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跪求 如何理解和貫徹我國的教育目的

時間 2021-08-11 17:26:12

1樓:

一、一個目的與三大任務

我根據自己對於素質與素質教育的理解,把它的目的與任務概括為一個目的與三大任務。現略作分析如下 :

(一)一個目的

顧名思義,素質教育的目的歸結為一個,這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此處的「全面」有兩個涵義:

一 是所有學生的素質都必須有所提高。比如,一個班級有50個學生,他們每一個人都應當達到一定的素質標準, 不容許有一個學生掉隊。事實告訴我們,每一個學生都很想作到這一點,也都能夠作到這一點。

二是各種素質 都必須得到培養與提高。眾所周知,在素質的構成上,現在取得的初步共識是:素質由三類八種構成,三類是 ,自然素質、心理素質、社會素質;八種是,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業務素 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

三類包含八種,八種從屬三類。因此,所謂「全面提高」,就是要使這八種素質都 能有所提高,達到一定要求,不容許重此輕彼,或重彼輕此。

(二)三大任務

素質教育的三大任務,在我看來,可以有如下兩種提法:

一種提法是:根據三類素質的劃分,為了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就應當完成提高三類素質的任務 。由之也就產生了素質教育的三大任務。茲略作分析如次:

第一大任務是培養與提高學生的自然素質。自然素質即身體素質,也可稱為生理素質。它又包含10項具體 任務,即:

瞭解身體系統的結構與機能的初步知識;掌握體育運動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保持身體健康與身 體健全;提高力量、速度、靈敏、耐力、柔韌等五個方面的素質;培養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積極參加體育運動 ,自覺鍛鍊身體;養成衛生習慣;注意用腦衛生,保持大腦健康;注意身心的協調發展;具有一定病理的和藥 物的知識,等等。

第二大任務是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它也由10項具體任務組成,即: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培養非 智力因素;掌握心理系統的初步知識;使學生具備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知識與技能;培養社會適應能力;讓學 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講究生理衛生,保持心理健康;使學生對性心理問題有基本認 識與瞭解;培養學生的自我心理修養能力;開展心理諮詢,解決心理問題,等等。

第三大任務是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社會素質。社會素質由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審美 素質、勞技素質六個方面組成。其具體任務亦可概括為這麼10項:

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擁護黨的路線、方針 與政策;培養科學的政治認識、正確的政治觀點、堅定的政策信念、遠大的政治理想;提高思想認識、政治情 感與思想方法;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提高與發展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 ;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養成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與家庭美德;具有專門的與廣博的知識、技 能以及一定的文化修養;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美感);培養正確的勞動態度 、勞動習慣以及熱愛勞動與勞動人民的情感,等等。

另一種提法是:根據素質教育包含掌握「雙基」、發展智力與培養非智力因素等三項內容的看法,其三大 任務可表述為:

第一大任務是讓學生掌握「雙基」。即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與形成基本技能。建國以來,我國的教育發展 經歷了四個階段。

這重視「雙基」系第一個階段,為時約30年(1949—1978)。在任何時候,掌握「雙基」都 是必要的;素質教育仍應承擔並有效地完成這一任務。

第二大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79年以後,隨著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國外的教育改革浪潮終 於叩開了我國的大門,從而使我們認識到了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意義。於是我國的教育也就從偏重「雙基」的 第一階段轉為重視發展智力的第二個階段。

這一階段為時約4 年(1979—1982)。素質教育也應承擔並完成這 一任務。

第三大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2023年初,我首次在國內提出「非智力因素」概念,很快流行全國 ,受到關注。於是我國的教育又轉入強調培養非智力因素並把它與智力因素結合起來的第三個階段。

這一階段 為時約7年(1983—1989)。 由於非智力因素不只是包含有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而且還可以把政治 品質、思想品質、道德品質等囊括進去,所以,素質教育更應承擔並完成這一任務。

由上可見,八十年代末與九十年代初出現的素質教育,乃是我國教育前三個階段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而構 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第四個階段。這一階段承擔並完成前三個階段的任務,也就是實現了其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的目的。(參見拙作:

《論我國當代教育的邏輯發展》,載杜如璋等主編:《成功教育新探》,陝西人民教育 出版社2023年版)

二、目的任務的兩個層次

上述表明,素質教育的目的與任務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那麼,為什麼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呢?這又可 以把它分為兩個層次來加以說明。

