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跟越親的人越沒有耐心,為什麼跟越親的人越沒耐心?

時間 2021-05-07 20:01:23

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在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上,已經預設了越是親的人就越是理解和支援自己,但事實上是,就算在親的人,也不見得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支援自己,而自己又是在前面說的那種觀念下的親人交流,自然會出現沒有耐心的情況。建議要注意到親人和理解之間的關係,親疏和理解之間並不一定正比例,有時候往往不理解才是正常情況,畢竟經歷、閱歷不同,即使是父母和子女之間,三觀也會有些差異的。

2樓:匿名使用者

社交上,為了迎合不同的事和人,我們會給自己準備很多張面具,偽裝成各種自己,而面對最親近的額人,我們就會卸下偽裝,展現最真實的自己

3樓:在客家圍屋滑沙的榛子

因為天天都可以見到親近的人,但是陌生人不是天天都可以見到的。

4樓:法信戴易巧

假期,不少人都回家陪爸媽了。可有人歡歡喜喜回家,卻生著悶氣離開。原因或許讓人覺得可笑:

老媽讓你多吃半碗飯,絮叨了幾句,便不耐煩地甩手就走;給老爸買了新手機,有個功能沒弄明白,問了你幾句,卻被指責「怎麼這麼笨」。

假期結束,回到職場,面對領導、同事、客戶,我們卻又換了一副面孔,耐心地給這些「別人」解答問題。我們對不相干的人客客氣氣、彬彬有禮,對親近、呵護自己的人卻毫無顧忌、任性無禮。很多人對親人發了脾氣,事後很懊惱,可下次還會如此。

究其原因,是親人的包容讓我們太放肆。假如對領導、同事等外人發脾氣,很可能損害彼此的關係。因此,我們在溝通中會有意無意地注意方式方法。

而「親人」是比「外人」更穩固的一種關係,我們知道,即使言行出格,他們也不會計較、不會記恨;即使拿他們當出氣筒,也能獲得寬容、理解、忍耐、體諒。家庭是一個相對安全、包容的環境。在外受了委屈,我們會回家宣洩。

在這樣一個能給予心理安全感的環境裡,我們就容易忘記怎樣好好說話,以致對家人使用嘲諷、歪曲、誇大、貶低的語言。

除此之外,我們對親近的人心理預期太高了,認為他們應該支援自己,一旦碰到不順,就容易形成心理落差,覺得「別人不理解我也就罷了,怎麼你也不理解」,越想越生氣。

當肆意將外人給自己的傷害轉移給配偶時,我們沒有看到對方默默端來的一杯熱茶中包含的關心;當不耐煩地打斷父母善意的嘮叨時,我們不曾看到老人無言地離開,在屋子裡悄悄傷懷。親人們無怨無悔地承受我們的傷害,因為他們離我們最近,與我們最親,能用愛包容我們。

有網友曾算過一個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大概只有幾十天到兩百多天,與其他親近的人在一起的寶貴時光也是有限的。從現在開始,不要把粗暴的態度、不客氣的指責留給親近的人。試著從下面3方面改變自己。

【換個角度看問題】

人們都希望自己是對的,對方必須接受自己的意見。站在親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想想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學會理解他們。假如他們不停嘮叨,可以選擇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告訴他們,你已經知道問題所在,讓他們相信你能解決好。

【讓親人把話說完】

氣頭上往往很難把話說清楚,因此,英國歷史學家帕金森和管理學家拉斯托姆吉在合著的《知人善任》一書中談到:「發生爭吵,切記免開尊口,讓別人把話說完,虛心誠懇地傾聽,才能彼此交心,把事情說清楚。」「風平而後浪靜,浪靜而後水清,水清而後游魚可數」,待風平浪靜後再說,可以避免傷了感情。

【平息怒氣三法則】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憤怒時會出現「意識狹窄」現象,死盯著負面資訊不放。在自己快要情緒失控前,試著停下來不說話,或者離開現場,讓自己冷靜下來。春秋時的藍田侯王述曾被人罵上門來。

他始終默默面壁而立,直到那人離開,才轉身繼續辦事。美國心理學家歐廉·尤里斯教授提出,降低聲音,繼而放慢語速,胸部向前挺直,能有效平息怒氣。

俗話說,「忍得一時氣,免得百日憂」。記住,對親人讓步不丟面子,而是出於愛。

為什麼跟越親的人越沒耐心?

