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時間 2023-08-21 21:17:50

1樓:秒兔**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直至今日,我們除了吃粽子,還會划龍舟,這些傳統節日活動一直影響著我們世世代代子子孫孫……

2樓:樂天派

端午節祭祀先祖,其實是後人賦予的內容。古人對端午,其實有種種說法,邯鄲淳《曹娥碑》說是祭伍子胥:“五月五日,時迎伍君。

史載伍子胥盡忠於吳,後反被吳王夫差殺,拋屍於江,化為濤神。民間傳說,伍子胥死於五月五日。《會稽典錄》記,則為紀念曹娥;“女子曹娥,會稽上虞上。

父能絃歌為巫。漢建武中,長沙區回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回日:

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綠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

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異苑》因此說,“粽,屈原姐所作。

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卻說:

粽,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

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隗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因李時珍此種說法,故聞一多有 “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說。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2023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雲:“仲夏端午,烹鶩角黍。”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於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粽子並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發明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後剝葉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現如本文開頭所說,但一說用於祭祖;又說為了紀念屈原殉難,兩說都有道理。

3樓:相信相信

幾年屈原的 屈原投河後 老百姓為了紀念他 就把米包在蘆葦的葉子裡面扔進河裡來祭祀他。

4樓:乾萊資訊諮詢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一般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眾的心裡願望而已。

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5樓:易道隱

很高興能為您解答。

端午節吃粽是中華的一種傳統文化習俗和傳承。

說到端午必須得想到一個歷史人物——“屈原”。

粽子必然是在端午節的食物主角。

端午節、屈原、吃粽子這三個詞在一起的有一定的歷史淵源。

話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但卻再也沒有撈到屈原的屍體。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6樓:一起藏

今天是端午節,首先給大家道一句端午安康!

說到端午節,可能大家首先想到了屈原投江的故事,這種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我就不講了大家知道嗎,其實三國時期也有孝女曹娥的典故與端午節息息相關。

東漢末年也就是三國早期有一塊碑,大家都叫它《曹娥碑》,這塊碑在當時非常出名。有很多三國時期著名人物都對它大加讚賞,如:蔡邕、曹操、楊修等人都對他青睞有加。

曹娥碑》裡面記載的人物曹娥女其實也與我們的端午節有關聯,關於端午節還有個特別的傳說,關於曹娥女投江救父。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溺於江中,很多天都找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僅僅只有十四歲,她找不到父親的屍體,所以無助的她只能白天晚上都坐在江邊哭泣。

就這樣過了17天,到了五月五日,曹娥女也投江了,五日後她抱出父親的屍體。就此傳為神話,人們口口相傳,傳到當地的知府耳朵裡,就下令為他立碑,還下旨頌揚此事。因此相傳端午節也是紀念孝女曹娥為救父親投身江中。

藝喜星電商藝術平台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在智慧財產權領域的應用,一個高質高效,汲古融今的多樣化藝術收藏品線上電商平台。

7樓:黔貴坊

吃粽子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吃粽子的習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8樓:幻花若雪

這是和屈原有關的一個傳說。當初屈原投河以後,人們為了防止魚把屈原吃了,人們就用竹葉抱著糯米,煮熟以後偷到河裡餵魚。從此粽子這種節日食品就流傳下來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9樓:一生有你

屈原投河自盡了 但他的影響力很大 人們防止河裡的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 投放了一些糯米做成的食物 久而久之演變成吃粽子的習俗了。

10樓:

相傳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百姓為了屈原的軀體不被魚吃,往汨羅江扔粽子。後來這一習俗傳播至華夏各地,後來發展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等等習俗。

另一種關於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的說法是,公元前340年,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就是說我們現在吃的葉子包的粽子,其實在以前是竹筒裝起來的。

11樓:蘇瑾年

傳說公元前340年,屈原不忍面臨亡國之痛投河自盡,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粽子便由此改進而來並慢慢成為端午美食,以此紀念屈原。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慶祝,起源於中國古代,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加入紀念多位中國歷史人物的內容。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這時屈原已經從漢北歸來,但是他剛回來沒幾年就又再次被流放至江南。就在此次流放期間,屈原在聽聞楚國都城被破的訊息之後便投江自盡了。當地百姓雖極力打撈他的屍首卻始終沒能尋到,最後他們只能往江中投擲飯糰,希望江中魚兒不要破壞屈原的屍首。這件事情便是端午吃粽子的起源。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直至今日,我們除了吃...

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說到我國的端午節為何要包粽子吃呢?其實我們的祖先很早學會用火熟食,以大葉植物葉片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熟或是扔進沸水中煮熟剝葉而食,曾是一種廣泛存在的食俗,它通常發生在大葉植物分佈普遍的南方,同在新砍的竹筒中貯米加水,置火上燒烤成熟食一樣,屬於南方稻作民族製作食物的古老方法,還有就是五月節也稱 夏至節日...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直至今日,我們除了吃粽子,還會划龍舟,這些傳統節日活動一直影響著我們世世代代子子孫孫 紀念屈原,屈原投江後人們為了防止他的屍體被魚兒吃掉,就把粽子丟進江裡,後來就演變成了吃粽子的習慣。因為要過端午節,所以要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原因端午節吃粽子這個習俗來自幾千年前,當時人們為了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