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回好
崔顥,汴州(開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長於寫詩,系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
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裡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這些都是為了什麼?很值得人們思考。
一、《黃鶴樓》詩成就了崔顥
[編輯本段]
武昌黃鶴樓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歷**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巨集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歎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
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唐詩三百首》是後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可見對此詩的器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有人說此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
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另一首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雖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託,並非完全寫景。
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鳳凰臺》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的痕跡。
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於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的。《滄浪詩話》(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雖然有爭議,如胡應麟稱杜甫的《登高》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確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回,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2樓:七月在野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7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 唐代詩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為司勳員外郎。
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歎。《全唐詩》收錄詩四十二首。
3樓:凌晨
是這個顥,它的意思是白而發光
灝是廣闊無邊的意思
崔顥,這麼奇怪的灝你為什麼會認識呢~
4樓:
崔顥這個顥,它的意思是白而發光 灝是廣闊無邊的意思 л
5樓:豬肉炒粉
崔顥(704?-754),開封人,開元進士,官司勳員外郎。早期詩多寫閨情,流於浮豔。後歷邊塞,詩風變為雄渾奔放。詩人的《黃鶴樓》被認為是寫黃鶴樓最好的一首。
6樓:永恆黃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7樓:匿名使用者
崔顥要是我說錯了你把我蛋砸了
因為我也姓崔
這個人我記類超級清楚
有關崔顥的《黃鶴樓》古詩寫作背景介紹,和詩人簡介。(100字)
8樓:不咩
1、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記》);又傳說費禕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
這首詩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創作了這首詩
2、詩人簡介
崔顥(704?—754),唐代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
開元十一年(723年)登進士第。唐玄宗開元(713—741)後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門下任職。唐玄宗天寶(742—756年)初年,入朝為太僕寺丞,官終尚書司勳員外郎。
其前期詩作多寫閨情,流於浮豔輕薄;後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大振,忽變常體,風骨凜然,尤其是邊塞詩慷慨豪邁,雄渾奔放,名著當時。《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
擴充套件資料
作品鑑賞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於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1、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詩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髮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
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2、是氣象恢巨集、色彩繽紛的繪畫美。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之形勢。
頷聯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雲繚繞的壯觀。頸聯遊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
3、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巨集;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雲、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於繪畫美。
9樓:雨裡的月亮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
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巨集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歷**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簡介
崔顥(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士,(約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的作品『黃鶴樓』被嚴羽稱為「七律第一」。
他才思敏捷,擅於寫詩,唐代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裡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這些都是為了什麼?很值得人們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巨集偉。作品有《崔顥集》。
崔顥(公元704?- 754年),汴州人。開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進士第。
天寶中為尚書司勳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豔,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
後遊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
顥至獻詩,首章雲:「十五嫁王昌。」邕叱曰:
「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入。顥苦吟詠,當病起清虛,友人戲之曰:
「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詩瘦耳!」遂為口實。天寶十三年卒。
有詩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他詩名很大,但事蹟流傳甚少,現存詩僅四十幾首。
10樓:織夢的淚珠
詩人簡介
崔顥(公元704?- 754年),汴州人。開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進士第。
天寶中為尚書司勳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豔,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
後遊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
顥至獻詩,首章雲:「十五嫁王昌。」邕叱曰:
「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入。顥苦吟詠,當病起清虛,友人戲之曰:
「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詩瘦耳!」遂為口實。天寶十三年卒。
有詩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他詩名很大,但事蹟流傳甚少,現存詩僅四十幾首。
11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詩人身處異鄉,因而獨自登上黃鶴樓,抒寫了詩人懷家思鄉的情懷。全詩氣象雄渾,蘊意深厚。
作者可以百科裡去瞧一瞧!!(很方便的!)
唐朝著名詩人--崔顥。崔顥 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為司勳員外郎。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
12樓:在漢仙岩打羽毛球的廣玉蘭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家作
13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著名詩人--崔顥。崔顥 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為司勳員外郎。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
黃鶴樓崔顥寫作背景
14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崔顥,具體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記》);又傳說費禕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這首詩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創作了這首詩。
原文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
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有關崔顥的《黃鶴樓》古詩寫作背景介紹,和詩人簡介
不咩 1 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 又名蛇山 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 見 齊諧記 又傳說費禕登仙駕鶴於此 見 太平寰宇記 這首詩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創作了這首詩 2 詩人簡介 崔顥 704?754...
黃鶴樓是誰建立的
wjia佳醬 黃鶴樓建於三國時期,重建和維修了10次。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 公元223年 三國時期該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 軍事樓 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 遊必於是 宴必於是 的觀賞樓。唐代詩人崔顥在此題下 黃鶴樓...
現存的黃鶴樓是哪一年建成的,現存的黃鶴樓是那一年建成
現存的黃鶴樓是1985年建成的。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東吳黃武二年 223年 三國時期黃鶴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 軍事樓 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 遊必於是 宴必於是 的觀賞樓。唐永泰元年 765年 黃鶴樓已具規模,然而兵火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