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他為什麼攻擊,他是否有道理,其次,要和他談心,看他在攻擊的時候是怎樣的心理狀況。
一般來說,喜歡攻擊人的孩子,有天生的性格,也有後天環境的造成。看他是什麼原因造成,才能制定比較有效的解決辦法。
另外,家長不要一味指責和強力解決,用溫和的方法可能更好。
家長的態度,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學中有個方式叫移情訓練,也就是讓其站在對方角度上去看待,培養他的愛心。比如,用遊戲的方式告訴他,讓他體會到疼的感覺。比如,他正在對一個玩具發脾氣,你可以拿起玩具,輕輕地哄它,讓它別難過了,反過來,告訴他,你欺負小玩具,它會很傷心的,它的媽媽也會很傷心,你被別人打時,是不是很疼呀,那麼小玩具也是一樣的呀,你要關心它,它才會喜歡和你做朋友了。
類似上述的提示了,總之,家長也不能打孩子,否則,就是對他的潛移默化了。
3樓:匿名使用者
講道理 看來已經行不通了 也不要硬來 主要是看父母的糾正了 嚴厲管教 如果還不行 那吃幾次虧 就行了
4樓:青色畫板
最好找一個比他大的孩子,在串通好的情況下。也打他一通。(輕重提前商量好)這種事發生後再對他說道理比較能說的通。
糾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有哪些方法?
5樓:奔放神
攻擊性行為也稱侵犯性行為,是指個體有意傷害他人身體與精神,但不為社會規範所許可的範圍。攻擊性行為是兒童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社會行為,對兒童的人格和品質都有消極影響。研究表明:
兒童期的攻擊通常與當時和未來的學業問題相關連,攻擊兒童缺乏有效的學習技能,如:保持注意、保持安靜等,這使他們的學業與攻擊性同在,另外,攻擊性行為容易造**際衝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目前,不同的科學家對攻擊性行為的劃分是多樣的。如:勞茨和雷斯把攻擊分為情感攻擊和工具性攻擊;蘭格斯伯茲和比約昆斯特根據攻擊行為的表現形式把攻擊分為身體攻擊、語言攻擊和間接攻擊;道奇和考依把攻擊性分為反應性攻擊和主動攻擊;另外,有人把攻擊性行為分為他人驅動的攻擊和無原因的攻擊。
綜上,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大致有如下型別:工具性攻擊、身體攻擊、言語攻擊、間接攻擊他人驅動的攻擊、無原因的攻擊、反應性攻擊和主動攻擊。工具性攻擊是指兒童為了獲得某個物品而做出的掠奪、推搡動作。
在這類攻擊中,攻擊只是一個手段,它並不是為了給受害者造成傷害。(比如:寶寶抱了一個娃娃,浩浩覺得好玩便去搶,寶寶不給,浩浩就使勁掠奪。
)這種攻擊在幼兒園中比較常見,但值得注意的是,兒童在剛開始的時候只是使用攻擊而奪取他想要得東西,但如果教師和家長不給予糾正,長此以往,兒童便會常常採用這種手段,從而達到某種目的,這樣攻擊行為就成了一種傷害他人,滿足自己的手段。身體攻擊是指攻擊者利用身體動作直接對被攻擊者一方實施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打人、踢人和損壞、掠奪他人物品等。言語攻擊是指攻擊者一方通過口頭言語直接對被攻擊者進行羞辱、嘲弄等。
間接攻擊並不是直接的面對面的攻擊,而是一方藉助另一方間接對被攻擊者施加攻擊,常表現為造謠離間和社會排斥,而研究表明在幼兒園中女孩採用間接攻擊的情形多於男孩,這一研究也打破了多年來許多人認為的男孩的攻擊性行為多於女孩,因為多數人只看到了工具性攻擊和言語攻擊而忽略了間接攻擊,這顯然是一種誤區,不過,對這一觀點的更正對矯正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著重要的意義。他人驅動的攻擊是指由於兒童的辨別能力弱,意識不到一件事的對錯,而在別人慫恿、驅動下對他人發動攻擊,比如浩浩找不到自己的小椅子了,丹丹就說你去把寶寶的椅子拿來吧,浩浩向寶寶索要,寶寶不給,浩浩便將寶寶推到地上,而浩浩並未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類攻擊在小班特別是在剛入園、年齡較小時比較常見。無原因的攻擊是指這類攻擊事先無預兆,也無原因,說打就打,但這種攻擊也往往持續時間較短,可是也是比較難於矯正的,長此以往,其他幼兒也會對這類幼兒產生排斥心理,加之有些教師教育不當,常把他們說成「壞孩子」更有甚時,教師竟慫恿其他幼兒遠離這些幼兒,這更加大了他們的攻擊傾向,越是這樣就越壞,長此下去就可能會形成惡性迴圈。
反應型攻擊指受到他人攻擊或激惹後做出的攻擊性反應,主要表現為憤怒、發脾氣或失去控制。主動型攻擊表現為物品的獲取、欺負或控制夥伴。
首先,生物因素,影響攻擊性行為的生物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出生狀況及其他生物機制,如:注意缺損多動障礙,缺乏對懲罰性刺激做出反應的自主神經系統等,而研究表明:遺傳因素佔50%。
