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佛學的網友寫的一段話,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上網也沒查到。求解

時間 2021-10-15 21:52:49

1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 看破放下 自然就沒有擔心放不下的東西 ,揭諦揭諦 意思是放下 執著 分別 妄想 ,第三句 是因為 輪迴苦難 磨難重重 不管壞人也好 好人也好 要度他們脫離六道 ,涅槃滅度去救人,悲智雙運至福慧圓滿 要發菩提心 ,後面倆句的意思 就是一切唯心造 物質也是 人沒有滅沒有生 要是有就是有分別心 靈魂無限輪迴 修的是心境。 這些就是這些話的意思 可能我智慧不大 不能講解的那麼通俗 如有法師看到可以填些見解 阿彌陀佛 希望能幫到您 在這裡祝福您和您的父母 還有您身邊的所有人 開心快樂幸福安康

2樓:一身三影

這裡引用了《心經》中的幾句,然後又用了一個佛陀入滅所在的娑羅雙樹的典故。

傳說世尊釋迦牟尼當年在拘屍那城桫欏雙樹之間入滅,東西南北各有雙樹,每一面的兩株樹都是一榮一枯,稱之為「四枯四榮」。

據說,東方雙樹意為「常與無常」,北方雙樹意為「樂與無樂」,西方雙樹意為「我與無我」,南方雙樹意為「淨與無淨」。繁盛榮華之樹意示涅盤本相:常、樂、我、淨;枯萎凋殘之樹顯示世相:

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我個人感覺您朋友寫的這段話,還是隻是表示一種小資情調,借用佛經言語來表達自己的一些情感,無他深意。

祝吉祥如意。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是個人借用佛經的句子和典故自己寫的,說成白話就是心要清淨,達到自性的無生無滅, 才解脫苦厄,達到圓滿究竟的覺,無上正等正覺。雙樹,一枯一榮,其實是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可執著於相,不可執著於空,無我,無法,亦無無法才可。從雙樹來說無生滅,是否合適,那你自己品味吧。

4樓:a胡說哥

他自己的感悟!大意是說:只要心中無凡塵牽掛,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佛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人的看法 所以 你需求的解釋 會因看的人經歷 時間 心理 而有不同理解 你朋友的意思 被別人解釋 不就成了別人的看法了嘛

6樓:無我釋淨空

無我空空,何處惹塵埃,自利益他,靈性不滅,本來沒樹,枯榮是一相,眾生都一相,何必執著生滅~~~~

佛家有句話意思是:「說別人什麼自己就是什麼」 從一部電視劇看到的,現在忘記了。請高手回答。 5

7樓:土匪也瘋狂

佛看一切眾bai

生都是佛du,凡夫看佛也

是凡夫。這是蘇zhi

東坡和佛印dao禪師的故事,回蘇東坡有一次和佛印答對坐,蘇東坡看了佛印一眼,感覺他很像一坨屎,就告訴了佛印,佛印說看蘇東坡像一尊佛,蘇東坡很高興,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回去告訴蘇小妹,蘇小妹告訴他佛眼裡看一切人才都是佛,你說你看到別人是什麼,自己就是什麼。蘇東坡聽後才感覺慚愧,就是這個意思。

佛家的「空」是什麼?

8樓:蒲趨求睞

「空」與之『有』相對。音譯為舜若。意譯空無、空虛、空寂、空淨、非有。

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實體、我 等,此一思想即稱空。亦即謂事物之虛幻不實,或理體之空寂明淨。自佛陀時代開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經系統之根本思想。

佛家的「空」與道家的「無極」不一致。

「無極」出自《道德經》,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無邊際,無窮盡,無限,無終。「無極」一詞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沒有中心」的意思。

擴充套件資料

大乘思想

【空】梵文 śūnya(形容詞),śūnyatā(名詞),音譯舜若或舜若多。佛教各時期、各派別對空的解釋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個佛教理論體系中的一個普通概念。

部派佛教時期,這一概念成為當時爭論的重點之一。大乘佛教時期,尤其是般若經系統的大乘思想則進而以空為其理論基礎。

從所否定的物件來說,空可分「我空」、「法空」兩種。我空,即認為一切事情都是由各個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斷流轉生滅,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體——我,這是小乘佛教的觀點。

法空,則認為一切事物都依賴於一定的因緣或條件才能存在,本身沒有任何質的規定性,但法空並非虛無,它是一種不可描述的實在,稱為「妙有」,這主要是大乘中觀派闡明的觀點。

9樓:宇宙外的三道題

佛法的空有兩義,一者無常

無我,另一者為空性。

第一個所說的無常無我,是指吾人的五陰身,我們的身心總括起來可分為五陰、又稱五蘊。這五陰身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有,終必歸壞,故說無常,無常就是苦,因為無法保有,苦則無我,無我就是空。

第二個: 空性。 五陰身雖然無常無我,但不會自己出生自己,絕對沒有一個道理說:

