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無住生心,是佛菩薩的境界。
無住,即無妄想、分別執著心;生心,即雖無心而照樣大做夢中佛事,利樂有情眾生。
無住,就是真空;生心,就是「妙有」。
六道眾生不但妄想執著成性,因而「有住」,而且所生之「心」,只不過隨順業力,不過是「惡有、幻有」,**會「妙有」!
四聖法界,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只有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摩訶薩」,大菩薩才到「無住生心」那個境界。
「全放下,結果變成空了」。。那是小乘鈍根阿羅漢的境界,羅漢放下的外在的「事相行為」,叫取色滅空,所以灰身泯智。
而菩薩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所以才能內心如如不動而照常做事,外不著做事的相。
正如智者大師所言,佛教無非戒定慧,修行路上,無非是定慧均等而已。羅漢定多慧少,不見佛性;菩薩慧多定少,雖見佛性而不分明。
故壇經雲: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慧),於第一義而不動(定)。」
2樓:昂然且歡喜丶茱萸
無所住與有所住,前面比後面的心量更大,並不求回饋
其實,說來說去,就是教人不要執著而已,無欲則剛嘛
3樓:
怎麼會有「有所住生其心」?圓覺經雲,"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即是對世間萬事萬物不執著,不認同。
才會生髮出離幻即覺的觀照力,那個能夠旁觀的心才是無始以來的你。在未找到這個心之前,所有的學識和修行都是薰陶,還沒有真正摸到佛法的門。所以 金剛經裡的「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講空的。
當你把自己這個沾染世俗的分別心拋開的時候,才能找到自己的那顆輪迴不死的心。阿彌陀佛。
4樓:匿名使用者
無所住生其心,也就是隨緣就勢。有所住生其心,就是刻意追求。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5樓:累劫修行
心有所住,則著幻相;心無所住,則見實相。
6樓:匿名使用者
空也是執著,執著於無所住本身也是有所住
「一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別人的思想不代表是你的思想,所以不要問,應該自己悟!這句話告訴你的是一個方法,本身的意思好無意義.你應該學會理解這句話背後所指..............
8樓:匿名使用者
無所住,我覺得應該理解為對什麼都不在乎,或者對什麼都不往心裡去比較合適。比如有些和尚,不受戒律束縛,吃肉喝酒,但是修為反而要高,就是因為他們,明白什麼是「心無所住」。生其心,這個心指的是菩提心。
為什麼無所住就能生出菩提心呢?其實菩提心不僅僅指大善心,也指清淨心。(上述為個人理解,如有不對望指點。)
9樓:匿名使用者
我理解的意思是:沒有住處,但很想有住處,形容有志氣,不認輸;現在沒有,但可以創造,創造之後就有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吧應無所住,即是掙脫一切束縛。而生其心,即是解脫後自我與客觀物質世界不可分別的實性。應無所住,你要做到離三心破四相我法皆空。
如果對客觀現實的領悟不被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所束縛,不被自我的執見、領悟的極限、他人對自己的影響及所研究問題現有的認識,學術水準的限制和影響,就會悟入客觀世界的真實當中。不執著領悟到境界的真實,領悟的體性與客觀世界存在的體性融匯貫通沒有分別,則無需領悟便會進入世界的真實當中。這便是離三心破四相我法皆空。
這是認識世界的手段,亦是對真諦認識的本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它強調的是對掙脫一切束縛而生出的心的體驗和把握,也可以說是由於這種至性或實性的作用才使我們領悟到了事物的真諦,或者說自性即是自我的實性。
11樓:
應該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誤用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釋義:出自《金剛經》。關鍵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對世俗、對物質的留戀程度;心,指的是人對佛理禪義的領悟。
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留戀,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與般若心經中「空即是色」義同。意即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
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
道理:應無所住指的是智慧的義理,相應你還有執著的分別意識,而對應生其無所住之心!這是指明你修心的方向。
12樓:匿名使用者
你應該多打幾句。連線起來才好理解啊
什麼叫無住生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13樓:深眠者
原文應該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關鍵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對世俗、對物質的留戀程度;心,指的是人對佛理禪義的領悟。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乃體用並顯。云何體用?「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 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
「應無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無,方是金剛本旨。所以六祖聞此二句,立時悟道。然則六祖何以一聞便悟?當知六祖乃肉身菩薩,早已見性。何以故?
試看六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於此偈語,知六祖已悟無住本性之體,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
傳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體用不二之理。後來即依此教化學人,大振宗風。可見這兩句經,非常重要,望大家特別注意。
14樓:匿名使用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經,是金剛經中最緊要的關節,今略說之。金剛經是實相般若,佛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可以開學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剛經,都是破相顯體。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乃體用並顯。云何體用?「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
「應無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無,方是金剛本旨。所以六祖聞此二句,立時悟道。然則六祖何以一聞便悟?
