就不過是一個三流的愛國詞人罷了。
3樓:一書閣
《虞美人》是五代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通過悽楚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的藝術結構,使作者亡國的哀怨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什麼意思?
4樓:楓香斷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幾乎是李煜畢生詞作的精華所在。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將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與滔滔水勢聯絡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蘊大氣,讓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這奔湧而出的憂鬱之中。同是以水喻愁的詩句,劉禹錫的「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的「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李煜於此一句中雖僅僅展示了他無盡憂愁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使讀者從中取得了心靈上的呼應,人的愁思固然內涵各異,但都可借用此句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誰到憂愁之時不是覺得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來,無可抵擋呢?李煜於詞尾的捫心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無怪此詞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對於李煜此人,作為政治家他是完全的失敗,但是作為文學家他卻得到後世景仰,正如後人的評價:「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由李煜,我所想的卻是政治與文藝的關係。
李煜的詞,絕少有憂國憂民的政治理念,他只講求詞的本身的美感,斷不會為強言國事而打破詞韻平仄(這也是我不喜辛詞的原因之一),因此他的詞篇篇美侖美奐,都是藝術上的精品。這種思想便是「為藝術而藝術」,這才應該是藝術者的最高理念。文為什麼一定要「載道」呢?
藝術的歷史遠比政治要早,人類尚在朦朧時便已知道了用舞蹈表達情感,說藝術出現是為政治服務那完全是狡辯。藝術的作用應該是表達人心中最真切的情感而不是表現代表著人性醜惡的政治,如果要在藝術中強加上沉重的主題,這「藝術」已不是藝術,而已淪為了醜陋的工具。倘若李煜的詞裡通篇是悲亢亡國之痛或是感慨不能與天下爭,那麼今世藝術史上的李煜,就不過是一個三流的愛國詞人罷了。
5樓:味鄉居
《虞美人》是五代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通過悽楚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的藝術結構,使作者亡國的哀怨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6樓:匿名使用者
問你有多少憂愁與煩惱,剛好像那一江向東流的春水!說明憂愁很多
7樓:沂蒙仙人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是全詞題眼,也是千古絕句,廣為流傳。李煜的愁只能自問自答,因為實在無人與他「對泣新亭」,足見作者的孤寂。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不是周星馳《大話西遊》中的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又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也不是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更不是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周星馳那叫俗文化,像可樂一樣只有那麼一股子氣,後來啥也沒有。蘇軾此時「故國神遊」「雄姿英發」,這一江之水也充滿豪氣。
李清照是個婦道人家,只能是一支哀婉的小溪。李煜的通感用得絕佳。「春水 」帶點花瓣,有形有聲有色,把「愁」字立體化了。
一個「向東流」,最近的聯想是《長歌行》中「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但「向東流」含義更深了,東流之水可理解為孔子的「逝者如斯」,又可附會成「眼淚匯入長江」之意,可謂「千古一愁」。
8樓:匿名使用者
我的哀愁好比拿滾滾東流的春江水,那裡是盡頭。這句是全詞題眼,也是千古絕句,廣為流傳。李煜的愁只能自問自答,因為實在無人與他「對泣新亭」,足見作者的孤寂,含蓄地將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與滔滔水勢聯絡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蘊大氣,讓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這奔湧而出的憂鬱之中。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什麼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意思是: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向東流。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出自李煜的《虞美人》,「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捨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悲慨之情如衝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
作為國君,李煜無疑是失敗的;作為詞人,他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遣興的工具,發展為歌詠人生的抒情文體。
《虞美人》全詩: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擴充套件資料
李煜多才多藝,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尤以詞的成就為最大。李煜的詞,存世共有三十餘首,在內容上,可以亡國降宋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詞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風格綺麗柔靡,雖不脫花間派習氣,但在人物、場景的描寫上較花間詞人有較大的藝術概括力量,在部分詞裡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如《清平樂·別來春半》);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哀婉淒涼,意境深遠,極富藝術感染力。
1、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
在李煜之前,詞以豔情為主,即使寄寓抱負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使詞擺脫了長期在花間尊前曼聲吟唱中所形成的傳統風格,成為詩人們可以多方面言懷述志的新詩體,藝術手法上對後來豪放派詞有影響。
2、詞境優美,感情純真,因純情而缺少理性節制。
南唐亡國後,李煜被俘入宋,「日夕以淚洗面」,李煜直悟人生苦難無常之悲哀,真正用血淚寫出了亡國破家的淒涼和悔恨;並把自身所經歷的慘痛遭遇泛化,獲得一種廣泛的形態與意義,通向對於宇宙人生悲劇性的體驗與審視,所以其言情的深廣超過其他南唐詞人。
3、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力,具有較高的概括性。
李煜善於用白描寫自己的人生感受,用恰當的隱喻形象化抽象的感受。他常常通過具體的、感性的人格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某個領域,這種形象不以金色和色彩點綴,但風格迷人,不含糊其詞,但具有意味深長的感情,形成了一股清新的潮流。優美深刻的藝術特色。
4、在風格上有獨創性。
花間詞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虞美人》的「自然奔放」 ,兼有剛柔之美,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
10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這句話出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原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
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出自李煜的哪一首詞,此
李煜是南唐的亡國之君,卻是一個才華出眾的詩人.亡國後被軟禁起來,從錦衣玉食的帝王淪為階下囚,心中憂楚,所以才發問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是比喻自己的憂愁如一江東流的春水 虞美人 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這首詞是李煜的絕筆詞,因為這首詞,宋太祖極為震怒,用牽機藥將他毒死。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
「一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出自哪個朝代的哪個詩人寫的哪首詩,全詩是什麼
愛是拿來用的 虞美人 宋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句是全詞題眼,也是千古絕句,廣為流傳。李煜的愁只能自問自答,因為實在無人與他 對泣新亭 足見作者的孤寂...
李煜《虞美人》詞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名句,怎樣理解此句妙處呢
愁,是一種抽象的感情,李煜以實擬虛,把難見的情變作了可視的物,使人可以切實感受。江河之大莫過於長江,南唐都城南京又緊靠長江,所以亡國之君李煜用長江之水喻思念故國之痛,寓意深刻,給人印象強烈。一江 有盈滿之意,春天冰化雪消,江河水量最大,以 春水 喻愁,更是浩蕩不息。一江春水東流,前浪後浪層層疊疊,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