其次,家庭因素,在攻擊性行為中,遺傳佔50%,而這50%中又有一部分是孩子與家庭的相互關係有關,研究發現,父母的態度和教養策略在兒童攻擊傾向的形成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家長採取專斷的管理方法或溺愛、縱容的方式都容易培養出高攻擊性兒童。
第三,同伴因素,因為具有攻擊行為的兒童往往遭到同伴的拒絕如果長此以往,同伴會很難改變對他們的看法,而且有時被攻擊的兒童對攻擊性的兒童持躲避、畏縮的態度就更加強化了兒童的攻擊性。
最後,學校和社群因素,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師,教師對待攻擊性兒童的態度對攻擊兒童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緘默型和孤立型的教師都會強化攻擊性。另外,社群環境對兒童的影響也極為重要,如果一名兒童所生活的社群裡暴力行為經常發生,這時身體攻擊和言語攻擊就極有可能被理解為生存需要,而不認為他是違規行為,可見社群環境對攻擊性兒童的影響不可小視。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產生既有先天因素的影響又有後天因素,攻擊性行為對兒童的影響如此之大,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件非常重要的。鑑於攻擊性行為的成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預防:
1、預防兒童的侵犯事實;正如我們在工具性行為型別中所提到的,如果教師和家長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視而不見」的話,再溫和的孩子在偶爾獲利後也會變得專橫起來,而如果幼兒有較為嚴重的攻擊性現象,如罵人、打人等就應該立刻給予懲罰絕不能姑息遷就,必要時可以採取某些強制手段,比如取消他們的某些權利或適當的給予某些限制,如限制他們參加某項活動等,但這個力度一定要掌握好,而且不應該一味採取這種手段。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還有,最應該注意的就是決不能使用體罰,如果採用體罰方法就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攻擊性的榜樣。
2、鼓勵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包括傾聽、謙讓、幫助、分享、合作等,這些都是從積極的角度防範和矯正了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在一項實驗中,心理學家讓幼兒園中的教師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視而不見」有意予以忽略和不加懲罰,而只獎勵那些親社會行為,如分享玩具、合作等,兩週之內,這種方法有效地減少了兒童之間的身體攻擊和語言攻擊行為。幾周下來的繼續實施又進一步降低了攻擊的頻率。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是在父母、教師和同伴的影響下通過模仿、認同、內化等心理機制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而親社會行為對兒童的品德陶冶具有重要意義。
3、創設非攻擊性的環境,為了消除不良環境的影響,應該讓幼兒在寬敞的空間活動,因為過分擁擠的環境勢必增加兒童的攻擊行為,但目前許多幼兒園開設了「發洩區」「發洩室」就是讓幼兒釋放內心的不愉快,這樣也會減少攻擊行為的出現。
4、重視家庭教育,首先,家長應為幼兒提供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比如家長不應該在孩子面前爭吵、武鬥更不要對孩子進行過度體罰,因為孩子的模仿性強,許多行為都是從家長那裡學來的,家長還應該淨化幼兒所**的電視節目及網路新聞,儘量避免幼兒長期**帶有色情、暴力的鏡頭。另外,家長在教育中應多用一些正面的,積極的話語,而有些家長則會使用一些錯誤的觀點教育孩子,甚至會對孩子說:「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還回來」類似的話,這樣更增加了幼兒的攻擊慾望,使他們認為這是合理行為,殊不知這樣教育孩子對孩子的發展是極為不負責的。
5、培養兒童的移情能力,移情能力是指在人際交往中個體感受、理解和體驗他人需求與情緒的能力。研究表明,兒童的移情能力越高攻擊性越低,試想一個孩子如果能時刻觀察和體驗別人的痛苦就會有效的抵禦外在的壓力,阻止對他人進行傷害,我們就可以根據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加大對幼兒的移情能力培養,而培養移情能力我們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法:①情緒追憶,讓幼兒回憶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情感體驗,可以向別人描述自己當時的感受。
