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國教育有什麼弊病

時間 2022-07-01 15:35:05

1樓: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1],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東漢鄭玄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而自從宋儒將《大學》由《禮記》獨立出來成為《四書》的一部後,「格物致知」的意義也就逐漸成為後世儒者爭論不休的熱點議題,以至於今。現在社會上關於「格物致知」的流行詮釋是根據南宋朱熹學說的部份觀點,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

「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於「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與知識—而現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這種觀念變異可能是由於現今社會流行唯物論觀點所產生的影響。

雖然朱熹乃是儒學史上承先啟後的一代大儒,但他對於「格物致知」的觀點之所以在後世成為主流,並非是因為獲得後世儒家學者的普遍贊同。事實上,朱熹學說在南宋當時還因政治黨爭而被斥為「偽學」,而後世的許多儒家學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對於「格物致知」的學說觀點。但因為朱熹的《四書集註》在元朝中葉就被官方採用為科舉取士的應試準則,而自從明太祖開始獨尊朱熹學說為《四書》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權威以後,朱熹學說更是成為明清兩代歷時五百餘年在科舉應試上的官方教條觀點。

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觀點也就在數百年的官方教條權威下,成為後世社會上的普遍流行觀點。所以在清末的洋務學堂中,就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稱為「格致」[2],即「格物致知」的簡稱。上海等地還成立科學技術學校,稱為格致書院。

歷史上的學說觀點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學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謎。從最早為《大學》作注的東漢鄭玄,一直到現代的儒學學者,已經爭論了一千餘年,至今仍無定論。明末劉宗周[3]就說:

『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而由劉宗周至今,又歷三百餘年,更增加了許多不同見解。關於中國曆代學者對於「格物致知」的觀念爭議,可以參考[4]、[5]、[6]。

以下就重點例舉一千餘年來儒學界的主要各家解釋原文,並以粗體文字簡略描述各家觀點大意。

這個警句是個好東西,但是我們解釋為那個觀點呢?文學史上的千古之謎

2樓:快樂男孩

九年級語文上第14課

簡單地說: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學求理的方法。要求「理」,就需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

格物致知是誠意,正心的前提,誠意正心則是修身的前提,也就是說,做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符合「理」的要求,對治家,能夠使家庭和睦,大到治國,平天下。

總之,這是儒家給每個人立的規矩。

修己安人,可以顧名思義。修己,是修身,使自己的行為,言論符合「禮」,符合自己的身份,舉止得體;安人,使別人能夠安心和睦相處,講求和諧

下面是我自己打的希望採納: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應是1。通過接觸事物和實地試驗不斷獲取新知識2.如果缺少,我們只能從書上獲得,不能適應世界總而言之就是缺少實踐

中國教育的好處和壞處,中國教育是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盧坤 其實不能說是好處或壞處,用優點缺點可能要適合一些。簡單說吧 優點是倡導中庸和諧,倡導大而全,倡導團結統一。缺點是缺乏個性與創造力想像力,缺乏個人英雄主義。優點 1 入學方式 校園傳統教育是統一組織考試 2 學習方式 校園傳統教育是全日制上課,實行面授 3 學習難度 校園傳統教育實行嚴進寬出 4...

中國教育有哪些成功之處,中國教育最大的成功在哪裡?

蝦味條美食 談到中國的教育,很多人都會說中國教育種種的不好,但是。我覺得中國教育還是有很多的成功之處的,要不然我們中國人現在也不會變得這麼優秀呀。首先我覺得中國教育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中國教育對於任何人都是非常平等的,每一個孩子都可以通過自己後天的努力而不斷取得進步,最終也有可能考入自己非常理想的大...

中國教育的未來方向是什麼,中國教育的未來方向是什麼??

範卡睿 應試教育是魔鬼,毀了多少孩子的青春。中國如今的教育趨勢是什麼? 小木屋 填鴨式的,分數高於一切的。教育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會是怎麼樣的? 目前教育行業受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不大。受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 出國留學熱度猛增 等因素影響,教育培訓行業還呈現出略微上升的趨勢。有關專家披露一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