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的啟示

時間 2021-07-15 12:37:13

1樓:小杏仁

學習要趕早,少時精神集中,若到了老年也要學...正確面對學習

2樓:之項

做人要守信正直,不貪錢財,講義氣,堅守自己正確的立場,潔身自好...

3樓:匿名使用者

《顏氏家訓》目錄:

●序致第一

●教子第二

●兄弟第三

●後娶第四

●治家第五

●風操第六

●慕賢第七

●勉學第八

●文章第九

●名實第十

●涉務第十一

●省事第十二

●止足第十三

●誡兵第十四

●養心第十五

●歸心第十六

●書證第十七

●音辭第十八

●雜藝第十九

●終制第二十

勉學原文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

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章,春

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

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

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

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

遊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

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

暮,因循面牆,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

無見者也。

學之興廢,隨世輕重。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弘聖人之道,上明天時,下該人事,用此致

卿相者多矣。末俗已來不復爾,空守章句,但誦師言,施之世務,殆無一可。故士大夫子

弟,皆以博涉為貴,不肯專儒。樑朝皇孫以下,總丱之年,必先入學,觀其志尚,出身已

後,便從文史,略無卒業者。冠冕為此者,則有何胤、劉瓛、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

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絛等,兼通文史,不徒講說也。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

鄴下又見邢子才:此四儒者,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諸賢,故為上品,以外率多田

野閒人,音辭鄙陋,風操蚩拙,相與專固,無所堪能,問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

會。鄴下諺雲:「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使汝以此為師,令人氣塞。孔子曰:

「學也祿在其中矣。」今勤無益之事,恐非業也。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粗

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

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中心思想

學習要趕早,少時精神集中,若到了老年也要學...正確面對學習

孟母三遷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4樓:瀛洲煙雨

孟母三遷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的人們不僅要求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啟發人更多的思維。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 母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 吃飽穿暖之外, 還要言傳身教, 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周圍的人的言行影響, 孩子在幼兒時期模仿力最強, 所以應該給他們良好的環境。

古人教導我們要與聖人為伍, 遠離瑣碎事和卑鄙小人, 才能有所成就, 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孟子學成, 他的母親功不可抹。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

「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5樓:匿名使用者

孟母三遷,故事給我們的啟示,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6樓:小薇薇

1、啟示

①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的人們不僅要求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②給人很多的思維.在個人空間,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裡.在生活中,環境造就人才,環境也淹沒才人。

③環境重要,比如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交給一隻狼去撫養,嬰兒長大後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習性。

④內因起主導作用,外因起決定作用。說明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係。孟子後來成為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薰陶感染有很大關係。

2、原文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子也。」遂行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xuàn)賣之事,母曰:

「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設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

」遂居焉。

3、譯文

孟子年少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子經常喜歡在墳墓之間嬉遊玩耍。孟母見此情景,就覺得這個地方不適合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

可是,孟子又玩鬧著學商人買賣的事情。孟母又覺得此處也不適合孟子居住,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此時,孟子便模仿儒生學作禮儀之事。

孟母認為,這正是孟子所適宜居住的地方,於是就定居下來了。

7樓:三水不了

孟母三遷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都是母親為了兒子的學習搬了33次家。

8樓:我是大角度

孟母三遷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孟母三遷拼音是mèng mǔ sān qiān  。

一、相關史料

《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

漢·趙歧《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二、孟母簡介

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親仉(zhǎng)氏,戰國時鄒國人。

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孟母三遷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三、社會影響

孟母教子的影響特別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 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

9樓:匿名使用者

給我們的啟示:

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10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對自己沒有信心!啟示:  環境造就人才,環境也淹沒人才,只有良好的人文環境才好。

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的人們不僅要求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給人很多的思維.在個人空間,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裡.在生活中,環境造就人才,環境也淹沒才人

說明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係。孟子後來成為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薰陶感染有很大關係。

空間應該適應、助益人的生長。在人們脫離不了市,不能任意選擇棲居的。

家庭教育對子女成長起重要作用。孟母三遷,說的足孟子母親為了教育孟子和為了孟子的成長而三次選擇居住環境的故事。這則故事又叫「孟母擇鄰」、「慈母擇鄰」。

孔子認為:「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論語·里仁》)這和「孟母三遷」故事一樣,都強調了選擇居住環境的重要性。

「孟母三遷」故事為歷代所稱述。如,東漢趙岐《孟子題辭》:「孟子生有淑質,風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宋代蘇拭作《崔文學甲攜文見過》:「自言總角歲,慈母為擇鄰」。元代關漢卿《蝴蝶夢》:

「想當年孟母教子,居心擇鄰;陶母教子,剪髮待賓。」等等。「孟母三遷」成為後世母親重視子女教育的典型,影響至今。

11樓:匿名使用者

說明環境對孩子教育和成長的重要性。

12樓:匿名使用者

良好的環境會造成一個孩子的一生

13樓:濤聲

998245566289295658222864

65865

14樓:獨步蒼茫

說明:1,孟家很有錢,2學區房的重要性

15樓:文宇

三7k7k死哭唧唧拆機4388

螞蟻的啟示作文仿生學一退,螞蟻的啟示作文400字仿生學一退

螞蟻搬家的啟示很多啟示,我們都是從生活中得來的今天我就來說說,放學路上看到的一幕,給了我很大的啟示那是一個週五的下午,我哼著歌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見一排排的螞蟻抬著一小塊爛蘋果吃力 有序地往一個方向跑,好奇心讓我不由自主的追尋到這些螞蟻的洞口,哦!原來在這裡,一個石頭縫裡,不時的有幾十只螞蟻往外搬著...

王育折蒲學書的啟示

王育勤勞好學,刻苦讀書,學識精神受到了讚賞,最後以努力,獲得了成功,我們也應該努力學習,回報社會,建設祖國晉代的王育,字伯秦。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裡很貧困,於是給人放羊過活,每次經過小學的時候都會嘆息流淚。有空暇時間就折蒲枝學習寫字,一次過於投入忘情以至於丟失了羊,被主人責罵,王育就想賣身以賠償主...

呂思勉的中國通史怎麼樣,誰讀過呂思勉的《中國通史》,感覺如何

中國通史 是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成名作,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iel籍讀得最多的 位學者l 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呂思勉國學基礎深厚,治史的意趣卻不保守。本書滲透蓿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譚其驤稱呂恩勉以史學名而兼通經 子 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