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清見事宜
兩位古人在寫詩方面都做到了字斟句酌,一絲不苟,這種嚴謹的寫作態度,實在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前村月落「一江水 」還是「半江水 」?這句詩中一字之差,曾引起詩壇上兩位大文豪的一番深思。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曾擔任兩浙觀察使。有一次,他去台州巡察歸回杭州時,來不及訪親拜友,就匆匆趕到清風嶺旁邊的寺廟,向一位僧人討過筆來,準備修改自己題在僧房上的一首詩。和尚道:
大人莫非想把『一』字改為『半』字?」高適奇怪地問:「你何以知曉?
和尚回道:「前些日子,有一位**路過小寺,讀了大人題的詩,大為讚賞,說道一字不如半字確切,當時就為大人改過了。」高適大吃一驚,忙問此是何人……
原來不久前,高適來到清風嶺時,秋意正濃,微有寒意。傍晚,青松蒼翠,白鶴振翅翱翔;飯後,一輪皓月當空,銀光如瀉,露水浸溼了衣裳。高適一時詩興大發,索過筆墨,在僧房牆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翔松露溼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閒竹房。 第二天清晨, 高適離開清風嶺,乘船途經錢塘江時,正當月亮西沉,他細觀江水,驀地發現昨晚月落時分江水已經隨潮汐潮落,只剩半江水了。
他聯想到自己在清風嶺作詩時所見的月亮,也是西斜的,江水此時也應該是一半才對。想到此他恨不得立馬趕回僧房改詩,無奈公務在身,只得暫且擱下。因此,當高適從台州出巡歸來 ,首先想到的是前往清風嶺改詩。
那麼,詩是誰先改了的呢?不是別人,正是唐初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當高適知道後,不禁歎服,連聲讚道:
畢竟是老前輩,欽佩!欽佩!可惜來遲一步,錯過良機,不能當面請教,遺憾,遺憾!
說完,告別和尚,悵然下山。 這兩位大詩人,一位發現自己詩中一字不確切,終日不安,直至改正,方才釋然。另一位不過偶爾見到,卻不肯放過。
兩位古人在寫詩方面都做到了字斟句酌,一絲不苟,這種嚴謹的寫作態度,實在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2樓:水面清圓蓮
告訴我們為學要嚴謹,一字一詞都不容敷衍的道理。
幫高適改詩的人是誰
3樓:網友
唐代邊塞派詩人高適,任兩浙觀察使時,一次,去台州巡察,路過杭州清風嶺,興之所至,在臨時下榻的憎房中寫了一首詩;「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鬆露溼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第二天,高適便離開了清風嶺,途經錢塘江時,恰逢落月西沉,細觀江面上,潮水隨風而退,只留半江之水。聯想到自己在清風嶺所寫月落之時的江水為「前村月落一江水」,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應改為「前村月落半江水」才對。
但是要去台州,只能待巡察過後,才能再回清風嶺修改題詩了。乙個月後,高適辦完了公事,便匆匆趕到清風嶺題詩處,卻看到詩已被人改成「前村月落半江水」。忙問修改的人是誰,方丈告訴他,那人自稱是義烏駱賓王,在他去後不久,來到本寺,看到題詩,連聲讚歎,但惋惜詩中的「一」字用得不準確,不如用「半」字好,便改了詩句。
高適一聽大驚,駱賓王是唐初四傑,是能與李白、杜甫比肩的詩人,他寫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曾震撼當時的整個朝野,讓武則天讀後驚歎:「宰相安得失此人?」徐敬業討武失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為高適改詩時應有一百二十多歲了。
在高適的什麼詩中,我們感受到送別的悲壯情懷?
