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3-04-29 20:57:02

1樓:那麼反

意思是自古以來的賢聖之人,也都是大氣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越能心靜如水,沉著應對。

這句話出自晚清風雲人物翁同龢的一幅對聯。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江蘇常熟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

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符號,是中華民族自然作息、躬耕田疇、苦讀寒窗積澱而成的做人品質和審美追求。《管子》有「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認為保持內心虛靜,才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

2樓:貳熙湯欣合

還有一點應補充:這14個字都在王羲之的蘭亭序中,因此可以做為王右軍集字聯書寫。

每臨大事有靜氣的下一句是什麼?

3樓:小小杰小生活

每臨大事有靜氣的下一句是不信今時無古賢。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是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的一副對聯。可以解釋為,每當遇到大事都沉著冷靜應對,不相信今日沒有古代的聖賢。

意思是古今聖賢都具大氣度,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應對裕如。

解讀:問世間有幾人,在遇到大事時,處變不驚?又有幾人,遇到困境時,寵辱皆忘,人生最難得的就是放心,官場的是是非非,名利的耳燻目染,有幾人能夠不為之從容那?

人生不過百年,到頭來也是一場空,又何必去計較名利那,看開點吧,活在當下,心寬既是幸福!

寧靜,是臨危不亂的智慧: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奔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

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他的軍隊只剩兩千五百名士兵在城裡。諸葛亮「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藉以退敵。

每臨大事有靜氣的下一句是什麼?

4樓:小張最愛說教育

每臨大事有靜氣的下一句不信今時無古賢。

有人說,每臨大事有靜氣。大事當前的靜心功夫,往往得益於艱難困苦的歷練。蘇軾《書舟中作字》記載,一次乘船途中,灘險舟危,舟中士子面無人色,唯獨他「作字不少衰」。

這份從容蓋因其「更變亦多矣」,所以能臨事不懼,處變不驚。

可見,不憚於在難事、煩事、急事、苦事上多磨鍊,就能將內心打磨得成熟豁達,沉穩有定力,不再拘泥於一時一事的得失;多經歷幾番雨疏風驟的洗禮,耐得幾回興衰榮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來臨之時,氣定神閒、沉著冷靜,抵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讀書以養性,書畫以養心:

靜心功夫」,還可從讀書中來。寂寞憂愁時讀一闕《定風波》,心會變得豁達敞亮;委屈不平時讀一卷《寬容的哲學》,能收穫「既忍且耐」的智慧。

身處低谷之時,從書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縱使「山重水複」也終將迎來「柳暗花明」;得意之時,時常讀書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端起沉甸甸的書本,走進書中的世界,浮躁之氣便能盪滌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尋得「此心安處」。

每臨大事有靜氣的下一句是什麼?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心之所向 意思是 自古以來的賢聖之人,也都是大氣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越能心靜如水,沉著應對。靜氣是一種應急的態度。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句話原是出自晚清風雲人物翁同和的一幅對聯。大氣之人,能安安心心做好本分的角色,認認真真幹好手頭的事情,不為名利而爭鬥,不為錢財而糾葛。老子說,萬...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史一家人 可以解釋為,古今聖賢都具大氣度,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應對裕如。如果能夠做到像古賢一樣,現在的人也不會差。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是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的一副對聯。辯證地講出了古賢與今人的區別在 靜 古人講靜,致虛極,守靜篤 守靜 是為了恢復心靈的清明 安靜下來,梳理出...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書寫的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告訴人們的道理是,自古以來的賢聖之人,也都是大氣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越能心靜如水,沉著應對。想起這幅對聯的含義,頗感受益。靜氣源之於定力。我國的佛道儒,都特別強調修身先修心,佛之禪定,道之身定,儒之心定,都強調的是定力。有了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