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 狼 是一篇什麼文章

時間 2025-01-31 11:05:28

1樓:匿名使用者

其一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尾行數里。屠懼,示之以刃,(狼)少卻;及走,(狼)又從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懸諸樹而(明)早取之。

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狼乃止。屠歸。

昧爽(拂曉)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疑慮徘徊)近視,則死狼也。仰首細審,見狼口中含肉,鉤刺狼顎,如魚吞餌。

時狼皮價昂,直(價值)十餘金,屠小裕焉。

緣木求魚,狼則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其二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

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其一犬坐於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顧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之以歸。

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三事皆出於屠;則屠人之殘,殺狼亦可用也。

2樓:網友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尾行數里。屠懼,示之以刃,(狼)少卻;及走,(狼)又從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懸諸樹而(明)早取之。

3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短篇**集,將古代**中「志怪」「傳奇」和「人情」融為一體,吸收了古代白話**的長處,形成了獨特的簡潔而優雅的文言風格,藝術造詣在歷代文言**之上,是中國古典短篇**的最高峰。

全書體裁複雜,以短篇**為主,兼有雜記、寓言等多種文體,故事**也不一,有得之傳聞的,也有出自前代文獻的,但較為有名的重要的作品往往是蒲松齡創作的。

《聊齋志異狼三則》中第一則怎麼翻譯啊

有個屠戶天晚回家,擔子裡的肉已經賣完了,只剩下一些骨頭。路上遇到兩隻狼,緊隨著走了很遠。屠戶害怕了,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屠戶又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後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又跟上來。骨頭已經扔完了,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戶很急很怕,...

為什麼說聊齋志異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我覺得蒲老寫作方式與當時的 不同。從元朝末年開始,基本上是從話本演義轉變而來,它們是通過口耳相傳的,也就是說書講史的 傳下來的,需要老百姓容易接受,因此後來的 通常是那種文言文與白話文摻雜或者完全是當時的白話文的,另外為了留住聽眾賺更多的錢,要讓聽眾聽過一回還想再聽第二回,所以說書人就需要說那種長篇...

為什麼《聊齋志異》的狐狸精總是喜歡一貧如洗 屢試不中的書生

職場棋手 因為這種書生一般都是長相清秀,帶有落魄書生特有的氣息和魅力,所以狐狸精喜歡找他們。 鯉鳶 因為書生都是比較有書生氣的,或許就是因為書生的書生氣吸引了狐狸精吧。 帥到被人砍路過 這只是出書先生這麼出的而已,喜歡創造出一些浪漫色彩的人物,就出了這樣的一些狐妖。 天枰曌日月凌空 因為這樣的書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