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入聲作為一個聲調和一種音節結構在官話裡早就消失了
不僅粵語保留了入聲,非官話區的方言或多或少地都保留了入聲
而問題在於,各地方言的入聲調值大多不同,而且整個音節的發音又牽涉到更多語音在時間空間的演變問題
你讓廣州人和福州人讀同一首有入聲字的古詩,他們都讀出入聲,但你會感覺那根本不是同一個字,甚至可能不是同一首詩
按照李榮先生的說法,山西以及其毗鄰的地區,因為入聲的存在而劃為晉方言區。在晉方言區,入聲存在也是有分別的,不同的方言點,其入聲存在的情況也不相同!可以參看《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
另外:侯精一先生曾主編一本方言學的書籍,配套的有一個光碟,有不同地方的方言發音,有機會的話,可以聽聽的。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中最後的,絕、滅、翁、雪,古代就是讀作入聲,一般以入聲為聲旁的形聲字也是讀作入聲!
這裡去聽聽看看有沒有啟發吧!
請教:古代四聲與現在四聲如何區別?在平仄中如何辨別?最好可以連線一位古代文學的教授,重謝!
古代的上聲,入聲,去聲,平聲都是怎麼發
2樓:的人
包括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平聲、上聲、去聲又稱舒聲,入聲則為促聲。舒聲韻尾以母音或者鼻音結尾,促聲韻尾以塞音結尾。
入聲除了是一個聲調,還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韻母的統稱。現代普通話已經失去了入聲。唐宋以來,漢語在四聲的基礎上區分聲母清濁對應的陰調和陽調形成八聲,也就是四聲八調。
四聲,指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平、上、去、入。南北朝時,梁武帝曾經問周舍什麼是「四聲」,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en)子(cix)聖(sjengh)哲(triet)」
怎樣判斷現代漢語陰平陽是古代做入聲字
3樓:匿名使用者
判斷現代漢語陰平、陽平聲調的字在古代是做入聲字,要從《中原音韻》中查起。當時入聲分配是很有規律的:全濁字母的字全部變陽平,次濁字母的字全部變去聲,清母變上聲。
當時因為沒有派入陰平的入聲,所以叫「入派三聲」。而到了普通話中,很多派入陽平裡的字如「屋」「郭」「託」「滴」等,被派到了陰平裡,所以現在改稱做「入派四聲」。
古漢語入聲是什麼
4樓:天人咊易
關於入聲情況比較複雜,現代漢語理論並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要說清楚這個問題,要從漢語分化來說明。
本來,漢語應該叫做華語,只不過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漢朝直轄統治區域通用才叫漢語或漢話。而華語的基準語音是以洛陽為核心的中部地區的口音,由東夷伏羲部發展而來的東方語音與長江發展而來的南方語音以及西北發展而來的西羌融合而成(即三皇融合語音),最後的統一者是倉頡。因為三皇五帝及夏商周秦漢新時期的天子首都基本上都在大中原地區(包括汾渭平原與秦巴地區),其中又以洛陽為核心,所以就以中原語音為基準,形成了華語的洛陽基準語音體系。
雖然歷史上也有西京語音、中京語言(洛陽語音)和東京語言(鄭汴曲阜商丘)的分異,但是差異太小。這個音系,大體上就是「平、上、去、入」四聲與變調。實際上,不對應文字,原來的四聲就是現代的四聲,現代變化對應文字發聲的變化,四聲的發音規則沒有變。
比如入聲,就像現在北京話第三聲的前部分,非常低沉短促。由於入聲非常低沉短促,所以單獨發音與入聲字在句尾時,總是加上/p/、/t/、/k/等來調節以突顯本音。但是本原的入聲是沒有尾音的!
這是現代語言研究普遍誤解的一個問題。
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混戰,早期中京語音一部分隨著人口遷移到嶺南、福建一代、贛浙一帶。隋唐宋時期的語音與經過六朝長期大混戰的多次融合,同秦漢語音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其中入聲因為低沉而變化最大。但是洛陽基準語音地位還是沒有變化,四聲規則沒有變化。
所以唐宋語音還是基準語音,也是中古華語的標準語音。唐宋詩歌現在讀起來有一些差異,就是這個原因。其中,晉語與華陽語(上江官話)、下江官話開始形成。
所以上江官話與晉語有很多相似語音,但是變調卻很大。下江官話因為有東京官話發展而來,所以接近中原官話。
由於唐末與五代十國大戰亂,遼朝率先實現了北華統一(宋朝其實在遼朝之後統一大南華地區),其後金朝推翻遼朝繼續統一北華地區,於是在中原基準語音基礎上初步形成了北華官話,同宋統區語音有了一些變化。同時,大戰亂再次促使中原人多次大量遷移南方,帶去了變音的中原語音和各地變音,形成了華南複雜的上古標準音與變音(如浙閩眾多變音)、中古標準音與變音(吳贛湘語)。入聲字因為低沉,在音變中分化最大。
