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船帆煇
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跟家長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需要經過當事人同意之後才能做?
……都需要家長提前告知,並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訓練。可是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根本不能以身作則:不讓孩子看電視玩電腦,自己卻整天抱著手機玩遊戲;一邊搓著麻將一邊督促孩子學習看書;指責孩子不該說髒話,自己遇事卻髒話不離口……這樣的「身教不一」不僅不能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進行教育,他就會說:「爸爸/媽媽不也是這樣子的嗎?」
所以教育孩子必須要以身作則,家長先做好表率,
教育孩子,其實是重塑自己。
教育的第一步應該是要充滿愛。只有在愛的滋養下,孩子的潛能才能發揮出來。家庭關係不好的孩子很難具有完整的人格。
同樣,關閉了心靈還能與父母和諧溝通的孩子也很難見到。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愛對孩子後期人格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有一個科學理論叫「依戀理論」,它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
它產生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對依戀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嬰相互關係如何隨嬰兒的成長而豐富和變化的方面。現在,研究者普遍認為,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它不僅提高嬰兒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構了嬰兒終生適應的特點,並幫助嬰兒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依戀關係的形成步驟
依戀是一種強烈且持久的情感聯絡,正是因為這種聯絡使得嬰幼兒最願意和母親呆在一起,當孩子遇到困難,感到害怕的時候便會尋找母親,這種母子之間的連線是兒童日後情感發展的基礎。
這種聯絡會因為孩子的成長、與母親的互動方式而不斷髮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孩子0-3個月的時候。
這個時期的孩子處於無分化狀態,對他人並無明顯區分,也不介意別人抱他。
第二個階段:是孩子3-6個月的時候。
這個時期叫做低分化階段,孩子開始區分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之間的區別,但依然不介意和父母分開。
第三個階段:是孩子6個月至兩歲半的時候。
孩子進入依戀形成期,他們一步也不願意離開母親身邊。如果媽媽不在,他可能會找爸爸或其他熟悉的人,一旦媽媽出現,就會馬上黏在媽媽身邊。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特別高興,分開的時候會顯得不安,會發生哭泣、大喊大叫的情況。
第四個階段:是孩子兩歲半之後。
這個階段稱之為修正目標的合作階段,孩子可以從母親的角度看問題,能進一步理解和認識母親的情感,知道母親是愛自己的,不會拋棄自己,也會進一步理解父母的暫時性離開。分離焦慮降低,會跟父母溝通下次見面的時間。
2樓:天下繩鏢
依戀(attachment),是指個人與某一特定個體的長久持續的強烈的情感關係。有狹義和廣義依戀之分,狹義依戀指母嬰依戀,廣義依戀除了母嬰依戀之外,還包括兒童依戀、青少年依戀以及各種型別的**依戀。 1.
依戀理論 1. 1 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非常重視人早期同父母形成的親密關係,他們把依戀看成早期兒童對能夠滿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樂與舒適的父母形成的一種情感關係。在弗洛伊德看來,這種關係是在嬰兒先天的自我關注或自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因為撫養者滿足了嬰兒的需要,特別是使嬰兒吮吸的願望得到滿足,嬰兒逐漸開始依戀那些撫養、照顧和保護他們的人。相對與早期精神分析而言,新精神分析學派更強調人的社會性存在。艾裡克森認為,在以基本信任感的確立為發展任務的第一年,母親因能提供營養及滿足兒童的需要而在兒童生活中佔有主要地位,成為兒童的依戀物件。
