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戀雨塵
論語述而第七
【原文】
7·8 子曰:「不憤(1)不啟,不悱(2)不發。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註釋】
(1)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2)悱:音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3)隅:音yǔ,角落。
【譯文】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評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一章繼續談他的教育方法問題。
在這裡,他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鑑。
2樓:手機使用者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宋**學家朱熹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編輯本段詳細解釋
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舉一隅」三句:舉出一個角為例來告訴學習的人,而他不能推斷其他三個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為他沒有用心思考。
名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是:學生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如果不是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
------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 經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
「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於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於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
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後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
子曰:"不憤不啟,不緋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則而不復也"到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意思
3樓:
【原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註釋】 悱(匪):想說卻說不出來。隅:角落。
【譯文】 孔子說:「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教他了。」
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開導的,不到想說可怎麼也說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譬如,一張桌子,你舉出一個角,他不能用三個角來回答你。這樣的學生,我是不再給他講新東西的。
【原文】「仁遠乎哉我欲仁則斯仁至矣」出自《論語·述而》,應讀作:「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這東西很遙遠嗎?我內心想到仁,仁就自然來到了」。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對孔子舉一反三教學方法的理解
5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一般都認為"舉一反三"是從這裡來的。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史記 孔子世家》中也有記載: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齊,戰,疾。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不憤不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弗復也。
真的是這樣嗎?
舉:「對舉也。」—《說文》 本義,用雙手託物。
「主人不問,客不先舉。」—《禮記》。孔穎達疏:
「舉亦問也。客從外來,宜問路中寒熱無恙,若主人未問,則客不可先問也。」所以在這裡舉取「問,發問」之意。
一隅:指一個角落。亦泛指事物的一個方面。《呂氏春秋·士容》:「故火燭一隅,則室偏無光。」
不以:不為,不因。《禮記·表記》:「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
反:通「返」。取"返回「之意 「 使子路反見之。」—《論語·微子》
復:」復,往來也。「—《說文》 本義為返回,、回來。"言不可復也。」—《論語》
故「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弗復也」是說,孔子問事物的一個方面,就不會因為這個事物的其它方面而返過來再問這個問題?這就是孔子常說的「言不可復也」。這句話主要表現孔子教學的語言特點,敏銳而又簡潔。
這個特點在《論語》中表現的由為突出。
《史記》以後的記載中,孔子的話越來越繁雜,多是後人之假託也,以此為證。
舉一反三,說是孔子的教學方法並不準確。舉一隅不以三隅反,是孔子的語言特點。
失之釐毫,謬之千里。在繼承傳統《論語》的同時,更要重新去審視它,發掘它,使它在新的時代,再次迸發出新的生命力。這也許就j是我們讀《論語》者的使命吧!
孔子最突出的幾個**和門人
6樓:廣東省考生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
7樓:匿名使用者
顏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
孔子教了多少人
則不復也的復是什麼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復,意思是「再」。不復也,是個省略了動詞的句子,意思是不再舉了。
9樓:
就是再一次的意思吧。
10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一個人不到他傾全力去嘗試瞭解事理,但卻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會去啟示他的。不到他盡全力想要表達其內心的想法,卻想不到合適言詞的程度,我是不會去開導他的。
如果告訴他一個角落是這樣的,他還不能推悟出其它三個角落也是一樣的,那我就不會再多說什麼了.
另: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史記孔子世家原文翻譯,《孔子世家》全文翻譯
孔子出生在魯國昌平鄉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國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紇。叔梁紇和顏氏的女兒不依禮制結合生下孔子,他們向尼丘進行祈禱而得到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來頭頂中間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為孔氏。孔丘生下來,叔梁紇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魯國都城的東...
陳涉世家陳勝性格,陳涉世家中,作者是怎樣刻畫陳勝的形象的?陳勝的性格特點
娛樂小八卦啊 1 苟富貴,勿相忘 出言不凡 一個出生低微 蓬頭赤腳的年輕人與人傭耕時,氣憤地丟掉手中的勞動工具,走上田埂,仰望茫茫蒼天,沉思默想,憤嘆自身命運,而後直截了當 直言不諱,發出 苟富貴,勿相忘 的感慨。貌似戲言,卻顯示出他對自己受剝削 受壓迫的僱傭生活的極度不滿。他不甘心受人奴役,想擺脫...
陳涉世家重點句子解釋,跪求文言文《陳涉世家》中的重點句子,必背的等等,謝謝
重點語句翻譯 1 陳勝佐之,並殺兩尉 陳勝協助 幫助 吳廣,一齊殺了兩個軍官 2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 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現在果真把我們的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和大將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當有很多響應的人 3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何況大丈夫不死也就罷了,死就要幹一番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