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此事見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
「華容道義釋曹操」是作者著力於塑造關羽「義絕」形象的重要篇章(清毛宗崗曾言,《三國演義》有三絕,「智絕」諸葛亮、「奸絕」曹操、「義絕」關公),這段文字也是演義中描寫關羽內心世界變化的經典段落,可謂是處處細微到了極致,我們不妨來一同賞析。
這時的曹操剛剛經歷過赤壁慘敗,正在亡命之路上逃竄。而即便是這樣,曹操仍然不願意表露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慌以及低落的情緒,想通過嘲笑諸葛亮、周瑜的「無智」來予以掩飾,也想以此來激發兵士的鬥志。可事實卻在一次次打擊著曹操僅剩的一點點信心,趙雲、張飛的兩次伏擊已經把他的殘兵敗將衝得七零八落,所剩無幾。
而就在華容道上,當曹操第三次嘲笑諸葛亮、周瑜「無能」的時候,卻是:
言未畢,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注1)
對於曹軍此時的想法,演義介紹得非常清楚:「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是啊,此刻的曹軍「止有三百餘騎隨後,並無衣甲袍鎧整齊者」,更何況這三百餘人已是人困馬乏,心無鬥志,在關公的五百校刀手精銳部隊面前,簡直是不堪一擊!
正是在這種敵我強弱分明的情況下,佔優勢方的關公心裡正在發生不斷的、複雜的變化:
一開始,當曹操已經知道難以逃脫之後,聽取程昱的意見,欠身謂雲長曰:「將軍別來無恙!」這一句初看毫不出奇,關曹本是舊相識,見面問候一下似乎無可厚非,但這是在兩軍對壘之際,如此問候顯然另有深意。
面對這個老朋友問候,關公沒有了立軍令狀時誓斬曹操的強硬態度,而是略顯溫柔地欠身答曰:「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雖然是向曹操挑明此行來的目的只有一個——設伏於此,就是為擒拿你回營,再無二想。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關公這裡用的是「丞相」,這個不可能出自關羽之口的「尊稱」,要知道在曹操許田打圍的時候,「操就討天子寶雕弓、金鈚箭,扣滿一射,正中鹿背,倒於草中。群臣將校,見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踴躍向帝呼『萬歲』。曹操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
眾皆失色。玄德背後雲長大怒,剔起臥蠶眉,睜開丹鳳眼,提刀拍馬便出,要斬曹操」(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這個時候的關羽,別說是「丞相」,完全是「操賊」的罵名不絕於口,恨不能將曹操扒其骨、剝其皮。
按照常理來說,雖然關羽曾蒙受曹操的恩惠,但關公身負軍令狀而來,首先就應該劃清界限,不應該承認曹操這個「逆臣」的丞相身份。但是華容道處的關羽,心中翻騰的只有「降漢」那段歲月,早已忘記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事實,心中只是想到這位曹丞相曾給過自己相當大的恩情。此時的關羽,可謂是正處在「忠」與「義」的尖銳矛盾之中,一邊是國家大義,一邊是朋友情感(不要說你任何時刻都可以深明大義,把以往的感情置於不顧;也不要說你可以同曹操劃清界限而沒有絲毫朋友之情,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曹操對關羽「封侯拜將,恩深義重」,任誰都不可能鐵石心腸)。
也正因為此,關羽已陷入理智同情感交戰的漩渦之中。
曹操自然不簡單,一看關公如此稱呼自己,感覺到關羽已然心動,馬上提起以往曾經對關羽的恩情。要知道如若曹操這時僅僅述說自己曾經對關羽「封侯拜將,賜金贈袍」的獎賞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就關羽「斬顏良、誅文丑」的功績來看,絕對對得起這樣封賞(關羽也曾明言,要為曹操立下功勞之後再走,確實是言出必行),所以曹操明白,只有側重說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之事才能真正讓關羽感到是自己背叛了曹操。而且曹操知曉關公喜讀《春秋》,舉出了衛國派庾公之斯追擊子濯孺子一事(注2)。
