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開頭渲染氣氛的例子,詩歌中的渲染手法

時間 2025-03-17 11:20:27

1樓:火狐的機會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象;在構思上,也有統攝全文、引起故事的作用。 結尾處合葬化鳥,「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卻能「相向鳴」,而且「夜夜達五更」,寄託了人們追求自由戀愛、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詩的最後說「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望」,更表達了激憤之情和美好心願。

2樓:今唱大風歌

唐]李 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在楊花落盡、杜鵑啼鳴的時候,詩人驚聞自己的好朋友王昌齡被貶到湖南龍標。龍標在當時還很荒涼,詩人十分擔心。

他想把自己的思念託付明月,帶給遠方寂寞的朋友。

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乙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悽慘地啼叫著。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詩歌中的渲染手法

3樓:願玖安

渲染、烘托本是一種國畫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

在古典詩歌中,渲染就是從正面著意描寫,烘托指從側面著意描寫,起一種烘雲托月的作用。

烘托與襯托容易混同。烘托與襯托相同之處是都著眼於「託」,即使某種事物、某個形象、某種情感得到凸顯。但兩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襯托主要通過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與其相似或相對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映襯來完成;而烘托主要通過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側面描寫來實現。

即《藝概》中所說:「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

詩歌前兩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

4樓:姬覓晴

《夜書所見》前兩句渲染了秋風和梧葉來表達思鄉之情,原文如下: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譯文: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遊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5樓:98姆巴佩

詩歌前兩句描寫了花園的圍牆曲折,柳樹昏暗若隱若現,人靜山空。

小窗內折射書一盞孤燈的光亮的情境,渲染了夜深人靜,月色朦朧的氛圍。

6樓:邢臺市技師學院

苑牆曲曲柳冥冥,人靜山空見一燈。荷葉似雲香不斷,小船搖曳入西陵。

註釋】: 湖,西湖。 冥冥,昏暗貌。 西陵,今浙江蕭山縣。 此詩描繪西湖夏日夜景。景物生動形象,動靜相協。

詩歌前兩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

7樓:幸運的愛知道

《夜書所見》這首詩的前兩局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營造出一種淒寒、孤寂的氛圍,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淒涼心。2、這句詩巧用典故、擬人修辭手法1)用典:「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辭官典故。

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於是辭官回鄉,了卻心願。「秋上心頭使人愁」,更能傳達詩人當時客居在外,鄉愁滿懷的心境。2)巧用擬人。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這一「送」一「動」,寓情於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思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怎不把讀者帶進這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難返,惆悵滿懷。

蕭蕭梧葉送寒聲」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動淒涼心境,用聽覺形象溝通觸覺感受,意味綿長。

詩歌中的議論的例子,詩歌有什麼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道理論據一般是指為了對每某個問題或觀點進行論證說明其正確或者是錯誤而引用一些名人名言 諺語 古代文獻等進行證明的材料。但是對這些材料呢也是有要求的,要求必須 於實踐,並且已經被長期證明和檢驗過斷定為正確的觀點。就古詩來說,並不是說所有的詩句都能夠成為道理論據。舉個簡單的例子詩仙李白的詩句,李白是典型...

怎麼用詩歌開頭寫作文,班級詩歌比賽作文的開頭結尾要怎麼寫?

直接插一句,最多打個引號,下文銜接段不加解說,高潮部風在回首首段古詩,作引例。 佟連枝竹儀 3行至4行,這是一般排比段開頭。如果是題記的話,引用2 3句詩歌,或自己寫出能點明主旨的也可,但最主要是語句凝練,對文章的層次有一定作用。 詩歌在中國文化的寶庫中,就像一顆明珠,散發出璀璨的光輝。本學期我們了...

詩歌的分類,詩歌的分類

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惠崇春江曉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 hao 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詠柳 賀知章 碧玉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睡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宿見德江 孟浩然 移舟伯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