在此意義上,這種對母親的依戀實質上是兒童對現實世界信任感的集中體現。 精神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依戀的情感內涵,觸及了依戀的本質;從需要的意義上討論了依戀的建立與發展,並以兒童需要的滿足與否作為依戀確立、發展與轉移的內在依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把依戀的發生發展與特定階段的基本任務相聯絡,對有關研究與教育實踐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不過總的來說,精神分析的依戀理論過分強調兒童生理需要滿足的意義,過分看中餵養與口腔經驗在依戀形成中的決定作用,而忽視了其他交往經驗與撫養方式對於依戀形成的影響,割裂了兒童早期經驗的完整性。
精神分析的理論建立在解釋之上,不具有可操作性,無法進行實驗研究和驗正。 1. 2 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雖然也把餵養看作依戀確定的主要決定因素,但它摒棄了本能力量在兒童早期親子關係中的絕對支配地位,而注重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突出親子雙方社會經驗的相互作用。
早期學習理論認為,依戀是與母親之間基於相互強化與報償而建立起來的雙向社會關係。學習理論假設,人有著強烈的本能需求,而主要驅力來自普遍存在基本生理需要,如飢渴和安全等。嬰兒只有通過建立與他人的社會聯絡來滿足這些需要,才可以緩解由這些驅力帶來的緊張感。
而最初的時期中,擔當餵養者角色的母親正好滿足了嬰兒的需要,母親就成為嬰兒依戀的最初的物件。同時,嬰兒的行為又形成了對母親撫養行為的報償與強化,使之獲得精神上的報償,從而促使特定養育行為的重複出現,母親對兒童的依戀就這樣產生和被強化了。 與早期學習理論相比,社會學習理論更注重依戀的社會發展性。
它傾向於把依戀的形成看作兒童對於社會刺激敏感的生物機能與**有意識的社會行為有機整和的產物。另外,社會模型、社會支援與直接指導在依戀形成過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對於精神分析理論而言,學習理論闡述了依戀建立和發展的外部機制;重視親自互動的經驗對依戀確立的決定性影響,更加突出了依戀現象的社會本質。
然而,學習理論卻依然缺乏對依戀形成發展的內部機制、依戀性質的差異及具體影響因素也缺乏論述。 1. 3習性學理論 習性學說是目前影響最大、綜合性最強的一種依戀理論體系。
鮑爾比在習性學的基礎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論、資訊加工理論於控制論,創立了自己的依戀學說。它系統的論述了依戀產生的生物基礎、依戀的階段性發展及其內部機制,還對依戀的主要特徵進行了分析。 習性學家認為,依戀是物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習性說的創立人之一勞倫茨描述了鳥類動物的「印刻」現象,而鮑爾比在勞倫茨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依戀的形成有著深刻的生物根源。人類嬰兒對於撫養者的依戀是長期生物進化的結果,是基因所保留下來的人類進化和生存方式的資訊,或者說是人類在面對可能的威脅和意識到的危險時所採取的必然的、本能的反應方式。 真正的依戀要在兒童生命的特定時期才能產生。
鮑爾比認為,兒童的依戀是呈階段性發展的,是其行為的組織性、目的性、適應性日益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兒童從最初的依戀期,依次經歷依戀關係建立期、依戀關係明確期等階段,最終在2週歲與特點個體建立起目標協調的夥伴關係。此外,兒童的依戀是指向某些特點個體的。
這些內容以及對該理論的評價,我都將在以後的篇幅裡詳細論述。 2. 依戀研究的成果 依戀理論自上世紀50年代由鮑爾比(bowlby)提出,60年代興起至今,已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
第一階段從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依戀概念的提出和理論構架建立階段;第二階段從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傾向於制定測量依戀的各種工具,**影響母嬰依戀風格形成的因素,並研究了依戀型別的跨文化分佈。這個時期依戀的研究成為西方兒童社會化過程研究中最活躍的領域。第三階段從80年代中期到現在,研究重點從嬰兒依戀轉移到青少年依戀和**依戀的各種型別上。
主要研究依戀與別的心理過程的相互關係和依戀的神經心理機制,早期依戀關係對其他社會關係的影響以及精神病理學的依戀等等。這時期的研究已突破兒童發展心理學的領域,廣泛地涉及到心理學的其他領域,如人格、情緒、神經生理等等。 在本文中,筆者並不打算以依戀理論研究的時期為維度,每個時期都涉及到心理學研究的不同領域,這樣無法顯示出依戀現象的本質特徵。
筆者欲從年齡角度進行闡述,因為其中蘊涵了一個理論假設——「性向假設」,也就是兒童早期的依戀性質可以**以後行為的發展。研究者們對該問題還存在分歧,將依戀研究按早期依戀和**依戀劃分就可以較少地涉及這一分歧。 2.