這一事更是觸動了關公的心絃,作為一個天下聞名的英雄,關公愛惜自己的名譽可說是超過了一切,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也要維繫自己的名譽,他生怕因為此時置曹操於死地,會使得自己背上忘恩負義的「壞」名聲,在這種情況下,知恩圖報的思想顯然已經佔據了關公的內心,他的心理防線已經被曹操所攻破,於是關公謂眾軍曰:「四散擺開。」擺明了自己「放曹」的想法。
許有人會說曹操狹隘,念念不忘自己施捨過的小恩小惠,似乎只要抓住一點機會就大肆渲染他對關羽的恩情。我想此說有些小看曹操了,其實在關公過五關之時,倘若不是曹操放行,關公護送這兩位嫂子是跑不掉的,情形和現在曹操相差無幾。當時曹操並沒為難關羽,一方面表現得非常大度,命眾將不得追趕,另一方面也可看做曹操非常欣賞關公這種義士,願意以朋友之心理解、尊重、欽佩關公這非凡的義舉,發出了「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這樣的讚歎,所以曹操也是個非凡的人物,而此刻求生的本能很自然地讓他舊事重提,以求自保,這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這還沒完,關公雖然表明了放曹操過關之意,但在這過程中,關公的內心又起波瀾,他又想起同劉備的結拜之情,那時候他們的志向,即是「上報國家,下報黎民」,大哥最大的勁敵此刻正在自己手中,國家命運系在己手,況且臨行前自己以性命立下了軍令狀。想到這些,關公又覺得「放曹」非常不妥,心裡波濤洶湧,十分混亂,「大喝一聲」來發洩自己這種矛盾的心情。即便是這樣,在最後關頭終究是情感戰勝了理智,曹操的故舊之情無法忘卻,關公又看到「眾軍皆下馬,哭拜於地」,曾經的強者曹操此刻已是「人飢馬乏,中箭著槍者不計其數」,際遇慘不忍睹,一向孤傲的關公頓時心生惻隱之心,終讓曹操得脫。
關於關羽的義釋曹操一事,歷來有兩種意見:一是認為關羽這樣放走曹操,因一己私利背叛了原則置國家大業於不顧,同時也背離了劉關張結義時的忠義,甚至說關羽敵我立場不分,喪失人生信條等等。這種把個人感情凌駕於集團利益之上,堅持以自己所推崇的「義」來行事,是不值得提倡的。
另外一種意見恰恰和前一觀點截然相反:認為關羽的放曹,對於《三國演義》中的關羽,這正是由於他的性格所導致的必然行動。按照「士為知己者死」的古代觀點,關羽此舉是可以理解的。
知恩圖報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所以關公能這樣做也是人之常情,是應該被我們大家所理解的。華容道為什麼放曹操,因為曹操當年對他有恩。而關公之所以被我們視作大人物,自然見識、胸懷要超越凡人許多,這樣的人物,有仇未必一定要報,但是有恩,一定要報,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士為知己者死,都是這個意思。
曹操雖然比及同劉備的兄弟之情差了許多,但是對於自己絕對是有恩的,雖然在之前關羽有斬顏良、文丑的報答之舉,但是曹操的恩還是留下了。所以關羽放了曹操不但能得到讀者的諒解,反而更讓關羽忠義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因為這是符合一般老百姓的行為規範的。毛宗崗對此評價道:
「許田之慾殺,忠也;華容之不殺,義也。順逆不分,不可以為忠;恩怨不分,不可以為義。」
毛的評價顯然帶有個人對關公的喜好,過分強調了關羽的優點,但這也恰恰說明了人們對關公這種行為的喜愛。所以說演義中的關公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是不合格的,但是,對於往往終生不會與政治打交道的平民百姓來說,卻又非常想得到像關公這樣武藝高強、義薄雲天的男人來做兄弟,做朋友,做自己的關二哥,這也正是關公形象為何能深入人心的關鍵所在。
接下來囉嗦一些,我們不妨繼續將關曹二人間的故事看完。自華容一別後關羽鎮守荊州,曹操迴歸北方,二人天各一方(不知這樣說是否合適)再也沒機會見面。然而這麼說也不確切,關羽被殺後,孫權把關羽的頭送到洛陽,向曹操報功,曹操開啟木匣後,看見老朋友面如平日。
操笑曰:「雲長公別來無恙!」言未訖,只見關公口開目動,鬚髮皆張,操驚倒。
眾官急救,良久方醒,顧謂眾官曰:「關將軍真天神也!」(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死後復生當然是不可能的,可也算是這對老朋友見的最後一面吧!
而曹操也繼續一貫尊崇關公的原則,不僅不曾以對待其他敵人的方式,把關羽的頭掛在城門或其他地點「示眾」,而且葬之以「諸侯禮」,把他當做一位諸侯而給以隆重的葬禮。換句話說,不計較他俘虜了自己的大將於禁,而把他仍舊看成一位替他斬了袁紹、顏良的好朋友。可以說曹操一生,因為價值取向的問題,對不起過很多人,但卻絕對能拍著胸脯說對得起關羽。
2樓:匿名使用者
桃園結義,鳳儀亭,讓徐州,煮酒論英雄,千里走單騎,赤壁之戰,古城會,三顧茅廬,單騎救阿斗都是寫讀後感的好故事!
