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學生運用轉化策略解決數學問題

時間 2021-09-03 04:59:20

1樓:江蘇知嘛

一、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遷移轉化

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學生感到陌生的問題遷移轉化為比較熟悉的問題,並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儲備加以解決,促使學生快速、高效地學習新知。

如在《小數乘小數》教學中,教學的基準點就可以定位在讓學生把「把小數乘小數」轉化為「整數乘整數」,利用知識的遷移作用幫助學生掌握「小數乘小數」的筆算乘法,不僅使學生理解了算理感受了演算法,同時也感受了「轉化」思想對於解決新問題的作用。轉化的思想始終層層滲透於數的運算教學中,並時刻與新舊知識相交融。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把學生感到陌生的新問題轉化成比較熟悉的舊知識,並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加以解決新問題,促使學生快速、高效地構建新知。

二、突出兩種量的潛在規律,歸一轉化

所謂歸一轉化也就是將兩種量轉化為一種量,可以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將兩種有潛在規律的量轉化為一種量,也可以是利用假設的方法將這兩種量轉化為一種量。當我們遇到題意比較難懂的習題時,可以把題中的某些條件或問題轉化成與其內容等價的另一種形式,從而實現解題思路的順利轉化,以達到解題的目的。

替換法。「雞兔同籠」等問題,用「替換法」做就很簡單;變換法。數學教學中經常要涉及到數量關係,而在把數量實行轉化時,我們往往可以變動一下相關詞語,把句中的「倍數關係」轉化成「相差關係」,這樣理解題意就變得容易多了;化歸法。

所謂化歸轉化就是把在同一個問題中不同單位的幾個數量化歸成一個標準下的數量,這樣學生就能化複雜為簡單,解決起問題更加得心應手。

三、優化解決問題的條件,化繁為簡

在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時,我們常常會遇到數量關係比較複雜的情況出現,這時教師不妨轉化一下解題策略,把問題中不相等的量轉化成相等的量,化繁為簡,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黑白棋子一堆,其中黑子的個數是白子的兩倍,如果從這堆棋子中每次同時取出四個黑棋子和三個白棋子,那麼取幾次後白棋子剛好取完,而黑棋子還剩18個,問原來黑白棋子各多少個?」我們可以換一種解題思路,把「黑子的個數是白子的兩倍」這個條件轉化為如果每次取六個黑棋子,三個白棋子,這樣取若干次後剛好取完。學生有效地整理、優化問題中的已知條件,讓複雜凌亂的條件漸漸地清晰明瞭起來,從而順利地得出黑、白棋子的個數。

四、突破學生的思維障礙,化數為形

教學實踐證明,轉化的策略有利於各類問題的解決,更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滲透數學「轉化」思想,運用「轉化」策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為學生的後繼學習和未來發展乃至終生髮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樓:匿名使用者

「轉化」是研究和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思考方法,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運用事物和事物之間互相聯絡,把未知變為已知,把複雜變為簡單的思維方法。《新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學習應當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就解題的本質而言,解題既意味著「轉化」,因此學生學會數學「轉化」策略,有利於實現學習遷移,特別是原理和態度的遷移。因此,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滲透數學「轉化」思想,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數學能力。

「轉化」是解決問題時經常採用的方法,「轉化」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樣而靈活的,既與實際問題的內容和特點有關,也與學生的認知結構有關,掌握「轉化」策略不僅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更有益於思維的發展。教學中不應只以學生能夠解決教材裡的各個問題為目的,而在於學生對「轉化」策略的體驗與主動應用。具有初步的「轉化」意識和能力,對以後的學習與解決問題將會產生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轉化的學習基礎

(一)知識基礎--策略學習的基石

萬丈高樓平地起,轉化策略的運用同樣如此。「轉化」就是把新問題變成舊問題,把複雜的問題變成簡單的問題,從而使原問題得以解決的一種策略。其實,運用什麼方法轉化,轉化後的問題又怎麼解決,這都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否則問題也不能得到解決。