4樓:網友
在高適的《別董大》一詩中,我們感受到了送別的悲壯情懷。這首詩慷慨悲歌、出自肺腑,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
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是對朋友的勸慰,話說得響亮而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別董大。
5樓:奇妙校園雜貨店
別董大[唐]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表達了送別的悲壯情懷。
6樓:洛笙
莫愁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駱賓王的小故事,要短一點的
7樓:快樂無限
故事一: 駱賓王七歲作詩的故事。
駱賓王是唐朝初期的著名詩人,從小就才思敏捷、勤奮好學。七歲時,有一次因家裡人忙著招待客人,他就獨自一人跑到了池塘邊玩耍。池塘邊有很多美麗的花草,草叢中不時有小蟲子跳來跳去。
柳樹枝條一直垂到水面,在微風的吹拂下把水面劃出一道道波紋。池塘裡一群大白鵝正在嬉水,就像一團團白絮在水面漂浮。紅紅的腳掌像小船槳一樣划水。
駱賓王最喜歡大白鵝了,他撿起一根木棍,在地面上畫起了白鵝游水圖。這時候,家人因不見了駱賓王,找到塘邊來了。客人也跟了來,看到地上的畫,還真有些像呢。
因為客人聽說這孩子聰明就想考考他,於是指著白鵝叫他作詩一首。駱賓王朝著水中想了一會兒,就高聲吟誦起來: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拔清波。
客人聽了非常贊服,誇駱賓王是小神童。這首詩很快傳播開來,尤其是在兒童中像歌謠一樣流傳著。
故事二:駱賓王替高適改詩。
高適(700~765),字達夫,德州蓨(今河北景縣)人,唐代傑出的邊塞派詩人,有《高常侍集》等傳世。早年駐留邊疆,熟悉軍事生活,所作多為邊塞詩。其詩大多意境雄渾,情調蒼涼,間有清麗俊秀的詠景佳作。
一天,高適赴外地巡察,途經杭州清風嶺,觀月賞景,詩興大發,就在山中僧房壁上題寫了一首詩,詩曰:「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鬆露溼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寫完之後,他就繼續趕路了。途經錢塘江時,正值月落,高適細看江潮,發現月落時,江潮隨風而退,卻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來描寫月夜之時的江潮,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便決定在巡察歸來時,專門去僧房改詩。
可是,當他踏進房門時,發現這句詩已被人改過來了。高適感到很納悶,忙問是誰改的。僧人告訴他,在他去後不久,有一**從此路過,偶然看見了這首詩,連聲讚歎「好詩,好詩」,但惋惜詩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準確,便不待作者回來商榷,徑直給它改了。
高適暗暗稱奇,心想:「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後來經他多方打聽,才得知那位改詩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文學家、詩人駱賓王。
8樓:網友
駱賓王七歲寫詩。駱冰王有一天看見了大鵝。心中一想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9樓:揉碎人間星光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高適對自己的作品態度是如何的?
10樓:漫閱科技
一次,高適在去台州路經杭州的清風嶺時,曾在清風嶺僧院題詩一首。詩中有「前峰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的句子。當高適從台州回來又路經清風嶺僧院時,想改詩句中的「一江」為「半江」。
一位老僧告訴他說:「前幾天有一位官人經過這裡,看了你的詩之後說,詩固然很好,只是『一』字不如『半』字。」高適驚奇地問那官人是誰?
老僧說是駱賓王。駱賓王年長於高適六十多歲,不屬於同代人,此故事無疑是後人的虛構。值得我們稱讚的是,高適這位很有成就的詩人,對自己的作品那種認真修改、精益求精的態度。
在別董大這首詩中,高適說了什麼????
