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顥的《黃鶴樓》之所以為李白所稱道,是由於其內容的高妙嗎

時間 2022-10-31 02:45:02

1樓:匿名使用者

題詠黃鶴樓的作品很多,但舉世公認崔顥的《黃鶴樓》堪稱絕唱,連大詩人李白也因「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擱筆,那麼,崔顥《黃鶴樓》詩究竟好在何處呢?這涉及對黃鶴樓本質特徵的把握。因為就得江山形勝而言,黃鶴樓的俯瞰江漢,與滕王閣的前臨贛江和岳陽樓的下臨洞庭,三者難分優劣;就構築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仲之間。

設若從這些方面落墨,既使有生花妙筆,充其量只能彷彿其狀貌。崔顥《黃鶴樓》詩高明之處在於:它根本捨棄了黃鶴樓位置、形制等這些外在特徵,而緊緊圍繞它的得名這一根本要素大做文章。

而就得名論,黃鶴樓與神奇傳說相聯絡正是它魅力之所在,為岳陽樓、滕王閣所難於匹敵。詩的前兩聯寫身在黃鶴樓下仰觀寥廓天宇所見所感。當詩人第一眼看到黃鶴樓時,無窮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於此升飛的故事。

那位「昔人」本來也是凡夫俗子,由於學仙得道,羽化登入仙境。後來他乘黃鶴重遊舊地,黃鶴樓應當記得他的仙風道骨。那黃鶴自然也是得道的仙鶴了,自那次飛過眼前這一片天空後,再上,還是屬於人間。

面對白雲,詩人意識到宇宙中時間的永恆和人生的短促。雖然沒有發生一連串《天問》式的感慨,但讀者已感覺到詩人心潮的起伏,領悟到詩人藉助「黃鶴」、「白雲,,等意象所傳達出的關於宇宙、人生真諦的思考。前四句詩好就好在它是因黃鶴樓而觸發的,不能移於別處。

它是自然而成,如衝口而出一般,絲毫沒有斧鑿的痕跡。它是形象化的,並沒有將思想和盤托出,卻能讓人低迴思索於無窮。這樣寫,雖然沒有具體描繪黃鶴樓的形態,卻成功地展示了它的精神風貌。

詩的後四句轉換角度,寫登上黃鶴樓俯視江漢所見所感。詩人居高臨下,如從天上觀察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這感慨也是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與寥廓的宇宙空間相比,人世間的距離感應該是微不足道的,晴日下,遼闊的江漢平原上景物歷歷在目;鸚鵡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鄉關卻很遙遠,非目力可及。

人一生的活動範圍實在太有限,與仙人相比,真像翱翔蓬蒿之間的小雀與展翅九萬里的大鵬鳥一樣懸殊。至於從時間角度言,人的壽命以歲月計,積日成月,積月成歲,轉眼之間便是百年,一個人的一生就過完了,比起「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的冥靈來,已經短得可憐;比起「天上方七日,世上幾千年」的神仙來,更不可同日而語。在人世這個空間和人生這段時間的座標繫上,此時此地的我處在什麼位置?

當此一日將暮、江上煙波泛起之際,身在黃鶴樓上的「我」真說不清楚。可見詩人之「愁」有豐富的內涵,不是單單為了鄉愁。後四句中,寫景比較突出,但都是信手拈來的眼前景,作者並非著意刻畫;特別是當這些景語融入詩人深沉的感慨後,它們作為景物的特徵更趨淡化。

推知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之語,很大程度上為此而發。

前人推許此詩,有人說它「鵬飛象行,驚人以遠大」(王夫之語),有人說它「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潛語),都是著眼於此詩意境的開闊和運筆的飄逸,這正是此詩藝術魅力之所在。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在高妙形容的同時,表達了淡淡的思鄉之情。

3樓:懂得人始終會懂

李白一生15度吟詠黃鶴樓,卻沒有一次直接以黃鶴樓為題作詩。也許是崔顥的那首《黃鶴樓》的臺階實在太高,使「才高八斗」的李白也深感無法逾越,進行正面交鋒。但始終心存不甘,耿耿於懷,試圖另闢蹊徑,與崔某人再較高下。

