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很多先秦典籍,有好多關於孔子的,貌似孔子就不是並不是什麼聖人,還挑動幾場戰爭。你們怎麼看儒家

時間 2022-03-30 18:00:02

1樓:花飛上陌

孔子不僅僅是超脫於具體政治的思想家,他還直接參與過魯國的政治實踐。因此,在對待戰爭問題上,他雖然執著於自己的道德理想,相信【仁】的巨大感召力,渴望通過實行仁政消除戰亂,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同時對消弭戰爭的艱鉅性也有清醒的認識,所以在實踐中孔子又顯示出政治家的變通能力。一方面,他慎言戰爭,【子之所慎:

齊,戰,疾】(論語 述而),另一方面他又從工具理性的角度肯定戰爭在解決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上的價值,把戰爭看作實踐仁政理想的不得已的手段,為此,他把戰爭區分為【聖人之用兵】和【貪者之用兵】,前者是【禁殘止暴於天下】的戰爭,後者是【刈百姓,危國家】的戰爭,在他看來,聖人之用兵,旨在救民於水火,是為實行仁政開闢道路,故而值得肯定。

2樓:避世不語

相對於儒家,我更墨家!

3樓:翱翔天空

需辨證的來看待,有積極的一面同時也有消極的一面

先秦儒家典籍是什麼

4樓:新蘭

詩經尚書

周禮樂經

周易春秋

5樓:gail佳兒

詩 書 禮 儀 樂 春秋、

孔子對自己一生的評價是:

6樓:無名之人

孔子對自己一生的評價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白話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樓:腳下騰雲亦非真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 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 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 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 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範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耳順下面有一個句讀。

如果照舊, 「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

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 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難的。

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矩」。

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 。

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

參考資料:南懷瑾 《論語別裁》

8樓:咸陽猛驢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9樓:朋克老青年

樓上大謬.

子曰,吾待價而賈者也.

此言道出了一個千古祕密.

孔子生為女兒身!

若不是女子,如何能待嫁?

這才是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啊!

孔子是什麼樣的人

10樓:匿名使用者

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

1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

有關孔子的資料

有一個報道解密,說孔子身高兩米二八,雖然古代和現代的測量方法有差距,但在孔子遺骨上提取了dna

12樓:麻袋裝土豆

在司馬遷的《孔子世家》裡,稱「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學者李零據此說:「『九尺六寸』有多高?

按西漢尺23.1釐米計算,是221.76釐米,和穆鐵柱、姚明的個子差不多,或有誇大。

」雖然拖了「或有誇大」一語,但李教授大致上還是認同這個說法的。

我們知道,古書上形容男兒常用「七尺之軀」,或者叫做「堂堂七尺男子漢」。可見古代男子身高七尺,應在平均身高之上,否則何以稱之為「堂堂」?照漢尺來算,這「七尺」合161.

7釐米。在今天,成年男子如此身高,是會被有些人戲稱為「二等殘廢」的。如同今人平均壽命高於古人一樣,今人的平均身高也是高於古人的,而即使在今天,姚明這樣的大高個子還是令人「仰視」;甚至到了人高馬大並不稀罕的美國,在nba球隊裡,他也顯得「鶴立雞群」,被稱之為「小巨人」。

因此可以推想,在男子平均身材尚不高的古代,孔子如果長得偉岸似姚明,那肯定是了不得的事情,在《論語》等典籍裡難道會不記上一筆嗎?豈止是一筆,簡直可以大書特書。然而在先秦的典籍中,卻不見有「孔子長九尺六寸」的記錄。

子貢、宰予等門徒在孔子歿後,要把夫子樹為「聖人」,假如孔子確是身高九尺六寸,他們豈會忽略這個足以顯示「聖人」高大形象的資料?不會的。之所以未見提及,就因為根本沒有孔子身高九尺六寸的事實。

子貢們雖然要聖化夫子,卻還沒想到造假。他們是誠實的君子。

孔子成為超高的「長人」,應是他老人家「仙逝」 約三百年後的事情。顧頡剛先生在《春秋時代的孔子和漢代的孔子》一文中指出:「到了漢朝,真是鬧得不成樣子了。

我們只要把緯書翻出一看,真是笑歪了嘴。他們說,孔子母徵在遊於大澤之陂,睡,夢黑帝使請己。往,夢交,語曰:

『汝乳必於空桑之中。』覺則若感,生丘於空桑。他們說他的頭像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方高。

身長九尺六寸,人皆稱他為長人。……」這些大抵是漢初方士化的儒生們臆想附會的「傑作」。司馬遷撰《孔子世家》,沒把孔子母親和黑帝「夢交」之類胡說八道寫進去,卻還是採信了「身長九尺六寸」之說。

於是,緯書裡的臆語,轉換成了史籍中的正言。

在孔府的檔案裡有一份描述孔子形象的材料,還說到了孔子的腰圍:「先聖身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所謂「圍」,《辭海》如是解釋:

「計量圓周的約略單位,即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攏的長度。亦指兩臂合抱的長度。」這裡顯然是指前者。

筆者的手指屬於中等,既非纖長亦非粗短,試著將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攏,量出的長度是34釐米。古代成年男子較矮,因而手指可能也短些,就算合指之圍是30釐米,那麼,「十圍」也有三米了。天哪!