3樓:匿名使用者
三氣周瑜,空城計,草船借箭,曹操獻刀,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
在《三國演義》中選一個故事寫一篇讀後感
4樓:墨冰公子
僅供參考
讀了草船借箭之後,感慨萬千,羅貫中不愧是有名**家,他寫的**深入人心,讓讀者沉醉,不過草船借箭的典故是孫權的不是諸葛亮的,所以我讀了三國演義的草船借箭之後想批評批評小羅,你寫**就寫**,偏偏要說你寫的**是歷史,這就是你不對了,如果後來人連歷史的真相都不知道,只知道**情節的話,小羅你就是歷史的罪人了,三國演義大家知道的是三分虛,七分實。實際上它絕對是三分實,七分虛的書。現在回頭說**,草船借箭這一集寫的很精彩,作者將當時的那種情景通過文字傳遞到讀者們的心裡,大家看**的時候也在想象當時是怎樣的情形,栩栩如生。
唯一不足的就是作者寫的過於神話色彩,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5樓:匿名使用者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讀完了《三國演義》,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千里走單騎,孔明三氣周公瑾。
蕩氣迴腸,群雄四起,再次重現了當年的戰火風雲,雖時隔一年,但依然難忘。
劈華雄,鬥呂布,斬顏良,誅文丑,何等威武;千里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何等忠義;單刀赴會,水淹七軍,何等智勇;張飛遇刺,敗走麥城,何等淒涼。當年桃樹下,香火依然,桃花盛開,但英雄已去,忠骨埋黃土之下,死亦為鬼雄。
諸葛三氣周公瑾,草船借箭,妙借東風,充滿智慧與神妙;茅廬未出,便知天下三分,三讀劉備愛才之心;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但諸葛六出祁山,百將戰死,不言放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代傳奇,客死五丈原。
趙子龍單騎救主,勇奪阿斗,一身是膽,充滿英勇與義氣;多次救主,一人勇鬥曹軍,無人能敵;常勝將軍,皆稱飛虎一身膽,不負英雄千古名;但英雄一人無力迴天,蜀國之敗已成定局。一代神勇,大事未成而離去。
今天,城市的黎明在陽光中露出笑臉,城市的喧囂在汽車聲中甦醒,高樓大廈,綠樹鮮花,笑容滿面,一片和諧。
公元208年,戰場的黃土在戰鼓聲中揚起,戰場的廝殺在吶喊聲中開始,刀光劍影,血流成河,昏天地暗,一片血腥
我,沉浸在英雄豪放,神機妙算之中,奸為曹操,智為諸葛,義為關羽。120回,回回是經典;120回,回回是精妙。羅貫中的筆下,一朵文學奇葩盛開了六百多年,跨越了三個朝代,從未凋謝。
滿腦子都是那120回精妙絕倫的故事,使我聯想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之中,經久不息。
雖我只是個中學生,英雄氣概,豪放義氣與我相隔太多太多,但我可以改變小事;我不能征戰沙場,但我可以奮鬥在考場;我不能改變世界,但我可以改變自我。《三國演義》,給了我太多的感悟,英雄本色,智勇兼備······永生難忘!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故事梗概,三國演義故事梗概 300 400字
三國演義 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
《三國演義》的故事,《三國演義》的一個故事
溫酒斬華雄 曹操招兵買馬,會合袁紹 公孫瓚 孫堅等十七路兵馬,攻打董卓。劉備 關羽和張飛追隨公孫瓚一同前往。董卓大將華雄打敗了十八路兵馬的先鋒孫堅,又在陣前殺了兩員大將,非常得意。十八路諸侯都很驚慌,束手無策,袁紹說 可惜我的大將顏良 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華雄了。話音剛落,關羽高聲叫道 小將願意去...
三國演義故事梗概,《三國演義》主要故事情節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連年災荒,張角三兄弟在這個時候發動了黃巾起義。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兵,引出了三位胸懷壯志的人 劉備字玄德 關羽字雲長 張飛字翼德 三人志向相投,於是在張飛家中的桃園對天盟誓,約為兄弟。按照年紀,劉備是大哥,關雲長是二哥,張飛是三弟。2 溫酒斬華雄溫酒斬華雄 董卓當權,把持朝政,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