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香包不同的形狀和圖案有什麼含義

時間 2022-03-30 08:55:02

1樓:資鈴

香袋的式樣很多,有雞心形的,虎頭形的,菱角形的,辣椒形的。

端午節帶香包什麼含義

2樓:匿名使用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

「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鬥雞趕免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緻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端午節傳說佩戴香包有什麼之意?急需。。。。。。。。。

3樓:舞璇瀅

端午節佩戴香包有避邪驅瘟和保命吉祥的意思。

在古代,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絲線縫製而成,內部裝有各種香料,戴在孩子胸前,不僅美觀大方,香氣撲鼻,還有驅避蚊蟲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

農曆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彩線系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併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

擴充套件資料

端午節的習俗:

1、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2、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

3、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

4樓:傾城貔貅

端午節佩戴香荷包源於公元前278年,楚國民以「簡棕」(即竹簡貯米)投入汨羅江祭奠屈原,使魚不損傷其遺體。

又據《初學記》中記載:漢光武年間,長沙人歐回,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屈原官名)對他妻子託夢說:「你們祭祀的東西,被江中蛟龍偷走了,以後可以用艾葉包住,五色線捆好,蛟龍最害怕這兩樣東西」。

於是其妻就用竹簡制粽,並纏上五色絲線投入江中。

後來世代相傳,發展為端午節食品及五色絲線纏粽子的民風民俗。到後來,人們又用五色彩線纏、繡各種各樣的香荷包,這種古俗愈演愈烈,據古樂府《孔雀東南飛》中描寫:「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

又如:《紅樓夢》書中寫道:「(寶玉)因忙把衣解了,從裡面衣襟上將所繫的荷包解了下來。

」這裡的香囊、荷包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端午節所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義辟邪、薰香、定情物不免也夾雜在其中。元代雜劇就提到這種香荷包,讓馳聘疆場的武士佩戴在身邊,是用來裝針線的,大的像錢包,小的似手袋。

5樓:曉秋槓槓

每逢端午節,尤其是婦女和兒童,都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燻草等。

事實上,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

6樓:倩兒

端午節佩戴香包有驅邪之意。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

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7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佩戴香包有避邪驅瘟和保命吉祥的意思。

8樓:時紫珊

有驅邪之意。◕‿◕。

端午節帶香包什麼含義

9樓:向秀芳虎錦

1.端午節為何叫「端午」?原來,「端」是「初」的意思,「初五」就是「端午」,按照中國曆法,五月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就是「端午」了。

2.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

10樓:愛瑤家溪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

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

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鬥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緻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端午節香包有什麼好處

11樓:賴建明巫露

農曆的五月五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過端午節,而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於醫藥不發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香氣使夏天的蟲菌不來侵擾,這就是香包的

香包起源。  香包本身其實只是一個把香料包起來的布包而已,但是由於古代婦女人人都做得一手好針線,所以香包的製作越來越精緻,也越來越有可看性。尤其是經由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香包,更蘊涵了一分深摯情意。

把它當做禮物送人,那份溫馨,就不是一張問候卡可以代替得了的。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它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

五月俗稱毒月,根據風土誌記載,農曆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彩線系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併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做香包是婦女們表現女紅手藝最佳機會。從香包圖案和繡工可以看出製作者的手藝。

12樓:匿名使用者

戴香包,各地都有。每逢端午節,尤其是婦女和兒童,都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

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燻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紅兜肚,有鬥邪必勝的效果。人們熟悉《白蛇傳》的白娘子,就是因為經不起許仙的勸誘,喝了雄黃酒才顯露了原形的。其實早在《抱朴子·登涉》中就有記載:

「黃帝欲登園丘,其地多大蛇,廣成子教之佩戴雄黃、其蛇皆去。」後,這個記載被美國人w·愛伯哈德拿去,在他編撰的《中國文化象徵詞典》中,就這段記載作了如下說明:「黃帝部族發生了大瘟疫,聽說廣成子醫道高明,派人前去討教醫治瘟疫的辦法,廣成子用雄黃裝包,讓他倆戴在身,結果病治好了。

」這一說法倒也有科學的道理。在遠古時代,廣成子其人既是巫師又是醫生,可見香包在我國遠古時代就有了。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

要說香包先說雄黃和雄黃酒。雄黃許多地方都盛產,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雄黃釀成雄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

」即在酒里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藥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

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後來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燻草等原料製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

香包以藥物之味,經口鼻吸入,使經脈大通,祛邪扶正,以達到祛病強身之功效。況雄黃、艾葉、燻草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而蛇蟲聞之遠遁,既減少了傳染源,又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13樓:匿名使用者

驅蚊蟲 漂亮

少數民族作為定情物

端午節送香包的意義?

14樓:匿名使用者

每逢端午節,尤其是婦女和兒童,都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燻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紅兜肚,有鬥邪必勝的效果。

人們熟悉《白蛇傳》的白娘子,就是因為經不起許仙的勸誘,喝了雄黃酒才顯露了原形的。其實早在《抱朴子·登涉》中就有記載:「黃帝欲登園丘,其地多大蛇,廣成子教之佩戴雄黃、其蛇皆去。

」後,這個記載被美國人w·愛伯哈德拿去,在他編撰的《中國文化象徵詞典》中,就這段記載作了如下說明:「黃帝部族發生了大瘟疫,聽說廣成子醫道高明,派人前去討教醫治瘟疫的辦法,廣成子用雄黃裝包,讓他倆戴在身,結果病治好了。」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

要說香包先說雄黃和雄黃酒。雄黃許多地方都盛產,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雄黃釀成雄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

」即在酒里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藥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

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後來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燻草等原料製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

香包以藥物之味,經口鼻吸入,使經脈大通,祛邪扶正,以達到祛病強身之功效。況雄黃、艾葉、燻草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而蛇蟲聞之遠遁,既減少了傳染源,又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吃粽子 賽龍舟 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啊 屈原跳江死了 人們怕魚把他的屍體吃掉 於是就往江裡扔粽子餵魚 時間長了演化成現在這樣 我很沉痛的回答你 是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端午的習俗 來歷,吃粽子的節日。端午節過節時間在農曆五月初五,節日習俗,划龍舟,吃粽子。這個端午節的來歷曾經有一位詩人...

端午節的來歷或風俗,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端午的習俗 來歷,吃粽子的節日。端午節過節時間在農曆五月初五,節日習俗,划龍舟,吃粽子。這個端午節的來歷曾經有一位詩人捨身救國所以才有的這個節日,每到這天所有人都會...

端午節的習俗和故事有哪些,端午節有哪些民俗故事?

閎耘谷幹 這要從端午節的由來說起。端午節歷史悠久,距今已有至少兩千年的歷史。目前,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學界說法不一。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兩種說法是起源於惡日禁忌和紀念屈原,此外還有紀念吳國名相伍子胥 晉國名士介子推 越王勾踐 孝女曹娥,以及起源於龍圖騰等說法。古人認為,五月是 陰陽爭,死生分 的月份。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