身體會出生自己,因為身體是被出生的;同樣的,受想行識也是如此,就連我們這見聞覺知心也是假藉因緣而有,不自生,也不是由他人出生,而是由於我們自己本具的真心---如來藏,假藉種種緣而出生我們這一生的五陰身。

但是,如來藏無形無相、猶如虛空,他雖然是真實有,卻不是三界法,但是三界一切萬法也無法離開他而能運作,由於這個性質,故稱空性。

道家的無極是從巨集觀的不可捉摸不可控制把握來認識世界的現象、世界的存在表現。道家強調的是如何認識「我」,並不是「無我」,說的是「我」在何處的問題。非常客觀地思索著人的渺小和宇宙之道的

博大,所以老子講要復歸於嬰孩,返樸,無為,莊子講要齊物、自然。這個道,所尋找的是如何認

同客觀世界,如何把複雜變為樸素和太初,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質,因此需要服從現實和把問題客觀化,減少自身的疏忽。

10樓:煩惱即菩提

佛家認為,心是萬物的本源,而心本來無一物,也就是空,或涅槃,或自性。

空和無極是一致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空和無極,含義上都是指無限、無量、無盡,不是空無沒有的意思,因此與有和無的概念不相關。但出發點是不同的。

佛教的空是從微觀的具體的概念分析來認識世界,是從變異、無常的表現來理解。《阿含經》中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就是說由於各種事物、各種事物的表現都是無永恆無常態的變動的,所以說有生死、有變異而出現種種「苦」。

由於苦而理解世界上一切人、我、事理,都是在發展和變動之中,根本不存在「我」「我所有」這樣的概念,所以說無我是空。再深入理解,則需要從真假、有無這樣的理性概念入手(而不是事物的具體存在不存在),理解這些事物其實也是空的表現,即一切存在的並不是我們習慣中所見所認知的,而我們所見所認知的一切事物其表現也並不一定是真實的面貌或者並不是完全可掌控的,從而認識世界的本質是因緣而起。

道家的無極是從巨集觀的不可捉摸不可控制把握來認識世界的現象、世界的存在表現。道家強調的是如何認識「我」,並不是「無我」,說的是「我」在何處的問題。非常客觀地思索著人的渺小和宇宙之道的博大,所以老子講要復歸於嬰孩,返樸,無為,莊子講要齊物、自然。

這個道,所尋找的是如何認同客觀世界,如何把複雜變為樸素和太初,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質,因此需要服從現實和把問題客觀化,減少自身的疏忽。

12樓:地球我來了

以下內容純屬手打原創

空。佛家的「空」與道家的「無極」應該是不一樣的。道家也有空的概念,比如在《清靜經》中便有「觀空亦空,空無所空」的空的概念。

先說「無極」原指「無邊際,無窮盡」出自《莊子·逍遙遊》,也指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可以看出,極是指極點,無極便是沒有邊際極點的意思這個可以是看作無,指的是範圍的無,相當於佛家的須彌一樣的無限大。而佛家的空和道家的空是指不存在,是指內容上的無,所以這兩者是不一樣的。

話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佛家的意思是指感受到這種空的境界就算得上頓悟了,而道家中「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說明這種空也是入道的開始,所以從各方面來看這種空都是靈魂提升的開始啊!

碼字碼了這麼久,望採納,謝謝!

13樓:匿名使用者

1 佛家的空,我想應該是一些皆空,肉體

空、思想空、萬物空、最後空無一切。

2 道家的無極指的是宇宙產生髮展的開始,道家思想和佛家一樣,最後也是空無,無無。

3 世間的有和無是指物質分子原子境界的有無,但這個有無也和宗教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因為文化傳承的關係,中國人都有佛道文化情結。

4 有、無、空其實都是和一定的物質基礎對應的,低境界認為空了,在高境界看,其實還有,比如空氣、真空、高真空、太空,其空的境界是一步步提高的。

5 在宗教中,空的重點是指思想空、執著空、貪念空等等,在更高看,宗教本身也應該看空,連佛本身也是空、宇宙都是空。

14樓:無情_非眾

空和無是佛教經典中常用的兩個概念,空與無這兩個詞在漢語的語境中有重疊的地方,但在佛教中是表達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空,在佛教中是個價值概念,換句話說,佛教講「一切皆空」意思是世界的一切事物其存在是沒有價值的,佛教在這裡的空,並不是否認這些事物曾經存在過,而是說這種存在沒有意義。比如,佛教用輪迴來解釋人生的,人生的這種反反覆覆的輪迴是一種痛苦的重複,其中沒有任何進步的意義,所以佛教說這是空。但佛教從來沒有把人生定義為無,這是因為人生是確實存在的。

漢語中空有空間的含義,佛教的空不包含這層意思,也正是這層空的含義,使人們容易將空和無相混。因為在漢語中無也有空間的含義。

無,在佛教中是指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嚴格講是個哲學概念。佛教講的無是客觀存在的,是任何神力或自然力都改變不了的真實存在。比如,在佛教經典中,無和有是一對概念,佛教講世界萬事萬物都是在無和有之間輪迴,也就是從無到有,然後從有到無地變化。

佛教認為這是客觀的。

正因為佛教認為無是客觀存在的,那麼相對於無的有也是客觀存在的,這樣,佛教才能建立起追求真有的宗教目標,也就是通過涅槃來跳出無和有的這種輪迴,達到永恆,實現真有。

無和有的區別大體就是這樣。

15樓:宸杓

佛家的「空」與道家的「無極」是否一致?