(一)培養學生做人

素質是做人的基礎,做人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這即是說,在中小學校的素質教育中,應當把教會學生做 人看作是一項根本任務或首要任務。因為我們培養出來的人,無論其知識多麼淵博,身體多麼健壯,事情多麼 會辦,但如果他們卻不會做人,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可見,在教會學生求知、健身、辦事的同時,千萬不要忽 視教會他們怎樣做人。

古往今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怎樣做人。這可以說是許多思想家、教育家的共識。例如,北 宋思想家張載就曾明確提出:

「學者當須立人之性。仁者,人也,當辨其人之所謂人,學者學所以為人。」( 《張載集·語錄中》)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以提出並推行「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著 稱於當時。

其規定的教育目的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陳氏活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 舊中國,他提出如此的教育目的,其良苦之用心很令人肅然起敬。

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在教育改革中,逐步認識到了教育學生會做人的重要意義。不僅中小學生如此,不少 大學生也是如此,如北京大學學生倡導「修身」便證明了這一點。古人云:

「修身」才能「齊家」,「齊家」 才能「治國」,「治國」才能「平天下」。可見「修身」即學會做人是基礎、是前提,一身之不修,何以天下 國家為?中小學校在這方面的成績更加突出。

例如,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通過多年的「教育與學生素質 全面提高」的改革實驗,又重新提出了陳鶴琴的「三做人」教育目標,並把這「三做人」作為校訓懸掛在教學 樓正廳上方。該校不只是簡單地把「三做人」作為素質教育的目的任務,而且還對之有了進一步的深化。現讓 我們看看該校對「三做人」的理解與解釋吧:

我們提出的「三做人」目標的內涵是:做人,就是要求學生,遵守做人的道德規範,掌握做人的最起碼知 識、技能、能力。這是實現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第一步,是最基本的要求;但這還不夠,還應教育學生做 中國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樹立為振興中華而獻身的雄心壯志;如果說著 眼於「人」的民族性,這也還不夠,還應著眼於當今所處的時代,所面臨的國際環境,著眼於孩子們未來所置 身的社會和世界競爭,使受教育者具有競爭意識、合作意識、時間觀念、效益觀念等具有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 ,做現代的中國人。

(二)培養學生成才

眾所周知,面對21世紀的挑戰,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佔據戰略主動地位,我國必須培養多層次的大批優 秀人才。而要有效地完成這一任務,就應當加強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在基礎教育中貫徹這一意圖 與要求,以便把基礎教育辦成提高國民素質與培養跨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奠基工程。

上述素質教育的兩個層次的目的任務,是密切聯絡、相輔相成的。首先,做人是成才的基礎。就是說,任 何人必須先學會做人,然後再談如何成才;不會做人的人是成不了才的,即使成了才,對人民、對國家、對民 族也不會有什麼好處。

其次,做人又是成才的一項基本內容或要求。就是說,任何層次的人才都要學會做人, 應當把是否會做人作為任用、考核與評價人才的一項重要指標。再次,做人與成才在相互制約、彼此滲透之中 獲得發展。

即是說,學會做人有助於培養成才,培養成才有助於學會做人。可以說,做人的過程就是成才的過 程;同樣,成才的過程也就是做人的過程,成才之後仍要繼續學習做人。成才無止境,做人也無止境。

「活到 老,學到老,做到老」,在這裡是完全用得上的。

三、應處理好的兩個問題

在實現與完成素質教育的目的任務過程中,我們碰到了兩個問題,必須很好處理,才能保證素質教育的有 效實施。

(一)「拔尖」培養與大面積豐收的關係問題

這是個老問題。在片面追求升學率占主導地位的時期,其主要傾向是,重視對少數人的「拔尖」培養,而 忽視對大多數人的教育。但自實施素質教育以後,又逐步出現了與之相反的另一種傾向,即重視對大多數人的 教育,而又忽視甚至否定「拔尖」培養的必要性。

