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知識,蒙古族的資料

時間 2022-06-13 14:30:05

1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族,現有人口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特別是明代以來,在歷史、文學、語言、醫學、天文、地理等方面,對祖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民間文藝方面,「好力寶」是蒙古族中流傳很廣的一種演唱形式,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

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

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為內蒙古、衛拉特、馬爾虎--布里亞特三種方言。

2樓:張忠良

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種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人種屬於純蒙古人種,是黃色人種的代表民族,語言為蒙古語。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佈在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肅等省區以及俄羅斯。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名稱。正史始見於《舊唐書·北狄傳》,稱「蒙兀室韋」。

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 詳細請看http:

蒙古族的資料

蒙古族競技的知識 急!!!!!!!!!!!!!!!!!!!!!!!!!!!!!!

3樓:白向燕

在長期的歷史交往中,各民族體育得以相互交流,對外來體育文化具有相容性

遠在12世紀以前,蒙古族的首領們每當舉行大會時,除了制定法規、任免**、分封獎懲外,還要舉行規模較大的「那達慕」活動。摔跤、射箭、賽馬已經成為那達慕的主要活動內容。歷史上的那達慕,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中的某一項比賽。

公元2023年銘刻的《成吉思汗石文》說,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刺子模,為了慶祝勝利,在布哈蘇齊海的地方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那達慕大會,會上舉行了射箭比賽。2023年,忽必烈作了蒙古大罕,建都開平;2023年遷至燕京(後稱大都,今北京);2023年改蒙古國號為「元」;2023年滅南宋,統一了中國,那達慕活動也就更為廣泛地開展起來。13世紀,旅行家馬可·波羅曾記述過海都王的公主阿尤剌克以摔跤比賽的方式選擇配偶的情景。

公主身穿華麗的粉色掖跤服,摔倒了所有前來應戰的英俊青年。她還勇敢地衝入「敵陣」,從馬上抓回了對方的勇士。這說明元代的那達慕,身強力壯的婦女也能參加。

元代曾專門設立「校署」,統一管理全國的摔跤事務。14世紀末記載蒙古族風俗習慣的文獻中有:那達慕開始時,蒙古族長者舉起盛滿鮮奶的銀碗,高聲朗誦祝頌詞。

蒙古族有很多關於那達慕的祝頌詞,如土爾扈特蒙古族射箭祝頌詞中說:「你擎起了萬鈞弓。啊,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猶如滿月,『啪』地撒放釦環。

你能射倒聳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飛翔的大雁……」 清代那達慕的發展 清代,那達慕愛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遊藝活動,活動的規模、形式和內容都有了更大的變化。清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召集克什克騰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魯特旗等十個旗的王公和札薩克諾顏,在克什克騰旗黃崗灤綠波萬頃的大塔拉中舉行了一次重要的集會,會中進行了規模較大的那達慕活動,這就是清史上著名的「昭烏達塔拉盛會」。2023年,渥巴錫率土爾扈特蒙古族部落歷時八個月,歷經千辛萬苦,從伏爾加河流域歸來,乾隆皇帝於九月在避暑山莊舉行盛大聚會。

國內各民族首領、蒙古各盟、旗的王公、札薩克鹹集,規模之大是空前的。避暑山莊舉行了包括射箭、賽馬、摔跤在內的各種文娛體育表演和圍獵活動,乾隆皇帝不僅親自參加,還厚賞了各部眾。清代的蒙古族王公以蘇木、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那達慕大會,對得勝者分等級給予獎賞和稱號。

小型比賽中的摔跤冠軍,一般獎一隻羊或幾塊磚茶。比較大型的摔跤比賽冠軍獎一匹全鞍馬。有眾多摔跤手參加的盟級大型比賽,則獎給冠軍的是戴銀鼻鋦、背馱珠寶綢緞九九八十一件賞物的白駱駝。

蒙古族介紹

4樓:擁之則安

(* ̄rǒ ̄)摳鼻屎和(*´◐∀◐`*)智障

關於蒙古族的各種資料

5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族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對亞歐歷史程序產生過巨大影響。全球蒙古民族共約有820萬,主要分佈在中國、蒙古國(約240萬)、俄羅斯(約70萬)三個國家。中國境內的蒙古民族總人口目前正在接近或超越500萬。

主要居住於內蒙古自治區,全區現有蒙古族人口約達到380萬;其餘多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和布賽爾蒙古族自治縣,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也有一部分聚居或散居於雲南、河北、北京等省市。

蒙古族自稱「蒙古」(mon-gol),其意可解為「永恆之火」;「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於唐代;蒙古族一般還被稱為「馬背民族」。額爾古納河畔是蒙古族的歷史搖籃。「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名稱。

