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20世紀以前,用冰箱儲存食物是不可想象的,20世紀沒有冰箱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在冰箱出現以前,我們一直在為食品存放時間一久就會變得不再新鮮甚至腐敗而煩惱。真正的電冰箱發明於20年代,1920年,紐約布魯克林一家平板印刷廠的一位名叫威利斯·h.卡里爾的工程師,設計出一種能控制溫度和溼度的系統。
存放皮毛的窖主和牛奶公司經理根據需要進一步改進了機械冰箱技術。大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一些體積更小的家用冰箱,這是一種噪音大,易洩漏的新發明,實際上它只是在舊式「冰盒」殼內安裝上電機和轉動皮帶,這使它的外貌看起來就像一種試驗品。
1923年,當弗雷基代爾還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分廠的時候,它引進了一種新的機械冰箱元件,並組裝成電冰箱。弗雷基代爾電冰箱的設計是把儲存易腐爛食品的「冰盒」和製冷機械部分裝進乙個特製的櫃子。這種裝置安靜、方便,且結構緊湊。
至此,一種新的冰箱式樣隨著到處可見的商標名誕生了。
此後,隨著生產數量劇增,冰箱****。到1944年,約85%的美國家庭都有了機械冰箱。「冰盒」僅作為乙個詞彙流傳下來。
如果沒有冰箱,不但家庭主婦要勞累得多,而且許多生活享受,包括喝威士忌加冰都要大打折扣。20世紀以前,用冰箱儲存食物是不可想象的,20世紀沒有冰箱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電冰箱的原理。
電冰箱是利用蒸發致冷或氣化吸熱的作用而達到製冷的目的。電冰箱的喉管內,裝有一種商業上稱為氟利昂,俗稱雪種的致冷劑。常用的一種為二氟二氯甲烷(ccl2f2),是一種無色無臭無毒的氣體,沸點為29℃。
氟利昂在氣體狀態時,被壓縮器加壓。
加壓後,經喉管流到電冰箱背部的冷凝器,借散熱片散熱(物質被壓縮後,溫度就會公升高)後,冷凝而成液體。液體的氟里昂進入蒸發器的活門之後,由於脫離了壓縮器的壓力,就立即化為蒸汽,同時向電冰箱內的空氣和食物等吸取汽化潛熱,引致冰箱內部冷卻。汽化後的氟里昂又被壓縮器壓回箱外的冷凝器散熱,再變為液體,如此迴圈不息,把冰箱內的熱能幫浦到箱外。
2樓:我是小小的公尺椒
放水呀就可以了是的呀。
冰箱的發展演變過程
3樓:無名氏欸
基本情況我國生產電冰箱只有20多年的歷史。建國初期,國內不能生產,僅在個別大城市設有維修點,承修進口電冰箱。1958年前後,有些醫療器械廠相繼生產電冰箱,自此,國產電冰箱開始進入我國市場。
從1978年起,電冰箱生產轉向民用。
冰箱的發展過程
4樓:愛山
17世紀中期,「冰箱」這個詞才進入了美國語言,在那之前,剛剛開始冰箱只是影響到美國普通市民的飲食。隨著城市的發展,冰的買賣也逐漸發展起來。它漸漸地被旅館、酒店、醫院以及一些有眼光的城市商人用於肉、魚和黃油的保鮮。
內戰(1861-1865)之後,冰被用於冷藏貨車,同時也進入了民用。 到1880年以前, 已經有半數在紐約、費城和巴爾的摩銷售的冰箱, 三分之一在波士頓和芝加哥銷售的冰箱開始進入家庭使用,因為一種新的家庭裝置——冰箱——即現代冰箱的前身,被髮明瞭。同類產品還有冰櫃。
製造一臺有效率的冰箱不像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19世紀襪頃早期,發明家們關於對冷藏科學至關重要穗好爛的熱物理知識的瞭解是很淺陋的。人們認為最好的冰箱應該防止冰的融化,而這樣乙個在當時非常普遍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因為正是冰的融化起到了製冷作用。
早期人們為儲存冰而作出了大量的努猜漏力,包括用毯子把冰包起來,使得冰不能發揮它的作用。直到近19世紀末,發明家們才成功地找到有效率的冰箱所需要的隔熱和迴圈的精確平衡。
但早在1800年,一位有發明天賦的馬里蘭農場主———托馬斯·莫爾找到了正確的方法。他擁有乙個農場,離華盛頓約20英里,那裡的喬治鎮村莊是集市中心。當他用自己設計的冰箱運送黃油去市場時,他發現顧客們會走過裝在競爭者桶裡那些迅速融化的黃油而給他比市價更高的**買他仍然新鮮堅硬,整齊地切成一磅一塊的黃油。
莫爾說他的冰箱的乙個好處是使得農民們不必為了保持他們產品的低溫而在夜裡去市場交易。
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演變過程是什麼
1.春秋時期 孔子興辦私學,有教無類 突破了官府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了教育物件的範圍。2.西漢武帝時期 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還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3.隋唐時期 科舉制度的完備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從 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學校體制。4.宋代 學校制度更為完備,在 有...
漢字的演變過程,5個漢字的演變過程
充電器大俠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 金文 篆書 隸書 楷書 草書 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1 甲骨文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 軍事 文化 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 曆法 醫藥等科學...
求漢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 聲 形 象 數 理。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地方,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範,並且有一定的規律性,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徵,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漢字的萌芽。漢字形成為系統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考古證實,在商朝早期,中國文明已發展到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