可見,一定的知識基礎是「轉化」策略學習的基石。

(二)能力基礎--策略學習的有力槓桿

策略的學習不僅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也需要一定的能力基礎。心理學研究表明:能力是人們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的基本條件,完成任何一種活動都需要多種能力的結合。

因此,學生已具備的能力基礎可以說是策略學習的有力槓桿。

1.觀察、想象、操作能力:

學習幾何形體離不開敏銳的觀察力和空間想象力,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動手操作的能力。

2.遷移、推理能力:由於「轉化」是把一類問題轉化成另一類問題,因此無論從轉化的視角,還是從推廣應用的視角,學生都應具有遷移、推理的能力。

所以,教學「轉化」策略時,要引導學生正確推理,實現轉化,切實解決問題。當然更應由例題的學習,進而能解決類似的更多實際問題。

3.求異、創新能力:人人具有求異的思想,人人具有創新的衝動。事實上,轉化也是一種重要的策略,但在真正解決問題時,還需要確定具體的轉化目標和方法。

4.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現代社會是資訊社會,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是一個人必備的學習能力,也是衡量一個人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因而,它也是學生學習轉化策略的重要能力基礎。

三、轉化策略

1、運用類比聯想,實現轉化

類比方法是通過對兩個研究物件的比較,根據它們某些方面的相同或類似之處,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類似的一種推理方法。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適時運用類比方法進行轉化,可使生疏的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問題,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鞏固舊知識。

2、運用數形結合思想,實現轉化

數形結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數量關係形象地表示出來。即通過做一些線段圖、 數形圖 、長方形面積圖 、集合體等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數量關係,使問題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把複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的一種數學思想方法。

3、運用替換思想,實現轉化

替換思想是數學教學的重要思維方法,替換的實質是改變題目的形式,但卻不改變題目的本質。當我們遇到題意比較難懂的習題時,可以把題中的某些條件或問題替換成與其內容等價的另一種形式,從而實現解題思路的順利轉化,以達到解題的目的。

4、運用假設法,實現轉化

在小學數學中,學生對思考性較強的問題常常感到難以解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而假設方法往往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起關鍵性的作用。

假設法就是把抽象性的問題轉化為比較具體的問題,使其中的數量關係更加明確,更易於把握解題的路徑。

5、運用已有知識,實現轉化

生疏問題向熟悉問題轉化是解題中常用的思考方法。解題能力實際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而這種能力的關鍵是能否細心觀察,運用過去所學的知識,將生疏問題轉化為熟悉問題。因此作為教師,應深刻挖掘量變因素,將教材抽象程度利用學過知識,加工到使學生通過努力能夠接受的水平上來,縮小接觸新內容時的陌生度,避免因研究物件的變化而產生的心理障礙,這樣做常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運用合理設定問題,實現轉化

教師通過合理設定問題,將一個複雜的問題分成幾個難度與學生的思維水平同步的小問題,再分析說明這幾個小問題之間的相互聯絡,以區域性知識的掌握為整體服務。例如,針對某一概念,可圍繞下面幾個角度設定問題:概念的構成;概念所涉及的子概念;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內涵;概念的確定與否定;概念之間的關係;概念的應用以及由概念而設計的一些構造性問題等等。

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有一定的梯度,以利於教學時啟發學生思維。

複雜問題簡化是數學解題中運用最普通的思考方法。一個難以直接解決的問題,通過深入觀察和研究,轉化為簡單問題迅速求解。

如何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3樓:匿名使用者

如何培養學生在初中數學中探索、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必須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這裡揭示了一個重要的規律,學習數學不是光靠機械重複的練習,還要培養興趣;不是光靠記憶解題思路,而是靠自主探索,合作探索,靠對數學的理解與分析,靈活運用所學過的知識綜合運用。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這樣才可能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我們數學組對於「如何培養學生運用數學來解決實際問題」進行了課題研究,針對「勾股定理的實際應用」這節課進行大膽嘗試。

一、 首先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常說「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好任何一門課程都

需要很大興趣,沒有興趣我想什麼都是學不好的。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最關鍵了。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老師在教學時,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生活和周圍事物,敢於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的能力。例如,彭老師在引入時,先給出問題:有一圓柱形食品盒,它的高等於16cm,底面直徑為20cm, a處有一隻螞蟻,它想吃到盒外對面相對的b處的食物,那麼它爬行的最短距離是多少??

