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0心有謙謙結
整體把握
此詩是詩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荊門時所作。隨著船的移動,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變換。作者很自然地描繪了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
頷聯用遊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衝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頸聯通過兩幅美麗的畫面來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圖,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寫夜間的風景;第二幅是天邊雲霞圖,雲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寫黃昏的風景。這麼美的景色,真讓人陶醉!
但是「應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兩句卻突然一轉,由欣賞美景轉入深沉的鄉情之嘆,還是故鄉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萬里之外,還不忍分別。含蓄地抒發了思鄉之情,將全詩用一根無形的線收束在一起,餘音嫋嫋。王夫之《唐詩評選》說「結二句得象外於環中,飄然思不窮,唯此當之。
」全詩運古詩渾壯豪放的氣勢於聲調格律之中。首聯敘事,頷聯頸聯寫景,尾聯抒情。時空廣闊,寫景有靈動之感,情韻悠長。
對「送別」的不同理解:
這兩個字歷來解釋不一:一說指江水送自己離別蜀中,一說贈給送別的友人。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一○)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汝詢《唐詩解》疑「送別」二字為衍文。
2樓:匿名使用者
開頭兩句是總敘,陳述詩人離開家鄉,千里迢迢,乘船渡過荊門。來到古代楚國屬地漫遊。「渡遠」,是「遠渡」的倒寫。
「來從」,是來作之意。看來這兩句並不是什麼驚人之筆,但它與以下詩句都密切關合,絲絲相扣,具有穿針引線、貫串全詩的重要作用。
3樓:香嘉向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於開元十三年(726)辭親遠遊,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渡荊門送別》寫作背景
4樓:四舍**入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仙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
李白在公元724年(開元十二年)辭親遠遊。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此次李白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
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言律詩。原文: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流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連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白話譯文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
高山漸漸隱去平野慢慢舒,江水一片彷彿流進廣闊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雲結成綺麗的海市蜃樓。
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著我萬里行舟。
5樓:一分大概還有
李白一生在四川生活,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6樓: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於開元十三年(725)辭親遠遊,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請大家幫忙查一下歌曲《送別》這首歌的意思和背景來歷!謝謝!急!
7樓:蜻蜓小飛
《送別》是李叔同作詞的一首清涼歌,作曲者是美國的j·p實德韋,它是一首學堂樂歌。學堂樂歌多采用歐美、日本等國歌曲的既成曲調填寫而成。《送別》後來被我國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作為主題歌和插曲。
該曲訴說一種離別之情,唱起來如怨如訴。《送別》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創作的,此時作者已開始接觸佛教,並對佛學有很深的研究,從《送別》詞中,我們或許可以感受到李叔同對當時社會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思考,通過對人生悲歡離合的認知,加上學佛的歷程,作者已悟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之道理,使聽者也悲切地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弘一法師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當時舊上海是一片淒涼。許幻園站在門外喊:
「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邁進。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的叫聲,也沒聽見。
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他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送別》一詞寫的是人間的離別之情,講述的是人間美好之緣,構築的卻是人生的天問風景。在這首清詞麗句中,蘊藏著禪意,是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作品中充溢著不朽的真情。弘一法師的眾多作品,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意蘊和精神。
「一音入耳來,萬事離心去」。大師的作品充滿了人生哲理,寧靜淡雅,給人啟迪。法師的詞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純淨,淡中見真味。
渡荊門送別的寫作手法
8樓:匿名使用者
先寫山勢與流水的動靜結合手法,然後從不同的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使用移步換影手法,全詩表達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
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
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裡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2023年中國的歷史背景( 送別 這首歌的出現有什麼歷史意義),及意義。
9樓:匿名使用者
【注 釋】:這是弘一法師未出家前所作送別歌,曲調極為優美,相信看過電影《城南舊事》都不會忘記這首優美的歌吧!
【評 析】:弘一(1880—1942),近代佛學大師。俗姓李,名叔同,天津人,曾留學日本。2023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2023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由於這首詩無上的藝術成就,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對它有所引用。
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下句是
合起來是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意思是 仍然懷念故鄉的水,是它把我的小船送到了萬里之外。渡荊門送別 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詩鑑賞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對峙,形同荊...
《渡荊門送別》中「來從楚國遊」中「從」的意思
海蔘燉黃瓜 從 是介詞,向 的意思,表示 來 的目的地是楚國。一 出處 唐代李白的 渡荊門送別 二 原文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三 釋義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
《渡荊門送別》與《旅夜書懷》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李白寫 渡荊門送別 是青年時代,開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 出蜀遊歷時而作。旅夜書懷 是杜甫晚年 即唐代宗永泰元年 公元765年 杜甫辭去了幕僚的職務,帶家眷離開成都,經渝州 今重慶 乘船到雲陽縣雲安鎮途中而作。兩詩相差的年代剛好40年 2 心境不一樣,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開闊,神蕩胸襟,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