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易書科技
鄭國有一個人,眼看著自己腳上的鞋子從鞋幫到鞋底都已破舊,於是準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
這個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隨手將小繩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門了。
一路上,他緊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來到集市。集市上熱鬧極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擺滿了櫃檯。這個鄭國人徑直走到鞋鋪前,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鞋子。
鄭國人讓掌櫃的拿了幾雙鞋,他左挑右選,最後選中了一雙自己覺得滿意的鞋子。他正準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繩被擱在家裡忘記帶來。於是他放下鞋子趕緊回家去。
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儘管他快跑慢跑,還是花了差不多兩個時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陽快下山了。
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他來到鞋鋪,鞋鋪也打烊了。他鞋沒買成,低頭瞧瞧自己腳上,原先那個鞋窟窿現在更大了。
他十分沮喪。
有幾個人圍過來,知道情況後問他:「買鞋時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
「那可不成,量的尺碼才可靠,我的腳是不可靠的。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人的腦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樣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觀實際,自以為是的人不也像這個揣著鞋尺碼去替自己買鞋的人一樣愚蠢可笑嗎?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民間故事,從故事中感受智慧。
3樓:笑哈哈
回答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鄭國人,想為自己買一雙新鞋子。去集市之前,這個人預先找來一小段繩子,用它比著自己的腳,事先量好自己腳的長短尺寸,然後就高高興興地出門了。
鄭國人來到集市,直奔賣鞋的店鋪,他讓掌櫃拿了幾雙鞋出來,精挑細選了一番,終於看好了一雙中意的鞋子。他正準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誰知走得匆忙,量好尺碼的繩子忘在家裡沒有帶。於是他連忙對鞋鋪的老闆說:
「對不起。瞧我這記性,在家量好了鞋的尺碼卻忘帶了,我得回家取來尺碼才能買鞋。」說完,放下鞋,轉身就往家裡跑。
眼看天色不早了,他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但是,集市已經散了,鞋鋪打烊了,鞋子沒買成。
鄭國人垂頭喪氣地回到家裡,鄰居問他出了什麼事,他就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講述了一遍。鄰居聽了問道:「你買鞋的時候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合適不合適呢?
」這個鄭國人一臉嚴肅地回答說:「那可不成,量出來的尺碼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己親自量好的尺碼,而不相信我的腳。」[2][3]
成語寓意
鄭人買履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死守教條,要注重客觀現實的事實,為人處事要從實際出發。這個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沒買到,成為了笑柄。
現實生活中,的確也存在「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人,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沒有頭腦思考的人,只會看到事物的片面性。處理具體事情的時候,遵循規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要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做個處事靈活而內心中正的人,應當破除偏執,遇事思慮周詳,拿捏有度。
該堅守尺度的時候,便要有擇善固執的精神;該隨機應變的時候,也要有從善如流的態度。如此方能處事圓融,自在無礙。[3]
更多4條
鄭人買履是什麼故事
4樓:匿名使用者
鄭人買履,是先秦時代一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它既是一個成語,也是一個典故,但它更是一則寓言,主要說的是鄭國的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資料的習慣。
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說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一事無成。
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一些書上寫「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鄭國人)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鄭國人)挑好了鞋子,才發現:
「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5樓:蝸愛古詩詞
中國民間故事,從故事中感受智慧。
6樓:春夏秋冬有你真甜
鄭人買鞋忘帶他從家量好的尺碼,返回家中拿碼,等他到集市上時,已經散了。
鄭人買履是一則什麼故事,告誡我們做事
7樓:星願老師
《鄭人買履》是一則寓言故事。
這則寓言故事告誡我們: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說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一事無成。
寓意: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死守教條,要注重客觀事實,為人處事要從實際出發。
原文:《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一些書上寫「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事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
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子。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直接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8樓:生活導師上官姐姐
鄭人買履,既是一個成語,又是一個典故,更是一寓言,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這個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了笑柄。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沒有頭腦的人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的確是有的,而且並不少。
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
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容易碰壁。
9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
「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在家裡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他到集市上去,卻忘了帶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經選好了一雙鞋,想比比大小,發現量好尺寸的繩子忘記帶來了,於是又急忙趕回家去取。等他帶著繩子跑回來時,集市已散,他最終沒能買到鞋。
別人知道後對他說:「為什麼不用你自己的腳試一試呢?」他固執地說:
「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概述:鄭人買履,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既是一個成語,又是一個典故,更是一則寓言。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
寓意:揭示鄭人拘泥於教條的心理,依賴資料的習慣。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10樓:蝸愛古詩詞
中國民間故事,從故事中感受智慧。
11樓:蔚然
無論是說話、辦事還是考慮問題,思想不能僵化,不能只從書本出發,不切實際,這樣行動容易碰壁,要學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12樓:青靄野竹掛碧峰
是寓言故事 告誡我們,要實事求是(即「試之以足」),學會變通,不要教條主義(即「寧信度,無自信也」)的道理。
13樓:官方認證v三鮮脫骨魚
寓言故事,做事要懂得變通,不能太死板,墨守成規
14樓:666兮
是一則寓言故事,告誡我們:做事不能死板,要學會變通
15樓:東塘世紀星
不要只信教條,不顧實際
16樓:匿名使用者
親家公好龍的意思吃什麼?你
17樓:小練喵喵
這是一個啼笑皆非的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鄭國人買鞋的故事,因不懂變通而引發的鬧劇。告訴人們做事要靈活,懂得隨機應變
鄭人買履 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18樓:魚與魚塘
故事: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
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良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它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懂得變通,不要默守陳規,要根據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否則將會一事無成。
故事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9樓:亦夢之城
1、簡介
鄭人買履,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既是一個成語,又是一個典故,更是一則寓言。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
揭示鄭人拘泥於教條的心理,依賴資料的習慣。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2、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一些書上寫「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dù)!」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
「寧(nìng)信度,無自信也。」
3、註釋
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
「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呢?」
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4、啟示
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的人,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的確是有的。而且並不少。
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容易碰壁。
鄭人買履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鄭人買履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叫那個不知道 鄭人買履 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的第一個道理 凡事都要有個標準。我們許多寓言故事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大多數寓言故事裡的主人公都是蠢笨的,被譏諷 被挖苦的,因為他們的言語或者行動曾經鬧出過笑話,是被世人視為另類或者蠢笨的。比如 鄭人買履 這個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要買鞋,他忘了把量腳得出的尺...
請問,鄭人買履是什麼意思,鄭人買履是什麼意思
鄭人買履 鄭國有一個人,眼看著自己腳上的鞋子從鞋幫到鞋底都已破舊,於是準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這個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隨手將小繩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門了。一路上,他緊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來到集市。集市上熱鬧極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擺滿了櫃檯。這個鄭...
鄭人買履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維c成語 從前有一鄭國人,想買一雙新鞋,事先量了自己腳的尺碼,到集市卻忘了帶。於是便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再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鄭人買履告誡人們對待事物要靈活變通 隨機應變,注重客觀現實從實際出發。 雪月森林 道理 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 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死守教條,要注重客觀事實,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