但作為「斗酒詩百篇」的一代「詩仙」,李白畢生的最大遺憾,莫過於在他所鍾情的那座黃鶴仙樓的一次又一次吟誦中,始終無法超越那位河南人崔顥。

黃鶴樓與崔詩成為李白終身難釋的一個情結。

為什麼李白寫的黃鶴樓沒有崔顥寫的好? 30

4樓:解藥裡下毒吧

也不能絕對地說是李白寫的沒有崔顥好。事實是李白準備在黃鶴樓上題詩的時候看了崔顥寫的詩,他認為崔顥的詩可以稱為是千古絕唱,覺著自己寫不出可以超越崔顥的作品,所以慨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種謙虛或者說是文人與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倒並非是說李白真就寫不出比崔顥好的作品。

後來,李白在金陵鳳凰臺上做了《登金陵鳳凰臺》這首詩,成為後世公認可以和崔顥的《黃鶴樓》相媲美的作品。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李白當時的慨嘆只是覺得崔顥的詩同樣道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而已。

附上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你也可以有一個對比閱讀: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李白當時的處境和崔顥的不同(崔顥相對慘一些),所以崔顥更是有感而發。

6樓:想念四葉草

因為崔顥寫的可能更有詩意一點

崔顥的《黃鶴樓》內容是什麼?

崔顥《黃鶴樓》的背景。 20

7樓:老實滴小葉子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巨集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

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

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

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8樓:愛的教育諮詢師

回答您好,寫作背景: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創作了這首詩。

首聯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鶴歸去引出黃鶴樓;頷聯緊承首聯,說自從仙人離去,黃鶴樓已經歷經千百年之久;頸聯詩意一轉,進入景物描寫,寫晴日在黃鶴樓所見之景;尾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黃鶴樓》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翻譯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裡,千萬年來只有白雲飄飄悠悠。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更多8條

《黃鶴樓》中 詩人在尾聯中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

9樓:

作者引用了一個疑問句:「日暮鄉關何處是?」這樣寫比用普通的陳述句可以更突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思鄉感情。而且作者也是站在黃鶴樓上向下俯視長江暮色蒼茫,煙霧沉沉,觸景生情,勾起了鄉愁。

10樓:匿名使用者

黃鶴樓崔顥

昔人來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源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是詩人對朋友故去的悲哀之情的寄託,借神話傳說,抒發自己對朋友"一去不復返"的思念.同時,這個朋友是詩人重要的經濟**,朋友的離開,使本來已經窮困潦倒的詩人再一次陷入的生活的拮据,"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暗指詩人居無所安、食無所求的生活。

最後一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借指年紀已經不小的詩人,對天地之大卻沒有容身之地的窮困生活的感慨。自問「日暮鄉關何處是」,對老無所依的無奈的感慨。

總之,這首詩主要是紀念朋友的故去,借題抒發自己對身世流離失所的感嘆。

11樓:鶩灬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6393830

12樓:匿名使用者

詩句了了數字卻蘊涵詩人的感情波瀾,像是詩人的疑問,實是詩人思鄉的吶喊,無人回答,無法說盡,所以一句「煙波江上使人愁」來結束,此時詩人情緒稍有平和

崔顥《黃鶴樓》與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那個更好?你更喜歡哪一首?

13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是催好的好一些,因為李白遠渡荊門外時路過了很多地方,當然也到了黃鶴樓,他先也先留下自己寫的詩,可是當他看到崔顥寫的《黃鶴樓》時覺得自己的詩沒有他的好,所以沒有留下,我便覺得崔顥的《黃鶴樓》寫得好

14樓:

《黃鶴樓》是佔了先機!理由如下:

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里。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

15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還用問,當然是前者

黃鶴樓翻譯,崔顥《黃鶴樓》的完整翻譯

翻譯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原詩 黃鶴樓 唐代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

黃鶴樓古詩詩眼是什麼,崔顥的古詩《黃鶴樓》中,全詩的詩眼是哪個字

兩個 空 字是全詩的詩眼。後文的 愁 字與前文的 空 字遙相呼應,體現詩人難以名狀的愁緒。崔顥的古詩 黃鶴樓 中,全詩的詩眼是哪個字 崔顥的古詩 黃鶴樓 中,全詩的詩眼是 愁 字。該詩中的 愁 字鮮明直接的的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抒發了作者憂愁懷念的感情。黃鶴樓 唐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

有關崔顥的《黃鶴樓》古詩寫作背景介紹,和詩人簡介

不咩 1 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 又名蛇山 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 見 齊諧記 又傳說費禕登仙駕鶴於此 見 太平寰宇記 這首詩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創作了這首詩 2 詩人簡介 崔顥 70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