1早期依戀研究的成果 2.1. 1早期依戀的發展階段 鮑爾比(1969)依據兒童行為的組織性、變通性與目的性發展的情況,把兒童依戀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分為前依戀期、依戀關係建立期、依戀關係明確期和目標調節的夥伴關係4個階段,不同階段兒童依戀具有不同的行為特徵。
第一階段:(出生至8—12周)前依戀期:這時期兒童對任務不加區別,表現出訊號行為。
這些訊號行為包括:出生後的哭叫、吮吸、依附、定向等反應;幾個星期後,是微笑、咿呀語反應;幾個月是爬行、走步反應等。雖然還不會識別某一個特定的人,但已會向人表現出訊號行為,這種行為易激發母親的母性行為。
母親就會花更多的時間和嬰兒呆在一起。 第二階段:(12周至6個月)依戀關係建立期:
對特定人物進行定位和表現訊號行為階段。對其他人仍是友好的,但對母親或起母親作用的人的反應越來越頻繁,表現出自發的喜悅之情。 第三階段:
(6個月至3歲)依戀關係明確期:通過軀體移動和訊號表示與識別出的人保持貼近的意想。對陌生人表現出警戒和懼怕的情緒。
嬰兒在探索行為中,開始把母親作為安全基地。 第四階段:(3歲以後)目標調節的夥伴關係:
幼兒逐漸對與母親相關的行為先後因果做出認知推斷,能對母親的行為進行**、能洞察她的情感和動機。他們也能容忍與母親的距離逐漸增大,並逐漸善於與同伴和不熟悉的人進行交往。
親子依戀對兒童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3樓:神一樣的劉先生
良好親子依戀關係是有關鍵期的。一般來說:一歲以內,媽媽的角色很關鍵。
孩子餓、尿、拉、癢癢、、、、、、都會哭鬧,細心的媽媽及時正確地予以處理,滿足其需要,能夠是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和親子依戀關係。一歲至三歲,爸爸的角色很關鍵。爸爸帶孩子膽子大,放得開,善於發散思維,孩子智力發展的第一個關鍵期,爸爸經常和孩子互動,對孩子的智力發育、性格培養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也有助於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形成。
這些不是絕對的,而且,到了四歲左右孩子開始出現自我中心意識或傾向時,上述方式就要有所調整。那就進入「延遲滿足」的問題了。如果您的孩子已經超出了這個年齡,那就得用別的方式方法了。
對於留守兒童,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對於一個資深的留守兒童,當然現在長大了。以前小的時候,身為留守兒童最希望的就是接到爸媽的 還有就是過年爸媽會回家過年。每年只要知道爸媽要回來了,那接近一週的時間都是興奮的。所以呀,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陪伴,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當然,現在這些孩子可能比我們那個年代要好一點,手機,網路這麼發達。是交流...
試論早期依戀對兒童心理髮展的作用及意義
來自靈通山樸素的西葫蘆 依戀對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與個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是幼兒早期社會性發展重要研究課題。如何選擇給兒童正確的依戀模式,對於兒童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意義。一 依戀 一 依戀的定義 依戀是嬰兒尋求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親密的身體聯絡的一種傾向。依戀是嬰兒與撫養者之間一種積極地 充滿深情的感情連...
兒童天賦基因檢測為何重要,兒童為什麼要做天賦基因檢測,有必要嗎
嘻哈哈肥寶媽咪 人的天賦往往會被埋沒,沒發揮出來,而做天賦基因檢測,可以發掘兒童的天賦,當然,發掘出來後還要針對性培養才能達到應有的才能。 人的天賦是一個人特有的才能。但天賦需要開發,而且天賦的開發有一個最佳時間視窗。錯過這個視窗,再開發就不會有更好的效果。開發天賦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是孩子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