②情感換位,為幼兒設定一個情感事件,讓幼兒轉換到別人的位置去體驗這些事件,可以鼓勵幼兒討論,讓他們認識到「如果是我,我會…」③通過講述故事或角色扮演,比如浩浩常攻擊寶寶,而寶寶常被嚇哭,我們就可以通過一個作品「狼和小羊」讓寶寶扮演「狼」讓浩浩扮演「小羊」當狼撲向小羊時,小羊害怕極了,一動也不動,這樣,浩浩也體會到寶寶在受到欺負時是怎樣的心情了,從而產生憐憫同情,可見,幼兒移情能力的提高對減少和防範攻擊性行為有極為積極的意義。
6、創設各種教育環境,比如我們可以以繪畫活動為例,如果班上有攻擊性事件教師就可以把他畫成一幅畫的形式,讓幼兒自由討論這種現象是否正確,更進一步的讓幼兒說「怎樣才是正確的呢」?「我們應該怎樣做」或教師再開展一次活動,讓幼兒自己畫出心目中的好孩子是怎樣的。這樣還可以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繪畫能力。
一舉多得,而且,幼兒強化了良性行為,從而不經意的就改變了他們的心理狀況。另一種方法就是獎勵法,讓幼兒互相幫助,互相感染,在幼兒之中設立榜樣,讓幼兒根據前圖的內容(如出示幾幅攻擊行為的**)讓幼兒接著畫出好的小朋友應該怎樣做,教師根據幼兒的創作進行鼓勵,從而改善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目前,種種研究表明許多科學家已經在矯正這一方面有巨大的突破了,因此,我們有信心相信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在正確的教育措施下會得以改善,甚至我們可以改正這一行為,讓攻擊性兒童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中健康、快樂成長!
如何來糾正孩子的攻擊行為
6樓:生活不易
兒童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如玩具)等行為,稱為兒童攻擊性行為,它是兒童因為慾望得不到滿足,而採取對他人有害並毀壞物品的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兒童在兩歲左右便開始表現出最早的攻擊性行為,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一般男孩強於女孩。兒童攻擊性行為如延續至少年和成年,則會出現人際關係緊張、社交困難,甚至發展為犯罪。
四招糾正兒童攻擊性行為: 1.為兒童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據研究發現,高攻擊性兒童的家庭都很相似——家庭成員之間很少表達感情,常常爭吵不休,當彼此激怒時,會用哭叫、打鬧和謾罵來還擊。從這種高壓環境**來的兒童對懲罰極其抵制,他們會用相應的強力手段反抗父母,重複父母要制止的行為。同時,有些父母在孩子表現出攻擊性行為時,會體罰孩子:
打屁股,打耳光,這不但達不到控制攻擊的目的,反而向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模仿原型,變相地暗示孩子:當別人使你不滿意時,應該這樣對待他。 而另一個極端是,有的父母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嬌寵放縱,導致孩子產生強烈的佔有慾和形成為所欲為的習慣,稍不如意就以攻擊性的手段來發洩不滿情緒,甚至發展到以攻擊他人為樂趣的地步。
專家指點:冷漠和溺愛的家庭都不利於兒童的成長,要避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家長首當其責。家長不應在兒童面前講有攻擊性色彩的語言和發生攻擊性行為;當兒童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家長要查明原因,及時處理,態度鮮明,使兒童認識到什麼行為是錯的,應該怎樣做才對。
同時,要避免兒童接觸暴力的環境,比如玩暴力的電子遊戲和玩具、看暴力的影視作品等。 2.引導兒童反省自己的行為。
心理學研究表明,攻擊者在看到受害者明顯的痛苦時,往往會停止攻擊,但攻擊性很強的人則會繼續攻擊受害者,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移情技能,不會同情受害者,不會感到羞愧和不安。 專家指點: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首先要指出,攻擊性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後果,引導兒童想象受害者受到攻擊後的感覺和心情。
然後再讓兒童換位想象,如果你是受害者,你將會有怎樣的感覺和心情?如果你是個好孩子,又該怎樣做? 3.
