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脈象包括頻率、節律、形態、充盈度等,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中醫把脈就是取其微弱的變化,因此要求把脈者心平氣和,心無雜念。
把脈前切勿將病情說給醫生,以防誤導。好的中醫不會先問病,而是先把脈,輕按,重按兩隻手的脈後才做出判斷。不能完全確認者還要結合舌症,綜合判斷。
所以好的中醫能通過把脈找到病的根源,一下子說出病情。有的中醫一邊把脈,一邊不停問問題,這樣的醫生是不會看病,是問出來的病,把脈只是做做樣子。
2樓:匿名使用者
中醫主要是通過望 聞 問 切 來判斷病情,中醫治標治本,是比較好的**方法,不宜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注意好好休息。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你就需要請問中醫大師了。
4樓:小蘑菇丁
中醫講求望聞問切,通過號脈大概能瞭解一個人的氣血運**況,除此之外,在號脈的同時,會對病人的臉色,**文理進行觀察,比如一般肝不好的人臉色發黃,心臟不好的人臉色發紅,腎不好的人面色黧黑,脾虛的人面色蒼白。醫生還會看你的舌苔,一般苔厚,說明有溼,白白厚厚的是寒溼,又黃又厚的是溼熱,赤紅的是肝火。包括看眼睛,是否渾濁,等等等等。
當然,還會問患者一些平時的症狀,綜合這些,有經驗的中醫就能夠判斷出你的身體哪個部分哪些機能出了問題。
5樓:
中醫是靠經驗的 老中醫最靠得住了
中醫是怎麼把脈的?
6樓:一路花開
人體的五臟,就是說,左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心、肝、腎,右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肺、脾,命門,從這個角度入手比 沉浮滑容易多了
號脈中左手寸脈能摸到 代表心脈正常 摸不到說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 接不上氣的現象
左手關脈 正常為不強不弱 太強說明肝氣太盛 , 太弱 也不行 大多有胃炎一類的病
左手尺脈 太弱 頭上不是頭暈就頭痛或頭腦不清醒,,有時我分不清就說患者頭有問題
右手寸脈 太弱為肺虛 一般有咳嗽現象 太強也不行
右手關脈 太弱為脾弱 有便溏 腹痛一類 太強 左手關脈弱的話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脈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脈理兮,用心細,三法四中要熟記。人脈難,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遲數力為中,擴充各脈真訊息,此理需明未診前,免之新醫,吃脈記,經為一貫用心機,指下回聲診妙記。
浮脈:輕尋有、按無有,浮脈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脈中間仔細究,有力惡風見表實,無神無力指虛浮,浮脈裡有七瓣(浮緊、浮緩、浮滑、浮數、、浮遲、浮虛、浮洪),其中理性要經驗。
洪脈:洪脈滿指波濤似,來時力狀去自然。脈洪陽盛雖夏旺,非是火盛治災凡。
實脈:實畢畢更屬長,舉按充實力最強,新病逢時是火盛,久病逢時或氣痛。長脈:長脈直過本位前,迢迢自弱類長杆,心腎身強氣本狀,實脈相聯似劍長。
短脈:短脈象形似龜,藏頭露尾脈中筋,寸尺可憑關不診,澀微動結似相隨,主病逢之為難治,概似真元氣多虧。