(結果保留π)

然後出示一個圓柱形的一個盒子,側面用白紙圍成,讓學生想一想螞蟻怎樣爬路線最短,再請幾名學生用記號筆畫一畫,最後把側面,學生髮現他們所畫的都不是最短?為什麼所畫的都不是最短的呢?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學習這節課,學生對學習數學有了興趣,那麼對於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讓學生體會現實生活與數學問題之間的相互轉化

為了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提高理解能力,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必須讓學生把數學問題向生活貼近。這樣我們就必須根據教科書上的問題題目,創設貼近學生的情境,縮短抽象的數學題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對學習數學感到並不枯燥,神祕,數學就是在生活中發現的,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例如馬老師在講蘆葦拉動問題時:

有一水面是正方形的池塘,邊長為一丈(3丈=10米),有棵蘆葦生在它的**,高出水面部分有1尺(3尺=1米)長,把蘆葦拉向岸邊,恰好碰到岸沿,問水深和蘆葦長各是多少?

在實際生活中,池塘是一個立體圖形,而本圖卻是一個平面圖形,邊長10尺轉化到圖中是哪一段的長是學生理解的一個難點,她採用了實物演示的方法:拿了一個長方體魚缸,讓學生直**到所畫圖形是縱向的一個截面,正方形水面在圖中只能看到一邊,即dc=10尺。僅接著拿了一朵塑料花拉動,讓學生直**到花的長度不發生變化,從而解決這個問題。

這就是貼近生活的好處。提高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把教材中缺少的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投入,積極**及參與。

三、動手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如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促使學生問題解決意識的提高與發展。提高學生問題解決意識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學生獲得知識,並不是學習的終結,學生會應用才是目的,有人說得好,能運用的知識才是真正擁有的知識。

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應儘量把教材內容與學生實踐結合起來。如鄧老師講解摺疊問題時:如圖摺疊長方形abcd的一邊ad,點d落在bc邊的d』 處,ae是摺痕,已知ab=8cm,cd′= 4cm,則ad的長為多少?

摺疊問題是學生的一個難點內容,學生首次遇見,不知道從哪兒入手,也不容易看到誰和誰對應,誰和誰重合在一起,他讓學生動手摺疊,對照圖形說出摺疊前後的全等圖形,對應線段,對應頂點,對應角。相信學生有了這次親身經歷,下次不動手摺疊也能想出對應。總之,通過生活的實踐,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理解更家深刻,更加牢固,而且還會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把解決問題與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發展融為一過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實現解決問題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同步發展。作為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力求使學生成為知識的**者、獲得者,應鼓勵學生對問題勤于思考,敢於質疑,善於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怎樣在低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江蘇知嘛 一 數學思維能力的概念 數學思維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特定的思維方式,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時候,能夠將理論知識形象化和具體化,從而最終完成學習任務。數學思維能力指的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思考的能力,通過空間想象能力推理 總結 歸納數學問題和知識,屬於一種發現問題 解...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創新精神,怎樣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

新野旁觀者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開啟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一批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是新世紀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當前數學教學改革的主旋律。如果一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沒有創新思維能力,那麼就會按常規的解題方法及自己的直覺來解決數學題目,以致導致缺乏反思。這種思維能力是任何正常人經過培養都可以具備的。要在...

怎樣解決厭學的問題,如何解決學生的厭學問題?

你應你應該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強迫自己去學習,不能說是去驗血,因為你還沒有找到學習的樂趣,所以迴應去學習,你要從學習裡找到樂趣,這樣就會不會厭學了,因為學習需要你成長的必然之路,也是未來你幸福生活的根本,所以必須好好學習,你學習好了,才能將來有更好的工作,希望你能健康快樂。該 我覺得這個你要跟你的。...