約在公元7世紀,蒙古部從額爾古納河流域開始向西部蒙古草原遷移。12世紀時,這部分人繁衍子孫氏族分出了乞顏、扎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散佈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當時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兒、翁吉剌、蔑兒乞、斡亦剌、克烈、汪古諸部等。

13世紀初,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經過多次征戰終於完成了蒙古地區諸部的統一大業。2023年春,鐵木真召集貴族及諸那顏(**)在鄂嫩河源舉行「忽裡勒臺」(大會),建九腳白旄纛,即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建立了「伊克·蒙高勒·兀魯思」,即大蒙古國。從此,蒙古高原及其相鄰地區群雄林立、互相爭伐的局面得以結束,近百個大小不一各有名號的諸部都統一在大蒙古國的旌纛之下,按照統一的法律和軍事行政機構組合起來

6樓:匿名使用者

服飾蒙古族的傳統服飾是蒙古袍,右衽,鑲邊,身長寬大,高領長袖,帶腰帶,配皮靴。夏袍是棉絲質的單夾袍,多紅、黃、 深藍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

男女長袍下襬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菸盒等飾物。

婦女的帽飾、首飾多鑲珠寶和銀飾,顯得雍容華貴。喜穿軟簡牛皮 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

男子多戴 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 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 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髮根,髮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

7樓:匿名使用者

反正蒙古族是個好地方

蒙古族的習俗

8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族是一個熱情好客、講究禮儀的民族。同輩人相遇互請安,說聲「門德」(問好),遇長輩先請安,騎馬或坐車路遇先下馬(車)後請安。這種禮節男女老幼皆宜,只是男子請安,單曲右膝,女子請安則曲雙膝。

無論男女,對長輩、師長都倍加尊重。

當客人到門前時,主人上前問候說:「賽音百努」(你好),隨後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屋。客人坐定後,女主人把茶水端到客人面前,雙手捧送,茶水越滿越好,否則視為不敬。

少時,主人向客人敬菸,雙手遞給客人,隨即點火。當主人與客人一起進餐時,主人頻頻向客人敬酒,把酒杯託在左手掌上,酒滿後,用右手託於左掌下躬身略舉過頂遞給客人。當客人告別時,常是舉家相送,說「巴依日太」(再見),「阿木日賽很雅布」(祝您一路平安)。

蒙古族人民把哈達視為最聖潔、最崇高、最吉祥之物。「哈達」,原是用5尺或7尺長絲綢,折成5寸見寬的形狀;現在民間多是用1尺見方的白布或藍色緞子疊成三角形。一般在元旦時向佛祖叩拜、晚輩向長輩問候、婚筵敬酒之前對尊敬的客人等獻哈達,表示以最崇高的禮節歡迎。

現在**部門迎接遠方尊貴的客人時也用這一禮節。獻哈達時主人用雙手舉過頭向客人敬獻,這種傳統禮俗沿用至今。

在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蒙古族養成了互助友愛、助人為樂的美德。村中鄰里修建房屋,都要出工出資相助,以示祝賀。遇有打井、請碾子之戶,有經驗者主動上前出謀劃策,以避事故。

對村裡紅白喜事,條件好的贈送整豬、壇酒,條件差的也要送一面哈達表示心意。村裡有人生疾得病,大家不辭辛苦送醫送藥,幫助安排車輛錢財,為其分憂解難。遇有搬家喬遷之事,街坊鄰居主動出車出力相幫,婦女們幫助打掃房間、燒水做飯、招待客人。

生活習俗

蒙古貞的蒙古族在牧業時期住氈房,俗稱「蒙古包」,設計簡單,可以拆移,適合遊牧生活。牧業轉入農業後多以土木石蓋房,漸次定居,形成村落。

蒙古族建房多為坐北面南,以三五間居多,忌四六間形式,謂「四六不成材」。人口多,可續建東西耳房。舊時有地位、有官職的人,或建五間瓦房或草房。

房間次第,按習慣以西為尊,西為大間,炕搭在南面和西面,俗稱「彎子炕」,人多的可南、西、北連搭,俗稱「錢褡子炕」。按習慣長輩住南炕,晚輩住北炕。五間者東間為子媳居住。