元朝再次實現大統一,開始了北京天子首都時代,在中原基準語音與遼金官話基礎上正式產生了北京官話。明清兩朝更替也定都北京,以北華漢人口音(尤其是東北漢人口音)加上少數民族漢話官腔口音的巨大變化,逐漸融合而成的北京官話,從而再次改變了中京標準語音,形成了北京官話體系。其中,入聲字因為低沉再次變化,但最大的變化是在北京官話裡統一把入聲改為「先入後上」的複合聲調~入上調,現代漢語稱作「第三聲」。
但是,現代漢語的第三聲的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發音規則的。實際上,第三聲只不過是因為入聲太低沉短促,才在單獨發音與特殊語境裡(如句尾與連入調),為了突出語音才改為「入上」複合聲調的,其發音還是入聲為基礎。而在大多數的整句話中,第三聲其實還是單一的入聲。
比如我們說「見假不打就是幫助魔鬼奸商毀滅人民健康」,其中的「假、打、鬼、毀」四個所謂的「第三聲」其實都是發入聲,因為沒有獨立發音,也沒有在句首句尾等特殊語境中,所以沒有必要讀作「入上」複合聲調。但是單獨說「打假」時,一般前一個字才改為「入上」復調,但如果有人問一位認識的市場執法者去**,他因為認為工作光榮,回答時為了強調兩個字都改讀「入上」復調。所以,現代漢語並不是真正的有了新的「第三聲」的聲調,而且同歷史上的入聲一樣為了強調才在單獨發音或特殊語境改讀入上覆調。
華語的入聲一直都存在,聲調規則一直都沒有變化,變化的是歷史上的入聲字在發展過程中改讀其它聲調了。北京官話的入聲是最後的變化罷了,其低沉短促強調方法是「入上覆調法」。
所以,我們的華語語研究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而且,我們所謂的普通話根本就不普通,而且中京標準官話的非標準變化。比如失去了大量顎聲母(如「我、愛、恩、傲」的上江官話聲母)。
漢語言走上健康完美髮展,還要實事求是地大力研究理論與語言實際及歷史。
5樓:長路漫歌
不是現代漢語的第四聲,支援真理!!
古漢語的入聲應該怎麼區分 20
古代的"一"是入聲字嗎?
6樓:cx只愛長安某
是的。古代漢字也分四聲,即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但那時的平聲,包括了現代普通話四聲的陰平和陽平(即第
一、二聲)。從平仄上歸類,則把陰平、陽平(現代普通話的第
一、二聲)統稱為平聲;把上聲、去聲(現代普通話的第
三、第四聲)和入聲統稱為仄聲。
現在各地的漢語方言,幾乎沒有一處的聲調系統與唐代的四聲完全吻合,最不相吻合的是普通話,因為普通話把古入聲字已分別歸入了第一二三四聲裡面。因此,現在寫古詩詞,在平仄上最容易搞錯的也就是古入聲字。古入聲字現在讀第
三、四聲的仍屬仄聲,古入聲字現在讀第
一、二聲的字,就易於出錯。
為便於查詢,古入聲字按照普通話的四聲和拼音字母順序依次排列:
普通話讀陰平字(一聲):
b:八捌缽撥剝缽逼鱉憋擘般
p:潑劈撇瞥撲僕噗拍霹泊
m:摸抹
f:發d:答搭褡鎝嗒耷滴跌督掇裰咄剟
t:塌踏褟剔踢帖貼怗禿託飥脫突
n:捏l:拉勒邋
z:匝咂作
c:擦撮
s:撒縮塞
zh:只汁織只扎桌卓倬捉涿拙摘粥蜇
ch:吃插出戳拆鍤
sh:蝨溼失蝨殺刷說叔淑菽煞鎩
j:激跡擊墼積績勣緝嘰咭唧襀屐夾揭結接噘撅撧鋦掬鞠浹q:七柒漆戚嘁沏掐切曲屈缺曲闕
x:吸翕歙悉蟋窸析息熄螅惜昔夕汐錫昔皙晰淅蜥膝瞎歇楔蠍戌薛削g:擱疙胳割鴿刮聒郭鴰栝蟈嘓紇咯
k:瞌搕磕嗑頦哭窟
h:喝忽惚唿唬豁劐黑
o:一壹揖押鴨噎掖屋挖曰約噦壓阿
7樓:匿名使用者
一佰零六部平水韻中「一」歸在入聲第四部中
入聲:四質
什麼是入聲詞,漢語拼音的入聲是幾聲
普通話沒有入聲,古入聲字分別讀成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有些方言有入聲,入聲字一般比較短促,有時還帶子音韻尾 詳細解釋 漢語四聲之一。其聲短促,一發即收。現代若干方言有入聲。普通話中已無入聲,中古入聲分別讀為陰平 陽平 上聲和去聲。明 真空 篇韻貫珠集 玉鑰匙歌訣 入聲短促急收藏。張滌華 略談舊體詩...
古代的目字怎麼寫,目字古代字怎麼寫
一路有你哇 一 古代目字寫法 二 目的釋義 1 眼睛 有 共睹。歷歷在 2 網眼 孔 八十 篩。一方寸的網上,竟有百 之多。3 看 為奇蹟。4 大項中再分的小項 項 細 三 組詞 目睹 矚目 目標 醒目 盲目 目錄 側目 欄目 目鏡 極目 擴充套件資料一 異形字 二 說文解字 文言版 說文解字 目,...
卐字這樣的古代字元有哪些,卐字這樣的古代字元有哪些?
西遊記中彌勒佛的代號,現實中納粹黨的標誌。古代帥印字元的內容有哪些?佛教卍字元是什麼意思 求漢字打出像符號的字,像卐卍什麼的 希望你能找到規律 括號裡是要打的片語,搜狗輸入法 男 女 右上 左上 丨 樹 o k 五角星 三角形 氵 三 卍卐 玩 四點 上 丿 撇 用qq拼音輸入法,打wan,翻到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