——最終一致

具體含義是什麼?

——不可說

跟世間所說的「有」和「無」這種相對的概念有何關係?

——有-無是對立、空-色是統一

16樓:非可語

我看樓上很多人回答了很多,但是並沒有按提問者的問題來回答,而是擴充套件的太多了。太多背景知識,完全可以去看書,比那麼多闡釋要豐富多了。我在這裡不扯那麼多,就針對問題來談問題。

按照問題的順序來回答。

1、第一個問題,佛家的「空」與道家的「無極」是否一致?

最直接最簡單的答案是:既有相通之處,也有差異。

要具體來說,就要在第二個問題中來闡述了。

2、第二個問題,兩者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相通之處在於,兩者都是在某種終極的意義上來談的。佛家的「空」不是針對於狹隘的具體的某事物來說的,而是從終極真理的角度看來的對世界的認識。但「空」並不是某個源頭或某個終結,而是對整個過程的把握。

任何部分都會死亡,因而終極的真理,只是空。而道家的「無極」,也是終極的狀態。但不同的是,「無極」其實只是意味著混沌,是萬物開始的狀態,也是萬物復歸的狀態,很類似與古希臘哲人所說的「本原」。

正像《老子·第二十八章》所言:「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其實相比於「無極」來說,道家更注重「道」,或更注重「太極」。

當然,佛家的「空」和道家的「無極」都是對世界的終極性把握,既然世界只有一個世界,那麼兩者難道不會統一嗎?所以啊,作為個人修行,可以將兩者統一起來沉思。不要執著於那些文字的差異,即便佛或聖人活著,也不會完全按照自己的文字來行事。

文字記錄其實只是佛或聖人思想的僵化而已。爭論不是發生在佛與得道的聖人之間的,而是發生在那些只會停留在文字之中的人之間的。

3、第三個問題,「空」或「無極」跟世間所說的「有」和「無」這種相對的概念有和關係?

「空」或「無極」是絕對的,而「有」「無」只是相對的。故而相比較而言,後者的視野和層次要比前者狹隘或低階。只有執著於「有」,才會產生「無」的觀念,兩者是辯證聯絡的,故而相對。

但是,「空」既不是相對的「有」,也不是相對「無」,而是超越兩者之上的。但又不超越,因為超越意味著「空」要脫離開「有」和「無」。所以啊,對「空」的把握只有「空」。

「有」「無」相生,是謂「太極」。所以你會看到太極是對立和統一的整體:「有」「無」相對,而又互相依賴,互相蘊含。

而「無極」是超越於「太極」的,是絕對的混沌,根本分不清「有」「無」。在我們這個現實世界中,只可「打太極」,但絕對不可觸及「無極」。

幫我寫一段話,幫我寫一段話,謝謝!

父母為了我們能夠生活在一個甜蜜,幸福的環境中可以放棄一切 可以拋棄一切 可以忘卻一切,而我們呢?我們總是埋怨他們的不小心,單單懇求回報,決不會想到付出 但這一切的一切都沒有使父母放棄,他們對我們的擔心與盼望是那樣的意味深長!我們可以說 家長的愛,令人感動! 用 為了 擔心 懇求 盼望 甜蜜 感動 牛...

寫楓葉的一段話,寫楓葉的一段話200字

藍色的小人兒 似秋天的楓葉一般,經歷了生命長長的一季,由青翠的綠色變成靜美的紅色,用另一種方式彰顯著生命的頑強,寄託著人們無限的遐思。楓葉紅於二月花,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看天邊雲捲雲舒。一場風,一場雨,一場霜後秋又至。秋風瑟瑟,秋雨綿綿,又是遍地金黃,楓葉又紅時。秋,是成熟 是收...

仿寫一段話,仿寫《我想》寫一段話

眼淚笑了 愛心是清泉,澆灌片片綠葉 愛心是綠葉,襯托朵朵鮮花 愛心是鮮花,散發陣陣清香。愛心是基石,壘起雄偉的山峰 愛心是山峰,託 紅的太陽 愛心是太陽,帶來無限的溫暖 愛心是溫暖,融化心中的寒冰。愛心是水,澆灌了幼小的苗 愛心是苗,長成了茁壯的樹 愛心是樹,架起了友誼的橋 愛心是橋,連線了兩岸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