5樓:科普中國

這是因為和他們太熟悉了,和自己容易對陌生人友好對身邊人壞脾氣。

前段時間,朋友和我吐槽:你知道嗎,我費盡人力、物力、財力幫了好朋友一個特別大的忙,結果,你猜怎麼著?他從頭到尾居然連個「謝」字都沒說,居然還開玩笑說我辦事拖字訣。

我安慰朋友說,可能他覺得和你關係很鐵,說「謝謝」太見外吧。你不也說,開玩笑說你拖字訣嗎?可能你的朋友犯了我們大家都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

譬如,我們平時不順心的時候,不也會對父母大聲嚷嚷,不停抱怨,甚至發脾氣嗎?有誰會在父母做好飯的時候說聲「謝謝,您辛苦了」?大多數時候都抱怨,菜炒鹹了,油放多了。

朋友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熟悉和最親密的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給了陌生人。對待最親密的人,我們習慣成自然地不懂禮貌、不會溫柔、忘記感恩,不是大呼小叫、不停抱怨,就是懶得搭理。

因為太過熟悉了,不知珍惜,而慢慢失去了應有的耐心和尊重。突然想起一對七八十歲的老夫妻,雖然兒女們都非常孝順,每個月都會給他們不菲的贍養費,但是他們卻堅決不和兒女們住在一起。老人吐露,兒女們都很好,也很孝順,但是總覺得在他們面前就像犯了錯誤的孩子,總害怕他們會像教育孩子一樣教育我們,「少吃這個,不準那個」。

其實兒女們的初衷都是好的,只是有時候失去了應有的尊重和耐心,在溝通的時候忘記了照顧老人的自尊。老人渴望得到愛的返養,不僅僅是贍養費或衣物,他們更渴望得到子女的尊重和耐心對待。

我們之所以會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熟悉和最親密的人,是因為我們總覺得,最親密的人永遠不會離開我們,即使我們犯了錯,惹他們生氣,他們也不會怪罪我們。事實上,不管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婚姻,都是易碎品,一旦出現過裂縫,便很難恢復原貌。

即使最親密的人,也會因為我們的不尊重和缺乏耐心而受到傷害。

所以,即使對最親密的人也要保持應有的尊重和耐心,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所以,無論如何,請用心呵護他們吧。這不僅是高情商的表現,更是成年人的處世法則。

6樓:居霞裘碧

覺得說多說少沒關係,也會覺得,越是親人,越不瞭解自己,和外人不同,外人不經常在一起,有點煩也得忍著,親人就不同了,整天在一起,誰也不能說一輩子都哄著你,親人就是把心裡話說出來,不過,沒有耐心也會傷到親人的,還是得收著點。

7樓:李梅花蟻戌

因為知道他們無論如何不會離開自己,也是沒有偽裝的體現,但這樣也會傷人

跟越親的人越沒耐心?

8樓:py可可

究其起因,是親人的容納讓我們太放縱。如果對引導、共事等外人發性格,很可能侵害彼此的關聯。因而,我們在溝通中會有意無意地留神方法方式。

而「親人」是比「外人」更牢固的一種關係,咱們曉得,即便言行出格,他們也不會計較、不會記恨;即使拿他們當出氣筒,也能取得寬容、懂得、忍受、諒解。

家庭是一個絕對平安、包容的環境。在外受了冤屈,我們會回家宣洩。在這樣一個能給予心理保險感的環境裡,我們就容易忘卻怎麼好好談話,以至對家人應用譏嘲、曲解、誇張、貶斥的語言。

除此之外,我們對親近的人心理預期太高了,以為他們應當支撐自己,一旦遇到不順,就輕易形故意理落差,感到「別人不理解我也就罷了,怎麼你也不理解」,越想越賭氣。

當肆意將外人給自己的損害轉移給配偶時,我們不看到對方默默端來的一杯熱茶中包括的關懷;當不耐心地打斷父母善意的嘮叨時,我們未曾看到白叟無言地分開,在房子裡靜靜傷懷。親人們無怨無悔地蒙受我們的傷害,由於他們離我們最近,與我們最親,能用愛包容我們。

為什麼對越親的人越沒耐心,越容易生氣發火

因為潛意識裡面知道 他們不會傷害我們 所以對他們比較沒有耐性而且缺乏剋制 說難聽點,就是無害的發洩物件 其實這是個陷阱 人往上走是難的,往下滑是飛速的 越是對親近的人好 這個人的命運就越好 做什麼都會順利 儘管這點很難做到 所以一帆風順的人是鳳毛麟角 暗沙未央 人在越親近的人面前卻無防範之心,這是人...

為什麼現在的人越來越沒有耐心了,為什麼越來越暴躁越來越沒耐心

leo張大志 人們都是在急著做這,急著做那 星空下的煩惱 社會發展就是趨於快節奏,因為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更何況是現在這種資訊膨脹的時代,能第一時間獲得自己感性趣的東西。人還都是貪婪的,吃著還要看著碗裡的。當一件事還沒完成又發現另一個感興趣的事,自然就會對現在的感到不耐煩。 也不是現在的事來的,沒耐...

為什麼越來越暴躁越來越沒耐心,為什麼脾氣越來越暴躁沒耐心

火虎 脾氣越來越暴躁,一點小事就想發火,沒有耐心,這些表現是焦慮症的表現,而不是更年期綜合徵,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壓力較大,建議及時調整心態放鬆心情。心理狀態是個體在一定情境下各種心理活動的複合表現,任何一種心理狀態既有各種心理過程的成分,又有個性差異的色彩,還包括許多複合的心理過程,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