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見不可行
本段描寫山間朝暮之景,採用先分別描寫,後總收說明的方式。分寫,從早到晚,「日出而林靠開,雲歸而巖穴瞑」;總收,「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描寫四時之景,也採用這種方式。
分寫,由春到冬,「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總收,「山間之四時也」。
2樓:匿名使用者
三,四季變幻之美。作者不僅寫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為中心,把筆墨進一步鋪去,描下了四季的景單調,一樣景物,一種筆致,一式情態,又有何意趣?!歐陽修在這篇散文中時時注意事物的動靜變化。
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琅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山色蒼鬱悅目,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靜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
再說景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殘陽息于山頭是其靜,人影移散,紛紛暮歸是其動。
靜的景和動的人彼此映襯。最後,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有唱有憩,有動有靜。
「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譁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
由於作者多方面進行對比,使散文的意境繪形繪聲,山光、水色、人情、醉態並於一畫,各具情致。
《醉翁亭記》文中作者寫朝暮及四時之景時,分別抓住了景物怎樣的特點? 5
3樓:瑾年淺淺
《醉翁亭記》中的第二自然段是寫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因此應該看這一段。
這一段中有一句為:「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這句話寫了春夏秋冬四景。
醉翁亭記中,作者在寫朝暮變化及「四時之景」時各抓住了什麼特點?為什麼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遊?
4樓:花利葉嬴午
朝暮的景是對比鮮明,因為有晦明變化,而四時的景是十分美麗,寫太守宴為了襯托遊人宴。
醉翁亭記中描寫山間四時之景的名句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山間四時美景名句為:描寫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註釋】: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
虛詞註解。「而」用法:
1、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表承接。
2、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成語【水落石出】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本謂水位下降後石頭顯露出來。後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顯露。
6樓:匿名使用者
春季:野芳發而幽香。
夏季:佳木秀而繁陰。
秋季:風霜高潔。
冬季:水落而石出者。
醉翁亭記中描寫山間朝暮之景的語句是
7樓:君子陶陶
《醉翁亭記》中描寫山間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意思:至於太陽的升起,山林裡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
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由於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
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筆觸如絲,以不同的景象寫出了相異的境界。
8樓:哀巨集闊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如果是理解性默寫,就是這兩句,寫多就算錯的(偶們月考就是);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9樓:頓三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10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把全文發給我看看嗎?
醉翁亭記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醉翁亭記 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創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家所用,例如蘇軾在著名的 後赤壁賦 中寫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 水落石出 一詞。又由於作者用詞精當,詞句的概括內容很廣,因而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已演變成穩定性強 規範性...
醉翁亭記第四段多出寫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狼在天涯望著你 寫了眾賓樂 太守樂 禽鳥樂 其中所寫 樂 有三種境界 一是自然境界,即禽鳥之樂,那是與自然和諧,與生命俱來的喜樂境界 二是功利境界,即隨從太守遊樂的一群人,他們為著躲避塵世煩惱而與太守遊山玩水,當其個人目的達到以後,他們快樂了 第三種境界即道德境界,那就是太守那種 樂其樂 即為百姓的...
歐陽修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醉翁亭記
背景 宋仁宗慶曆五年 一零四五 參加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疏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後,他內心抑鬱,但還能發揮 寬簡而不擾 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 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賞宴飲的樂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