當知六祖乃肉身菩薩,早已見性。何以故?試看六祖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於此偈語,知六祖已悟無住本性之體,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傳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體用不二之理。
後來即依此教化學人,大振宗風。
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
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
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
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願無盡之菩薩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無我心。
如是等心,皆是無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淨心,亦即是佛心。而眾生所生之心,乃貪心、我執心、貢高心、差別心,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心。
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業識心,亦即是眾生心。所以者何?因眾生處處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淨,心不清淨,即不能悟得實相真心。
故學佛人慾悟實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則一切不住,真心自見,即是道心。道從心生,心由道見。講到究竟,這一個道字,也不可說。
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此理微妙,初學人不易領悟。佛要人領悟實相無相,離念即是真心,故說「應無所住」。
佛又要人領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說「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來似覺矛盾,其實就是如是。
15樓:匿名使用者
無住就是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無住,無妄想就生真心。離我人眾壽相,離我人眾壽見。阿彌陀佛!
16樓:匿名使用者
例如,你看到一個杯子,你的思想如果抓住杯子不放,這就是「住」了杯子。而生其心就是自然生起,可以倒過來理解:自然生起無所住的心,「心」只是為了便於理解,因為你覺得你有心,你也是有所住了。
17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叫無住生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宗教] (*^_^*)
18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的講就是無所執著真心就會顯現。不執著一切的言語,文字,觀念及意識思維等等,例如。如執著於影像,便看不到鏡子的存在。當然以上也是方便說而已
19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要會的不是意思
舉個例子,自己心裡數12345,數完了,心裡會去糾結12345麼,立刻就過去了
因為不值得去糾結,心裡的任何念頭都像12345一樣,不值得去糾結,就無所住了
就到了想的盡頭
說著很簡單吧,自己去試試,哈哈
20樓:寶馳維修中心
心如劣猴總是不安分,那麼用懺悔心和忍辱心和大悲心鎖住他就是有所住,那麼無所住就是斬斷鎖鏈心無掛礙從此不安分的心就平靜如水,般若智慧如影隨形不就是無所住嗎?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21樓:瀛洲煙雨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
詳細解釋:
(1)關鍵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對世俗、對物質的留戀程度;心,指的是人對佛理禪義的領悟。
(2)此真心不是能對外境乃至內定境有了知、覺知的意識覺知心。更不是修成動中定力時,能於六塵清楚分明卻淨念相繼的意識定心。
(3)因為這都是意識相應境界,不離所接觸了知的境界,以及能接觸了知的意識覺知心,不離能所故。此乃妄心境界,不論境界有多勝妙,不論能入定多久,清明多久,都是意識相應境界,非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教術語,出自《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無住心、非心。與般若心經中"空即是色"義同。
意即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
故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我國禪宗六祖惠能未得法前,五祖弘忍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得傳衣缽。(六祖壇經行由品)
22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解釋清楚明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第十篇,意思是說:做事不要去祈求結果,但要有認真去做的心。
放在俗世簡單來說:就是你只管按你的本意去做,不要去擔心做出來的結果。 這樣就沒有困憂了。
23樓:蘇寧電囂
金剛經裡面最精髓的一句話了,這句話分前後來解,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說清楚點就是不著相的意思,你對眼前的東西知道是假的,是無常的,你就不會放在心上了,就是不著相了,你不著相了,就不會把這個事放在心上,這就是無住,什麼事情都沒有放在心上,心就空了,即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什麼煩惱,生死,無明都不重要了,知道這一切都是空性,也就是心經所講的,色即是空,都是空性,若執著於無住,又落於偏空,當知真空不空,靈性還在生般若心,慈悲心,菩提心,妙明真心,這個是真的,身相有生滅,而靈性,也就是很多人要悟的,明心見性的,靈性沒有生滅的,而生其心是真心,或者叫清淨心吧,應無所住是本體,而生其心是妙用,真空妙有,
應如何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兩句經,是金剛經中最緊要的關節,今略說之。金剛經是實相般若,佛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可以開學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剛經,都是破相顯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兩句,乃體用並顯。云何體用?應無所住 是體,而生其心 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應無所住 既不著有,而生其心 亦不落無...
佛學(教)中無住是什麼意思,佛法裡「無住生心」是什麼意思?
莫文靈雲南 無住 佛教解釋 佛教語。實相之異名。謂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所住著,隨緣而起,故云無住。故無住者萬有之本也。佛教稱 無住 為萬有之本。淺釋無住,為實相的別名,大乘經典皆以此為主旨。一切法 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 本來沒有自性,自性為空,所以沒有所住,一切法皆是因緣相合而生 道家所說的五...
應無有所住,不生是非心。諸相非實相,有為皆幻影。這出自哪裡啊是誰寫的啊
可能是富堅義博吧,一個漫畫家,這段話出現在他的 幽遊白書畫集 裡過。諸相是指諸物,諸物就是指萬物 假象 幻相,因為這些都是虛假 暫時才形成的現象,所以是假的,是虛幻,人為什麼要吃?就是因為人是假的,它們要通過吃才能維持這個假象,其他事物也是一樣。只不過非生命的實物,它們是通過更細微的分子等來維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