對兒童攻擊性行為作冷處理。 所謂冷處理,就是對一些比較容易衝動的兒童,在一段時間裡不予理睬,以此「懲罰」他的攻擊性行為。如讓兒童一個人在房間裡反省,或暫時剝奪其參加某項活動的權利等,直到他平靜下來為止。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不會向孩子提供呵斥、打罵的攻擊性原型。有時候,父母有必要故意忽略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進而特別關注被攻擊的物件。 專家指點:
運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讓兒童明白為什麼要讓其「坐冷板凳」,在幫助兒童認識錯誤後就要解除懲罰,同時要注意安全,時間不宜過長。最關鍵的是,對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家長要更多地以平靜、溫和的方式進行教育,將冷處理與鼓勵、親善行為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4.
教給兒童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些兒童之所以出現攻擊性行為,主要是因為這些兒童所能得到的解決衝突或進行溝通的方法少於一般兒童。對於這類兒童,父母要給予榜樣示範或直接教給其正確的方法,教會兒童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讓他們懂得通過正當渠道把自己的煩惱和憤怒宣洩出來。
專家指點:糾正兒童的攻擊性行為,重點不僅在於不要訓斥、批評兒童,更在於使兒童掌握非攻擊性行為的方式和方法。因為呵斥和一怒之下的簡單體罰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攻擊性,有可能強化兒童的不良行為。
對於變得有攻擊性的孩子,哪個方面家長要多注意
芭比育兒 孩子打人 說髒話,這可是不好的行為習慣,而這些不好行為的形成,肯定是有原因的,有個原因容易被家長忽視,在改變上也有些不容易。家長不教規矩孩子打人 嬸嬸家的二胎出生比較晚,又是個小姑娘,所以比較嬌慣,在嬌慣的過程中孩子養成了打人的習慣。平時只要不合她的意或者是跟別人玩搶不過玩具的時候,就會打...
鬆獅攻擊性強麼,動物攻擊性排行
木獨魚 全看你怎麼調教了。其實不是太強我養了一隻,當寵物 我家鬆獅很凶,這種狗性格都這樣麼,看見陌生人都會去咬,叫得很凶 人魚缺水 我家鬆獅今年14歲了,再有兩個月就15歲了,我從小養的,這十幾年一直在我家,從沒寄養過,我出去上學父母幫帶的,現在它年紀大了會鬧毛病,去醫院太頭疼了,醫生都不敢收它啊!...
有什麼觀賞魚無攻擊性,有什麼觀賞魚無攻擊性
燕魚,又名神仙魚。性情溫和,舉止文雅,愛在水的中層遊動,常停在水中不動,習性好靜。魚體呈菱形,極側扁,尾鰭後緣平直,背鰭 臀鰭鰭條向後延長,上下對稱,似張開的帆。從側面看像空中飛翔的燕子。對水質沒有嚴格的要求,喜歡弱酸性的軟水,水溫以23 26 為佳。經常換以經晾晒的新水,可減少患病機會,喜食細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