蒙古族蓋新房,還有一樁特殊習俗:新房上蓋那天,村裡鄰舍、三親六故全來幫忙併送「粘豆包」或小米麵豆包,以示祝賀。上中檁時,請兒女雙全的老人祝頌吉言。

之後由木匠站在中檁上灑酒,然後向東西南三面扔豆包讓人爭搶,以示吉祥。這種風俗,至今仍在沿用。

蒙古族的飲食,在牧業時期,主要以食牛、羊肉為主,兼食小米、炒米,以乳酪、黃油、奶豆腐為佐。茶以磚茶為主,兼以自制的哈爾幹茶。牧人多以磚茶加些牛奶熬製成奶茶飲用。

到了全農時期,主食以糧谷為主,兼食炒米等,以肉蛋為鋪,將各種蔬菜烹製成各種炒菜食用。

「蒙古餡餅」: 是居住在蒙古貞地區的蒙古族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所獨創的食品,它具有鮮明的民族風味和地區特色。「蒙古餡餅」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聞名,是招待貴賓的美饌。

最初,蒙古餡餅用蕎麵做原料,民間幹烙水煎;後轉入王公貴族府第,改用黃油、大豆油煎制,牛、羊肉做餡,現在普遍用白麵做原料,牛、羊、豬肉做餡或「三鮮餡」(海米、雞蛋、韭菜),用豆油煎制,成為城鄉各族人民喜愛的食品。「蒙古餡餅」特點有三:一是薄,面和得稀,包好餡後用刀翻、手拍,皮還不能破漏。

手藝精湛的,烙出的餡餅都能透過兩面的麵皮看到裡邊的餡料,菜餡綠如翡翠,肉餡紅如瑪瑙。相傳最早的「蒙古餡餅」是用喬麥面做皮,主要原因是蒙古貞地區十年九旱,春苗不全,只有毀種,種些無霜期短的蕎麥、糜子等早熟作物。因此蕎麥麵就成了做「蒙古餡餅」麵皮的主要原料。

不過現在已改為用小麥粉做「蒙古餡餅」麵皮的主要原料了。二是「蒙古餡餅」餡剁得特別細碎,細如雞粉。餡料多以牛羊肉為主,輔以時新青菜。

三是烙法獨特。最初民間採用幹烙水煎的方法,後來傳入王公貴族府第改幹烙水煎為用奶油、牛羊油、大豆油煎制。現在已改為先烙餡餅,待烙出後再往餅上刷油的煎制方法了。

煎好的「蒙古餡餅」其形狀圓潤無比、色澤金黃。待吃時用筷子夾破餡餅的皮,熱氣放出,滋水含在餡中,香味四溢,好吃極了。

蒙古族服飾刺繡,主要運用帽子、頭飾、衣領、袖口、袍服邊飾、長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賽馬服、荷包、褡褳等處,刺繡的圖案都含有一種潛在的象徵意義,或喻富貴,或表生命繁衍,通過不同題材的造型表現,運用了比喻、誇張的手法寓情於藝術。如變化多樣的盤長圖案,在與卷草紋等不同圖案的結合,象徵吉祥、團結祝福。犄紋,代表五畜興旺。

蝙蝠,象徵福壽吉祥。回紋,象徵堅強。紋,寓意太陽的轉動和四季如意。

雲紋,有吉祥如意的含義。魚紋,象徵自由,虎、獅、鷹象徵英雄。再如杏花象徵愛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徵多產的母親。

壽、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自古以來,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在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種文化的滲透。蒙古族對龍鳳非常崇拜,認為龍鳳是神物並不具有漢族的統治含義,因而在服飾、荷包、建築壁畫、銀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龍的圖案進行裝飾。

蒙古族服飾刺繡紋樣無不包含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這種象徵性的手法與刺繡技藝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圖案內涵特徵。

蒙古族的歷史,蒙古族的歷史經歷

蒙古族的起源。據 史集 記載,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 額爾古納河畔山嶺 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 迭兒勒勤蒙古 蒙古祕史 和 舊唐書 記載 蒼狼...

蒙古族的信仰,蒙古族信仰什麼教

巴爾虎蒙古從前曾信仰薩滿教,薩滿教是一種自然神的泛神崇拜,這與遊牧民族低下的生產力有關。牧民祭祠天神 騰格里 太陽神 月亮神 北斗星神 東方諸神等。他們祟奉 藍天高大,無邊無際 對於浩瀚的蒼穹和光輝燦爛 高懸天空的星辰感到無限神祕,都作為神來祭祀。他們認為天神是天地間至高無上主宰一切的神明。其日常衣...

蒙古族葬禮是怎樣的,蒙古族的葬禮

蒸粟損敵 是牧區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後,脫掉死者的舊服裝,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將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屍體掉在 那裡就是吉樣的葬地。後,死者的子孫一般49天內不剃髮,不飲酒娛樂,路遇行人不寒喧,以示哀悼。火葬是喇嘛教傳人蒙古族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 大喇嘛 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