芤脈:兩邊實中間空,芤形脈似軟如蔥,寸陽見芤血上溢,芤現遲脈下流紅,芤形浮細須輕診,睡眠浮脈像得診,氣血傷耗精神損,自汗陽虛骨蒸深。
散脈:散脈形浮無沉候,如尋至數拘不定,滿指散亂似揚先,按之分散難歸整,產是生早胎為墮,久病脈散必喪命。
沉脈:沉脈壯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無力真元弱,有力為痛滯氣侵,中寒其脈均沉類,沉緊、沉滑、沉弦、沉細、沉數、沉遲、沉微,數頭機關勿誤人。
微脈:細微小至如弦,沉而極細最不斷,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確為善。
伏脈:沉之深,伏脈遊,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氣不行症痞結,脈喪瀉之不出頭。
弱脈:沉細軟綿似弱脈,輕尋無板重採知,元氣耗損精血虛,少年可慮白頭矣。
虛脈:虛脈舉指遲大軟,按之無力又空洞,精神氣血都傷損,**虛法,汗多中。
牢脈:沉而伏力很強,牢形實大長,勞傷微疾真精損,氣喘腹疝,七情傷。
革脈:革脈肢體自浮急,象診真似按鼓皮,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血虛或“夢遺”。
遲脈:尋肉內至來三,來往極慢微遲脈,浮遲表寒是表證,沉遲裡冷必定見。緩、結、代、澀居遲類,不究詳細莫輕談。
緩脈:緩四至通不偏,和風楊柳嫋自然,欲從脈裡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間,緩遲氣血皆傷損,和緩從容為氣安。
結脈:緩一指復又來,結脈肢體記在懷,悲慮積中成鬱結,五芤交攻為痞災。(五芤:氣、血、痰、飲、食)
代脈:緩之不能隨手知,良久方來是代脈,代是氣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機存。
澀脈:脈道澀難疏通,細遲短散何成形,來往溼滯似刮竹,病蠶食葉慢又難,思虛交愁裡積久,不但損血又傷精。
數脈:來往速數脈形,一息六至仔細憑,數脈屬陽熱可知,只把虛實火來醫,實要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急、緊、弦、滑、動、促都從數脈安排定。
疾脈:快過數者脈名疾,載陽又可陽凶升。
緊脈:數又弦疾和成緊,舉如轉索切繩形。浮緊表寒身體痛,沉緊逢見腹疼痛。
弦脈:舉迎手按不轉,弦長端直若絲絃,受病輕重如何認,指在弦上軟硬看。
滑脈:滑脈如珠滾滾來,往來流利卻還前,停食痰氣胸中瘀,婦女滑緩定是胎。
動脈:動脈搖搖數在關,沒頭沒尾豆形圈,動主驚悸心空虛,汗出發熱陰陽參。
促脈:數又止促脈乎,進必無生退可生,促脈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細推求。血、氣、痰、食、飲停留一種治病由。
濡脈:浮取極不力,按之隨手又空空,主病血虛陽虛症,汗多夜間骨熱蒸。憑脈驗證如明鏡,學者用心都精通
7樓:學習50年
自己雖然不會,但是感覺中醫把脈還是很神奇的,
自己曾經去看過中醫,還是很好使的
8樓:匿名使用者
中醫學把脈聽脈可以去報個手診脈診的課程,然後買這方面的書跟著學習就行了。
9樓:任新成愛你
額。。。這個有點複雜啊,朋友是要學中醫還是興趣使然啊。。。
大致上是:
左手關脈:不強不弱 大概視為正常,太強說明肝氣太盛 , 太弱大多存在一定病徵......
建議問個比較明白的老師吧
10樓:終日錢錢
太複雜了,在這裡和你說不清楚啊
去看看脈訣吧
11樓:手機使用者
就拿脈象細數來說,細是氣血不足體內津液不充分,數是有熱分,這個換是西醫你得拿好幾張化驗單才能看到體內的情況!