我以為,這兩種傾向是同一個「病根」,這就是採取非此即 彼、非彼即此的形而上學觀點,把「拔尖」培養與大面積豐收對立了起來。

在我看來,上述兩種傾向對培養學生、發展教育都是有害的。值得慶幸的是,對前一種傾向的危害性都已 有所認識;在某種意義上,素質教育就是針對此而提出的。但遺憾的是,對後一種傾向的危害性卻認識不足; 不僅如此,且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以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初中)為例,現在不少人以為,素質教育是一種普 遍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教育,任何學生都應當學習得一樣、發展得一樣;與之相聯絡的,現在幾乎是談「分 數」色變,竭力主張淡化分數,不許在分數上分高低、排名次,甚至提出用五分製取代百分制,以減輕分數對 學生的壓力;在辦學方面,不是重點放在促低(水平)追高,反而是削高就低;強調初中、小學的學生就近入 學是對的,但必須想方設法把所有學校都辦得符合標準和要求,同時仍然要容許並倡導一部分初中、小學發憤 圖強,辦得更好。總而言之,在義務教育階段,在要求所有學生都能受到保質保量的義務教育、達到素質的基 本要求的基礎上,必須容許並鼓勵一部分學生學得更好一些、發展得更好一些,亦即把「拔尖」培養與大面積 豐收結合起來。

我認為,「拔尖」培養與大面積豐收是可以統一的。所謂大面積豐收,就是必須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具備 「做人」的素質,獲得一定的成功;而所謂「拔尖」培養,就是要使一部分學生在「做人」的基礎,具備更高 的素質,獲得更大的成功。

(二)共同要求與承認差別、個別對待的關係問題

為了實現與完成素質教育的目的任務,不僅要肯定學生共同性的一面,從而對他們提出共同要求,集體教 育;同時也要承認學生差別性的一面,從而對他們提出不同要求,個別對待。但我國的教育事實告訴我們,在 這個問題上,有時是強調前者,而忽視後者;有時卻又是強調後者,忽視前者。在我看來,這兩種傾向也都是 錯誤的。

就當前情況看,不承認學生差別性存在的現象是普遍的。不少教師,特別是家長不願意如此對待自己的學 生或子女,而總想他們都能上大學(最好是重點大學),甚至讀碩士、博士,將來都能成為高層次的人才。正 是基於此點,許多家長便寧肯節衣縮食,花錢讓孩子利用晚上、雙休日、寒暑假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進修 班;有的甚至願意花數萬元鉅款,送孩子進民辦學校或重點中學,而不管他們是否承受得了,是否學得進去。

我認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是獨生子女;但是龍鳳都不是同一種規格:有的龍可以 騰雲駕霧地上天,有的龍則要蟄伏在水潭之中;同樣,有的鳳可以翱翔於萬里長空,有的鳳則要長期棲息於深 山老林。只要承認這種差別,讓學生在「適應性領域」去發展,才可能把他們培養成為既適合本身特點,又合 乎社會需要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承認這種差別,不採取「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朱熹語)的態度與舉 措,則不僅不會達到成才的目的,反而會害了家長、害了子女,對國家、民族也不利。

上述兩對關係與素質教育目的任務的兩個層次基本上是對應的。即一般地說,做人是普及性的,無論學生 將來做什麼事,成什麼才,都必須達到做人的起碼標準。可見做人是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共同要求。

不必講什麼 差別層次,這樣自然就可以取得大面積豐收,即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學會做人。成才則具有提高的性質,每個人 在學會做人的基礎上或過程中,都要把自己培養成才。而人才則可以且應當有不同的層次,必須根據主客觀的 條件,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

這樣承認差別、個別對待,自然就可以取得「拔尖」教育的效果,即讓所 有的學生都成為不同層次的人才,少數學生則成為「拔尖」的優秀人才。*

如何正確理解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如何把握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懶蟲楠 理解 科學發展觀,發展是第一要義,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它科學地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 怎樣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理解什麼是以人為本 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語文的閱讀和理解如何拿高分,如何在語文閱讀題拿高分?

天道酬勤無難事啊 語文的閱讀和理解要是能拿滿分,那肯定是看了標準答案。呵呵!這個問題很簡單,閱讀材料大多是作家或者名家的作品。人家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體驗是一般人無法體驗到的。這就是作品的獨特性。答題的人即使體驗豐富,也未必能完全準確地表達 閱讀材料作者 要說的意思。這樣的話,答題者不能得滿分是正常的,...

如何全面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如何全面理解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實行 是

大道教育 就是規定必須相信官方的宗教,不服從的宗教。 信仰宗教是公民的個人權利與自由。但是信仰宗教不能參與政治權力鬥爭 不能干擾國家發展 不能影響民族社會生活。宗教不得凌駕於國家民族之上。宗教只能是一個向善的 與世無爭的個人信仰組織。凡是參與世俗爭鬥 爭權奪利 控制他人行為的 宗教 都已經失去了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