11樓:網友
題目的意思:和董大告別。
別董大的意思:夕陽西下,黃雲千里,日色昏昏,北風吹送著大雁,瑞雪紛紛。不要發愁前面沒有知己,天下的人誰不知道你才藝高超的董琴師。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註釋: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簡析:這首詩是詩人給董庭蘭送行時的贈言。首句展現了西北黃土高原上風捲塵沙入雲端的獨特地域風光 。
白日曛」三字給遼闊的黃土高原增添了迷茫暗淡的色彩。第二句「北風吹雁雪紛紛 」,寫出了送別的時令和氣候。作者寫天氣驟變,也象徵董大處境的惡劣。
朔風勁吹,大雪紛飛,本來已經夠淒涼的了,耳邊又傳來鴻雁的陣陣悲鳴,則更令遠行人大有孤雁離群之孤寂無依感。雁總是群飛的,它使整個畫面都沉浸在依依惜別的感情氛圍中,令人在鴻雁的悲鳴聲中聯想到友誼。 「莫愁前路無知己」是安慰董大在前進的道路上處處都會遇到知心朋友 ;「天下誰人不識君」既是對第三句的補充,又是對董庭蘭蓋世美譽的讚揚,也是對友人光明前途的預言 。
12樓:劉佳怡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13樓:網友
別董大》是唐朝詩人高適漫遊時寫的送別詩,作者送別的朋友董大名叫法董庭蘭。他是唐玄宗時代的著名古琴手,當時盛行胡樂,他受到冷落,高詩送別他,也正是詩人失意的時候。
詩的前兩句寫北國風光,烘托出詩人送別董大時的失意心情,後兩句對友人進行安慰與鼓勵,是一首發自肺腑的感人的贈別詩。高 適。
別董大這首詩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麼,詳細點
14樓:sunny柔石
《別董大》告訴我們生活就是如此隨便,樂觀向上總比悲觀消極好。
別董大二首》是唐代詩人高適的組詩作品,出自《高常待集》,體裁屬於七言絕句,是一首送別詩。
其一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譯文:千里黃雲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風吹著歸雁大雪紛紛。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識君?
其二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譯文:就像鳥兒六翮飄搖自傷自憐,離開京城已經十多年。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願,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15樓:匿名使用者
告訴我們生活就是如此隨便,樂觀向上總比悲觀消極好。
高適改詩成名句
16樓:風滿樓
前村月落半江水。
把「一」改成「半」
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鬆露溼衣裳。
前村月落半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讀高適的什麼讓我們體會到詩人對友人的安慰之情瞬間也溫暖了我的心?
17樓:陶笛
讀高適的文章能讓我們體會到詩人對友人的安慰之情,他的詩篇也是非常的暖人心的,裡面包含著對友人的誠摯之情,肯定也能溫暖我們的心。
18樓:孤狼
讀高四的什麼讓我們體會到了詩人對友人的安慰之情 瞬間有溫暖了 我們心。
19樓:雪程雅盼
歐式的詩讓我們體會到詩有情安慰之夜,我有了自己的心,你說高是哪首詩?
王安石改詩告訴我們什麼,王安石改 !!!!詩一文說明了什麼道理
做學問 做事要嚴謹,精益求精。王安石改詩 這個故事給我們以極大的啟迪 一首詩,一篇文章都需要作者傾注大量心血,需要對字 詞 句進行精心地錘鍊方可成就。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瞭解情況 調查研究是進行寫作訓練的一項基本功。一個人的生活知識總是有限的,調查研究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知識,為創作提供有利條件,只有...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詩。首二句寫驅車登古原的原因 是 向晚意不適 後二句寫登上古原觸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種享受和滿足。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二句,從古至今人們多認為意思是 晚景雖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認為 只是 二句,正是詩人的一腔熱愛生活,執著人間,堅持理想而心光不滅的一種深情苦志...
古詩春曉描寫的景物有什麼,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翼乄凌雲 畫的是幾隻鳥站在開滿桃花的枝頭上,春燕和鳥在空中飛翔,正是詩的意境。這首唐詩有四行兩句。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後春天早晨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景。第一句講春天的夜裡睡得很香,不知不覺地天已亮了,窗外傳來了一片婉轉悅耳的鳥叫聲,這是通過所聞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講朦朧中想起昨天夜裡聽見颳風下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