12樓:我上白班
別人告訴你,你也不明白,找個培訓班去學習一下不就好了。你搜一下張震老師 張震主講的號脈還是很不錯的。
13樓:狐狸
現在多是三部九候法
按切全身動脈,以體察經絡氣血運**況,從而推斷疾病的脈診方法。又稱遍診,為古代脈診方法之一。切脈部位有上(頭部)、中(手部)、下(足部)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共九候。
①上部。天候按兩額動脈;人候按耳前動脈;地候按兩頰動脈。②中部。
天候按手太陰經以候肺;人候按手少陰經以候心;地候按手陽明經以候胸中之氣。③下部。天候按足厥陰經以候肝;人候按足太陰經以候脾胃;地候按足少陰經以候腎。
三部九候臨床已很少應用。
《醫源資料庫》:三部九候 ,診脈術語。 ①指全身遍診法。
即於頭部、上肢、下肢三部診脈,每部各有上、中、下動脈,不同部的脈出現獨大、獨小、獨遲、獨數,即表示該經的髒氣有寒熱虛實之變化。頭部:上,兩額動脈(太陽),候頭部病變;中,兩側耳前動脈(耳門),候耳目病變;下,兩頰動脈(地倉、大迎)。
候口齒病變。上肢:上,手太陰肺經動脈(寸口),候肺;中,手少陰心經動脈(神門),候心;下,手陽明大腸經動脈(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陰肝經動脈(五里,婦女取太沖),候肝;中,足太陰脾經動脈(箕門),候脾,若候胃氣配足陽明胃經動脈(衝陽);下,足少陰腎經動脈(太溪),候腎(《腎問·三部九候論》)。 ②指寸口診法。
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每部各以輕、中、重指力按脈,分浮、中、沉(《難經·十八難》)。
14樓:匿名使用者
中醫博大精深,想要學好用好至少要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才能有效果,不能心急。再
一個就是要有引路人,這個不是自己一朝一夕讀幾本書就能學會的,建議跟師學習像張震的號脈課就很出名,應該是中域開的,加油,祝你早日學成,治病救人,造福一方
15樓:匿名使用者
每個人有內個人的方法
16樓:五殺的節奏丶
可以報讀培訓班去學,張震老師講課還行,比較搞笑
17樓:大wen來也
想學把脈就報個脈診班啊,我剛學完中域的張震脈診班,老師手把手臨床輔導的,上課風趣幽默,學完後回來就開始號脈診斷,感覺很不錯,建議你也報個。
18樓:大東北水
我推薦圓運動的古中醫學這本書,彭子益的脈法,很特殊,兩隻手一起把脈,那個突出的脈一定是問題最嚴重的地方,左右手可以相互比較。比方說,左手尺脈比右手尺脈弱,是水虛,右手尺脈比左手尺脈弱,是火虛。這本書也寫得簡單易懂,很多中醫古籍,沒有文言文的功底,看起來非常吃力。
而且,這本書是中醫大家李可老中醫推薦的一本,這本書我現在正在學習。我在看裡面的脈法篇,雖然簡短,但是把二十八種脈都講到了,我知道了陰虛陽虛的分辨,我知道了用藥的提綱,這樣就減少犯錯了。
高血壓的脈象是什麼,中醫號脈根據什麼原理?
所謂脈象,也就是脈動應指的形象,包括頻率 節律 充盈度 顯現的部位 通暢的程度和波動的幅度等,通過所察脈象的變化,以達到辨別病症的部位 性質以及正邪盛衰等情況。正常的脈搏節律均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來去從容,脈搏動在 60 100次 分之間。高血壓病的主脈是弦脈,因其脈管張力增強所致,有如按琴絃之...
嗜睡症的病因是什麼?嗜睡症的中醫病因是什麼?
發作性睡病的誘發因素比較多,一般都是由於遺傳性因素 環境性原因 免疫性因素等引起的這一病症,在發病的早期會引起嗜睡 昏厥 白天過度嗜睡等現象,如果不注意合理的 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影響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健康。發作性睡病屬於慢性睡眠障礙的一種,患者會出現突發一些不可抗拒的短時間睡眠,還可...
中醫是怎樣看病的
影子 中醫診治過程,望聞問切,大家都有說過,有時候中醫診治也需要以方測證。臨床上接診過一例腰痛患者,腰痛兩月餘,期間吃過中藥效果不明顯,看患者以前的方子大多是補肝腎,強筋骨,祛風通絡的藥物。藥效三五付還不見效果,應該說明一些問題,可能是方不對證。此時醫生就應該考慮換個思路。觀察該患者舌脈,痰溼,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