三米的腰圍足以趕超日本的大相撲了!欲樹先聖高大形象,卻反而弄成了腰肥如斯的奇形怪狀。這豈不是有「瀆聖」之嫌?

按照「有其父而有其子」的邏輯,孔子身長九尺六寸,其父當然矮不了。《孔子家語》等書指稱:「其人(孔父叔梁紇)身長十尺」。

比孔子還要長四寸(比姚明高5釐米)。李零教授說:孔子「拜父母之賜,也是大個子,很有遺傳優勢」。

我倒覺得,不妨反過來說:是叔梁紇拜兒子孔丘之賜———孔子後來被奉為形象高大的聖人,遂而「父因子高」了。至於叔梁紇何以比兒子還要高出四寸,大概因為他是力大無窮的威猛武士,曾經以一人之力托起過逼陽城的城門,所以應該比文質彬彬的兒子高一點吧。

古人談說人或物的長度,往往有誇張乃至虛妄不實之處。司馬遷的《孔子世家》裡,寫到孔子跟吳國使者的一番談話,孔子說到「短之至」的僬僥人身長僅三尺,而「數之極」的長翟人身高則達到三丈。用西漢尺計算,前者僬僥人身長僅約70釐米,比現在世界上的「袖珍民族」俾格米人(成年男子是120—140釐米)還要矮很多;後者長翟人身高近七米,迄今為止,尚沒有實證或考古發現,能證明確實存在過如此的「巨人族」。

孔子談說的這兩種「人」,類乎《山海經》的傳說,顯然是不能信以為真的。而且,《論語》裡說「子不語怪、力、亂、神」,若是如此,夫子是否說過上述那番話,也很值得懷疑了。

筆者雖然質疑「孔子身長九尺六寸」,但不排除夫子個子較高這種可能。假設,夫子身高八尺,則約合185釐米,這在如今中國的成年男子中,也算得上是高個子,更不用說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了。當然,這也只是假設而已。

夫子究竟身高几許,可能是永難索解之謎。但有一點筆者尚敢肯定:孔子身高如姚明,這是不可能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野人的遺骨,也許是恐龍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什麼報道啊?看畫像,孔子應該沒有這麼高。

關於孔子的一個問題。

15樓:匿名使用者

同感!孔子3歲喪父,隨

母親顏徵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這就是幼年教育(禮樂)對孔子的深遠影響。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我認為孔子中早期在當時的扮演更多是政治家的身份而教育家的少些(晚年的事情了)我眼中的孔子是個博學,固執己見,堅忍,有些許不知變通的奴隸制貴族知識分子形像。限於時代侷限性,孔子是人不是神,不要奢望他能有多大的超前行為(講民主,人道主義及現代的共和等等)他一生的立場都是站在奴隸主貴族的角度來講話的,他的「施教無類」也至多停留在平民層次(當時伎人和奴隸地位相差無幾,處於非人地位,大家原宥孔夫子的所為吧)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最後ps孔丘認定犯了「平民輕慢國君」的大罪的依據,是《周禮》而不是儒書~ (柏楊的《中國人史綱》的描述很白話但是未必貼切)

指正!!!

16樓:暮春小雨稠

禮是目的,仁是緩和禮的弊端而產生的手段,中庸是兩者協調的方法。

我讀書時也認為禮是第一位是,仁是輔從性。但官方意見卻相反。

17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

為什麼老子不是聖人,而孔子是聖人?

18樓:歷史痴迷狂

因為儒學的盛行,大部分人都在為儒學做廣告,例如朱熹。因此,作為儒學創始人,孔子自然就成為聖人。而老子的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被批判為太過消極。自然被貶低了。

我平時看了好多關於如何與人相處的心理學書籍,還有如何說話的書籍

羽念生 要多聽,少說,然後大膽實踐,不怕說錯話,怕只怕連錯的機會都沒有。建議你看看。蔡康永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用幽默的方式,小道理大智慧。心理的不是知道你看過沒看過,張德芬 遇見未知的自己 都市心理,淨化心靈。 因為你看的只是人家寫出來的經驗是人家的,不是你的。還有另外的一個解釋是關於知識的掌握的,...

在網上看了很多關於武漢的未來和城市的發展前景,有的人說再怎麼掙扎也發展不起來,也有的說在五年後成為

從歷史角度看,凡是武漢興盛之時,都是中國衰亡之際,凡是武漢平庸之時,皆為中華興盛之機.近現代,中國最衰弱,而武漢為最興盛時期,所以為了中國崛起,最好壓制武漢,使之不能崛起.而中原,古代人就說過 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 所以中國強盛,還是要扶植中原.至於湖北,國家應該重點扶植荊州,襄陽才對,這也是...

求解夢,我自己在網上找過很多關於解夢的,但是沒有找到關於高新科技的

張小雪小公主 有點像x檔案嘛 在高新科技的組織裡面,做實驗品。這是好事壞事呢?似乎做夢的人不在乎做人家的實驗品,只介意自己沒有那麼一套高新裝備,只能使用次品廢品。儘管使用的是次品,卻也很厲害,超級輕鬆地 了一個殺光所有police的人。立了功卻沒有得到肯定,等來的那個成功者卻告訴我,不能認可。從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