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100度新人
合起來是: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意思是:
仍然懷念故鄉的水,是它把我的小船送到了萬里之外。
〈渡荊門送別〉
李白渡遠荊門外,
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里送行舟。
李白詩鑑賞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對峙,形同荊州門戶。在到達荊門之前,李白應該在四川境內水流湍急的三峽中顛簸了好些天。
詩的首二句雖平敘事實,其語氣卻是十分興奮爽朗的。
荊門以外便是春秋戰國時楚國的故地,在三國時又曾是蜀主劉備起家的地方。詩人提到「楚國」這個歷史地理的概念,自然能引起讀者有關歷史文化的一些聯想。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十字勾勒出了荊門的地理形勢和壯闊景觀。這裡的寫景,角度是移動著的,而不是定點的靜的觀察。
這從「隨.盡—— 入.流」四字型現出來。
因此這兩句詩不僅由於寫進「平野」、「 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擴;而且還由於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
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後,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描寫的是明月與雲海,詩人酷愛明月,在三峽地帶,山嶂遮日,看不到水天相接雲霞,幻生和明月高懸的景象。而「江入大荒流」後,水勢平緩,月的倒影也能清楚地看到了,所謂「上下天光」(范仲淹),尤為可愛。而水天之際的雲霞變幻,又使詩人如睹海市蜃樓的奇觀。
前六句都著眼於初到荊門的觀感,充滿詩人對生活新天地的禮讚和陶醉。「一生好入名山遊」的詩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新鮮與喜悅之情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離開生活已久的故鄉,又不免使他心生繾綣之情。「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十字,是充滿了由衷感激之情的。「仍憐」云云,語氣極輕柔婉轉,而分量厚重。
至此,詩人寫出了初下荊門時他複雜感情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2樓:匿名使用者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3樓:匿名使用者
〈渡荊門送別〉
李白渡遠荊門外,
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里送行舟。
渡荊門送別背景,《渡荊門送別》寫作背景
整體把握 此詩是詩人開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 出蜀至荊門時所作。隨著船的移動,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 變換。作者很自然地描繪了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頷聯用遊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衝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頸聯通過兩...
《渡荊門送別》中「來從楚國遊」中「從」的意思
海蔘燉黃瓜 從 是介詞,向 的意思,表示 來 的目的地是楚國。一 出處 唐代李白的 渡荊門送別 二 原文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三 釋義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
《渡荊門送別》與《旅夜書懷》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李白寫 渡荊門送別 是青年時代,開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 出蜀遊歷時而作。旅夜書懷 是杜甫晚年 即唐代宗永泰元年 公元765年 杜甫辭去了幕僚的職務,帶家眷離開成都,經渝州 今重慶 乘船到雲陽縣雲安鎮途中而作。兩詩相差的年代剛好40年 2 心境不一樣,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開闊,神蕩胸襟,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